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熊姓
释义

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熊姓曾有72个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 熊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北宋为最。

中文名:熊姓

外文名:Xiong,Hsiung,Yoong

百家姓排名:第68位

姓氏名人:熊侣,熊希龄,熊佛西,熊耀华

笔画五笔:十四画,五笔编码:cexo

起源:楚国君王嫡系后裔

得姓始祖:鬻熊

熊姓概述

基本资料

源流:“熊”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君王特有姓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

小篆:“酓”字 ◎ 音“yǎn”。先秦写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伏羲古称大酓包戏。酓是伏羲的称号。

异体字:“熋”字 ◎ 音“xióng”。 同“熊”。火字部首,笔画数为14画。

英译版本

中文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马来西亚 澳门

熊  Xiong Hsiung Hung Yoong Hong

得姓始祖

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为秦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熊(Xióng)姓源出有三:

出自黄帝后裔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建立楚国,以王父字为氏。

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始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氏,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历史上熊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熊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安徽地区。秦汉时,熊姓的足迹已北达河南,东北进山东,东到江苏、浙江,西北至陕西秦岭以南,西抵川东,西南直人云南和广西,南临南海。熊姓在2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当代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熊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一百五十位以后。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熊姓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这三省熊姓占熊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区。全国形成:了以赣、闽、湘为中心的熊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熊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为明朝第七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熊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江西仍为熊姓第一大省,约占熊姓总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四川三省,这三省熊姓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福建,这两省的熊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熊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

当代熊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熊姓的人口已达36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熊姓人口由27万激增到380余万,增长了14倍之多,熊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熊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贵州五省,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重庆、河南、江苏、云南,这四省市又集中了13%的熊姓人口。湖北居住了熊姓总人口的27%,为熊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鄂赣川湘黔的长江中上游的熊姓高比率分布带。在近600年间,熊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西部、华中的回迁成为熊姓迁移的主流。熊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熊姓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鄂湘大部、江西、安徽西南、福建北部、黔渝、云川大部、广西北部,熊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61%的熊姓人群。在四川北部、青海东南、陕甘豫南部、安徽大部、苏浙、闽粤桂大部、云南东南、黑龙江东北,熊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4%一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5%,居住了大约30%的熊姓人群。

姓氏名人

历史名人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朋来——元朝文学家、音乐家,豫章(今南昌)人,宋咸淳时进士。入元后,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

熊文灿——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书。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杨家将演义》等通俗小说,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熊赐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累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化思想领域的统治。有《经义斋集》等。

熊伯龙——清初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省)人。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从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

近代名人

熊式辉——1893~1974,江西安义人。字天翼。曾任淞沪警备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行营主任,1974年1月21日病故,终年81岁。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江苏省甘泉(今江都)人。1904年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学习,加入岳王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10年初,在哈尔滨谋刺清海军大臣载洵,被捕后就义。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曾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任武昌市市长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时因反对与日议和,被革职,戊戌政变时被禁锢。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后任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内阁国务总理、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熊得山——湖北省江陵人,中国同盟会会员,爱国主义者、报人。著有《中国革命的出路》、《中国社会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省黄岗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参加过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督军、川军总司令等职,建国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70年病逝于北京。

熊耀华——江西省南昌人,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台湾首席武侠小说家,武侠电影史上最耀眼的原著作者。著有《小李飞刀》、《楚留香》、《陆小凤》等。

