词条 | 熊正诗 |
释义 | 熊正诗 (1903--1978)少将。号志明、金声,贵州瓮安人,生于 1903年6月26日。黄埔军校第6期骑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4期毕业。1939年任第71军36师106团上校团长,1942年参加滇缅抗战,1943年任第71军36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任第54军36师副师长,参加滇西反攻战、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任第54军干训班教官,1947年任中央训练团团员,1949年1月任第14兵团少将高参,3月任第122军346师师长,不久改任第122军参谋长,6月秘密加入前进军人民主促进社,12月因筹划起义未成,脱离部队赴泸州经商,1950年6月被泸州公安部门收容审查,8月获释。后任民革遵义市委候补委员,遵义市政协委员。1978年10月28日病逝。 抗日纪事熊正诗(贵州瓮安人,黄埔步科、骑科毕业)。1932年,熊正诗参加凇沪会战时负伤,伤愈归队后升任营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队参加上海保卫战,再度负伤。1938年熊正诗升任第36师106团上校团长,成为宋希濂的基干部队--第36师的一名重要成员。1943年第36师编入中国远征军后,熊正诗升任第36师少将副师长。抗战结束后,曾任122军参谋长。 1942年5月,远征军在缅北战场失利,失控的部队沿滇缅公路向国内一路后撤,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以一支快速部队乘势直追,并迅速越过中国边境。5日,日军追击部队已达惠通桥头,小股日军,甚至已渡过怒江,情况万分危急。 时任71军36师106团团长的熊正诗,作为中国援军的先头部队,奉命率领106团星夜兼程,弛援滇西。抵达惠通桥时,日军已达桥头。当时,撤退至怒江西岸的66军新28、新29两师残部会同地方守卫部队(息峰部队)正在江岸拼死抵抗。熊正诗率部赶到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日军。惠通桥炸毁后,疯狂的日军派出一股部队强渡怒江,并占领了海婆山。熊正诗从容指挥部队,引敌到伏击位置后予以痛歼。经过三天激烈战斗,全歼狂妄的日寇,最终阻敌于怒江西岸。使日寇绕道我西南腹地包抄夹击陪都重庆的企图终成泡影。 在中日军队沿怒江两岸隔江对峙时期,已升任36师少将副师长的熊正诗,于1943年5月奉命渡过怒江,率部接防预备第2师,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1944年5月,随71军钟彬部参加滇西大反攻。在参加收复腾冲的战斗后,率部直抵国门,终将日本强盗逐出国境。随后,参与追击日军至缅甸密支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