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熊育钖 |
释义 | 熊育钖(1868一1942) 字纯如,号炳仪,南昌县人。祖父辈善经商,积资百万,致富后建“心远堂”,以鼓励资助子弟读书。熊育钖少年勤学,光绪年问中秀才,补增生,喜读《船山遗书》,接触了大量康梁著作,慨然“知旧学之不可专治,西洋学问之可贵”。其后乃大量阅读严复所译的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并师从严复。 光绪二十四年(1898),熊育钖、熊元锷与堂兄熊育镐以及高安邹叔忱、新建夏敬观、蔡公湛一道,创办“乐群英文学塾”,以南昌城内灵应桥北湖东岸熊氏平远山房家塾为校址,熊育钖被推为监督。时隔两载,同志星散,熊氏诸从兄弟商议改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以纪念祖先兴学之德。以“心远堂”经费(每年利息2000元)作为办学资金。光绪二十七年(1901),学堂正式开办,熊育铴主持塾务。 创办伊始,首重科学,着力培养理工人才。开设国文、历史、算学、英文、化学、物理以及西洋史地。教科书大都为西文原本,或美国大学所使用教材。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熊元锷在月池故里开办男女同校的小学两所,一所教“心远堂”子弟,一所教族中清寒子弟,免费入学。他还敦劝邻村各大户移公款办小学,为其延师定规。一时间西乡各地成立小学10余所,使日后乡民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随着心远的创办和发展,他名声渐噪,被陈三立等人誉为“中国的福泽谕吉”。宣统二年(1910),举为江西教育总会副会长。同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会议。目睹清廷腐败,加上一些留学日本的学生常常给他邮寄同盟会所办的《民报》《复报》等,思想渐趋革命,赞成孙中山主张。 辛亥革命后,熊育钖任江西省文事局局长,主管全省教育。积极建议省政府派学生留学欧洲、美国、日本,促成胡先辅、饶毓泰、程孝刚、熊正理、熊正琬等20余人出洋留学,是为江西首届留学生。1914年,他建议省政府设省立中学8所。其间,被推举为由同盟会所创办的南昌女子公学校长。其时,该校经费支绌,屋宇陈旧,教员缺乏,他动员心远、二中教师免费兼课,并精心筹划,修复校舍,使学校得以维持。 其时江西尚无综合性大学,众多江西学子为求学远赴他乡。1922年,在李中襄等人协助下,熊育钖以心远中学(原心远堂)为基础,让出部分校舍,开办心远大学。初设文科,后增设数理二科。但时局动荡,经费无着,后遭朱培德部下抢劫,仅办一届毕业后,于1927年停办。 1927年1月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熊被选为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次年,任国民党省党部组织部长并代建设厅长,因大量引用心远弟子,遭省主席鲁涤平忌讳。熊不得已出走南京,于右任荐为监察院监察委员。 抗战爆发,心远本校先后迁吉安、泰和,在南城、宁都设分校。他奔忙于学校和救济难民事务。1942年6月,南城陷落,学校损失惨重。8月,他赶赴省政府所在地泰和县,吁请省府救济学校,获2万元救济款。召开校董事会,商议学校恢复事宜。9月至宁都,11月19日染病身亡。一生办校42年,化育人才甚多。其爱才出自其教育家天性,平日常随身带一本手册,随时记载相识之人的性情、才能,作为引荐培育之参考。观其人具有某方面才能,便赞叹揄扬。主持心远、二中及女子公学其间,著籍学生逾万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