熊飞——熊飞(1911-2000年),湖南省湘潭县人。原是安源煤矿工人,1930年参加安源工人纠察队,任队员、班长。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东独立师师部副官处副官,江西军区后方补充团连长、营长,红6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第17师51团机枪连政治指导员,军团后方医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第16师直属队总支书记,第46团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长征中,率部担负军团直属机关的保卫任务,参加了抢渡澧水、金沙江、山城堡等战斗。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兵站政治处主任,军委卫生学校教导员,军委总后勤部供给学校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沂山支队政委兼12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兼警一旅 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副政委兼警3旅政治委员。参加并指挥了反围剿、反扫荡、反吴(化文)讨王(连仲)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分区第1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32军9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太蒙、南麻、临朐、昌潍及解放山东青岛、福建东山岛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1973年到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政治委员。1975年到1982年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9月26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熊奎——熊奎(1912-1994年),原名熊招来,福建省永定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5师15团连长,红1军团1师3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侦察参谋,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2团团长,第3支队支队长,第11军分区参谋长,第7团团长,第13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15纵参谋长,第62军参谋长。参加了太原、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第14军副军长,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熊挺——熊挺(1905-1981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8军246团政治处秘书。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7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组织股股长,第9团政治处副主任,第四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师4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天高支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2师独立旅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2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中军区军工部政治委员,苏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孟良崮、益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3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熊晃——熊晃(1913-1996年),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赣独立师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红6军团第52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939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第71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委员,湘东军分区司令员,鄂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教导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旅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2军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宜川、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焉耆地委书记,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熊兆仁——熊兆仁(1912年——),福建省永定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独立9团叁营排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永(定)平(和)(南)靖游击支队3大队副大队长。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4团2营5连连长,军部特务营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营政治委员,第2支队新3团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6旅47团政治委员。1943年进入中共华东党校学习。毕业后任苏浙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16旅46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司令员,苏浙皖边军事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在苏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1949年任皖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福建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第二、四届政协副主席。晚年为老区扶贫奔忙。他说:过去战争时代,我们没吃的,(老区)老百姓给吃的,宁可他们自己挨饿,还牺牲他们救我们。现在我们有饭吃、有车坐,(老区)老百姓还那么穷,心不安哪!只要能跑一天,就要为老区扶贫做事,否则对不起(老区)老百姓,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熊作芳——熊作芳(1913-1994年),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班长、队长、宣传干事,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跟随部队进入川陕开辟川陕根据地。1933年带领宣传队到四川省通江县沙集嘴地区打土豪、分田地,扩大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6月调入中共川陕省委工作,先后担任广元、万源、城口等县的少共书记和大金川少共省委组织部长。1935年6月参加长征。1936年入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游击第6大队政治委员,豫鄂挺进纵队第1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师14旅副旅长,鄂南指挥部指挥长,鄂东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13旅政治委员,鄂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潢川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副军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副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熊伯涛——熊伯涛(1904-1975年),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黄陂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1师任作战科长,红3军划归红5军团时,升任8师参谋长,不久调到红1军团红4军11师任参谋长,当时师长是刘海云,师政委是刘亚楼。11师是红1军团主力,它的前身是朱毛红4军的第2纵队,再往前则是参加南昌起义大名鼎鼎的28团一部和红4军特务营、独立营合编而成。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中,率部在黄陂参加了一次战斗,称为“黄陂大捷”。不过这个黄陂不是熊伯涛的家乡,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黄陂山。这一仗红军四、五万人设伏在黄陂山区,歼灭蒋介石嫡系52师和59师,使第四次围剿破产。

抗日战争时期,随聂荣臻到晋察冀,任独立1团参谋长,第1军分区参谋长,第4军分区司令员,后来在聂荣臻身边任参谋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2纵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9军副军长。四野12纵不是主力,是由北满三个独立师组成,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战将钟伟,熊伯涛成为钟伟的副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副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10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熊应堂——熊应堂(1911-1996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华河区熊家塆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1师3团1营3连战士,红四方面第军4军11师师部手枪营班长,中共鄂豫皖分局军委特务队分队长,军委通讯队副排长、排长、政治指导员,川陕根据地通江县军事指挥长,川陕阆苍广三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川陕省军事指挥部独立团1营营长、团长,四方面军第4军10师29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开创川陕苏区的历次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进入红军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1营营长、团长。1938年起在小丹阳、句容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了皖南反扫荡战役,收复了泾县,后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1941年1月经历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率部浴血奋战,突出重围。中国共产党不久重建新四军,任新四军第7师独立团团长、白湖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沿江支队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7师19旅参谋长。率部转战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发展地方武装,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7师19旅副旅长、旅长,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师长,第三野战军8兵团25军参谋长、副军长。率部出击鲁南,转战苏北,挥师淮海,渡江南下,解放上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军长。1951年1月赴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军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第20军军长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0军军长和浙江省军区司令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2月1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熊梦飞——熊梦飞(1912-1995年),湖南省耒阳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管理员,军委干部团管理员,军委2局管理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学习。后任中央军委3局电台报务员,中央局电台报务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电台队长,新四军第4支队电台队长,游击支队电台队长,第6支队电台中队长兼政治委员,第4师通信科科长,第4师直属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89团政治委员,第7纵队61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江淮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第101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苏中、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中央军委军训部处长,军委训练局副局长,通信兵部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7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熊光楷——熊光楷(1939.3-——),祖籍江西省南昌市,出生于上海市。195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文专科学校。

1959年在总参谋部情报部资料室工作。1960年9月在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武官处任英文翻译,后在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武官处任副武官。1981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底任总参谋部情报部副处长。1984年12月任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1988年8月任部长。1992年11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96年1月起任副总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熊子丹——熊子丹(1930-——),河北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

历任空军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师技术检查主任、团长、副师长。1961年入空军学院学习。后历任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空军师长、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1年11月退役。

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熊自仁——熊自仁(1943-——),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人。1962年19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2月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3年,熊自仁担任师政委,进北京政治学院学习一年。毕业后,调任某军政治部副主任。一年后调任某师任政治委员,连任8年。其中两年多该师未配师长,他一肩双挑。这是他人生的一段重要时期。为探索新时期部队如何开展政治工作,如何练兵习武等,呕心沥血,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92年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93年5月任政治委员,1994年2月被任命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委员,1999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任驻香港部队司令员。2003年1月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1993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熊雄——熊雄(1892-1927.5),原名熊袒福,号中和,字罴士,江西省宜丰县人。出生于一个前清举人的家庭。1907年就读于瑞州府中学堂。1911年参加江西新军学生军。1922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后,学生军改编为学兵团,是该团的领导人之一。1913年7月参加讨袁,失败后出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随后入该党办的军事学校学习。1916年回国,积极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先在护国滇军工作,后任护国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于1919年11月赴法国求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同进步留学生和华工一起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920年底,与赵世炎、李立三等在巴黎组织劳动学会,明确提出要革命,要参加工人运动。随后他们又以劳动学会为中心,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22年3月转入德国学习。1923年3月根据组织决定,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并按照党的指示,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

大革命时期,1925年9月从苏联回国,被分配到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1926年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负责主持政治部的工作,并兼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坚决贯彻党的政策和主张,根据“军队与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方针,在编制计划中开设了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等课程。同时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曾先后聘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大雷、何香凝、鲁迅等到军校作政治报告,并亲自负责讲授《军队中政治工作》和《党的宣言训令》两门课程。还通过健全各种制度、创办《黄埔日刊》、组织学生参加民众运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为培养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军队干部、为北伐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对蒋介石的反革命篡权阴谋进行了揭露和斗争。1926年7月,蒋介石借出师北伐之机,发表所谓“临别赠言”,影射攻击共产党,他立即在8月的《黄埔日刊》上发表《对校长“临别赠言”的说明》,与其作针锋相对的斗争。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革命队伍内部的斗争日益尖锐,他坚守工作岗位,一面组织左派力量揭露右派的反革命阴谋,一面秘密组织党团员转移,做好应变的准备。1927年4月4日,在军校召集的国民党特别党部全体党员大会上,公开表示拥护武汉国民党中央的“四大方案”,坚决反对破坏国共合作的广东省党部议案,并组织广州工农群众游行示威,捍卫革命果实。

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6岁。

熊成基——熊成基(1887-1910.2.27),一名熊承基,字味根,曾用名张建勋、龙潜等,江苏省扬州府甘泉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幼年入私塾,稍长曾学医,以后立志学军事,他曾说“大丈夫不能为国家出力是很可耻的,于今国势衰弱,受到列强欺侮,只有从军学武才能强国雪耻”,1904年夏到达安庆,考入安徽武备学堂练军班当学兵,很快受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开始了革命生涯。1906年被派任南京新军陆军第9镇炮兵排长。后任安庆炮兵队官,1908年曾率部起义,因准备不充分而失败。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就由革命党人肖翼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2月由日本返回东北.只身至长春,投蒋大同。蒋大同乃召商震、徐干、徐竹平等密会于长春,商定进行方略。3月赴日本,结识了同盟会会员孙元,探悉日本参谋部有所谓军事计划秘密书,“颇于辽沈战局有关,若取而售诸俄人,大可得重资以供党用,遂多方戈获卒所愿。”当即担负起售书筹款的任务。同年10月中旬,化装返回长春,寓于藏冠三家。10月底,为售书抵哈尔滨,临行前答应,如售其成功,将以赠款相谢,抵哈后住宾如栈。期间孙元、商震等到哈尔滨与他密谋在蜂密山从事开垦,以便存粮购械,并联络新旧革命党人和马胡子伺机起义。

1910年1月,清廷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锁冰由俄西伯利亚铁路取道回国,途径哈尔滨,当时闻说,“熊要谋剌载洵。”吉林巡抚陈昭常惊慌万状,张贴重赏的告示,搜查熊成基等革命党人,奸商藏冠三乘机告密,1月29日中午11时,清兵包围宾如栈,熊成基被捕。1月30日,由哈尔滨押解至吉林,启程时观者如堵,熊笑说:“诸君为国珍重,我虽死如生,愿以一腔热血,灌自由之花”,“我愿继我而起者,大有人也。”闻者莫不感泣。2月27日于吉林巴尔虎门外就义,时年23岁。

郡望堂号

郡望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号

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楚国国君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另外,熊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江陵堂”、“谦益堂”、“南昌堂”、“孝友堂”、“典裕堂”、“思孝堂”等。

熊氏籍谱

《熊氏籍谱》七卷速览卷一:熊姓渊源正视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是分开的事实,结合现代的相关熊姓的考古史料,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熊字的产生及演变的全过程与熊姓的产生关系。纠正了现如今由于姓氏不分的现状所造成的对熊姓解释的误区。《熊氏籍谱》作者熊金伟先生为了保证熊字演变的这段文化不再丢失以及更趋于完整,便在河南省最大的古旧书交易市场(古玩城内)蹲点守候达半个多月,终于淘得1936年出版的《辞海》、1985年出版的《中华小字典》以及在同一时期出版的《辞海》,并高价购得,将这一时期相关熊字的演变利用图文的方式非常清晰地为我们展现在《熊氏籍谱》中,与两千多年来相关熊字的发展与演变的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成功地接上了契。可以断言,随着我国汉字的不断演变,随着演变时文字文化的不断丢失,《熊氏籍谱》,必将成为我国的“熊”字发展与演变的最具权威的史书性书籍!

卷二:通解能、熊、龙结合现今大量的考古发现,结合考古界对于龙的形成原因的探究,详细地解释了能是如何转化为龙以及能是如何与熊通假的事实,并打破了以往考古界研究龙的成因的界限,将思路扩展到了国外的诸多国家与中国龙的关系领域,如:为何韩、朝“两国”至今还保留着熊母生人的完整创世神话,并知道与我们是同根,而为什么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却忘记了自己的“熊图腾”背景;为何外国的图腾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动物的原型,而为什么唯独中华民族的图腾却是一个抽象的“龙”等等。

卷三:楚熊王朝一般的修谱行为均侧重于本支宗族的修订,而对姓氏源流的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凝聚家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家族大团结、励志家族万代后世子孙的重要作用却有所忽视,因此在这方面一直难有大的突破。所以,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熊氏典籍》除保留了传统家谱的优秀环节外,还利用独特的资料汇总手段,吸取了《史记》、《史记·楚世家》、《左传》、《战国策》、《国语》、《楚辞》……等等有关熊氏家族的历史典籍,当这些典籍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又产生了很多前人所无法知道的历史真相。这些历史真相均收录于此次编撰的《熊氏籍谱》中,形成了其所独有的历史风格,清晰地为我们再现了熊姓执政了800多年的楚国兴衰史!

卷四:熊氏沉浮深度探讨了熊姓从辉煌至沉寂的主要原因,并依靠其在沈阳军区空军某部情报部队服役多年的军队情报收集的独特方式及经验,为我们首次揭示了方言对于楚王的姓氏问题以及楚国的疆域问题存在的独特关联。这个恐怕只有姓熊的才会真正去关心与研究的课题及答案将在本章节中首次向世人揭秘!!!同时也为我们解读了在熊姓产生近三千年后的今天,有很多的熊姓族人已经不知道了自己姓氏的来历。而又是为什么,有一些外姓人却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对熊姓念念不望的历史现实!!!

卷五:姓与氏为我们深刻、清晰地阐述了姓与氏的关联、演变与发展以及诸多源自熊姓的姓氏,为我们揭示了姓与氏的真谛――诸多大姓是因为小姓的归入方成大姓,而诸多小姓却是由于自己家族诸多的分支而成为小姓,正所谓是姓氏文化:大姓不大,小姓不小,泱泱华夏,同属一家。

卷六:家谱与寻根为我们解释了郡望、堂号与字辈以及熊氏大支的分支情况,并费尽周折,阅览了多家外姓族人的族谱,拣其优秀环节为我们以图文的方式讲解了家谱中的诸多章节,使我们对家谱有成见的宗亲能清晰地了解家谱中的优秀文化,并使其对家谱建立起一个客观的认识。为我们阐述了孔孟家族如何从一个字辈混乱的状态达到字辈统一的原因。同时,为了满足广大宗亲的寻根愿望,《熊氏籍谱》亦收录了全国各地数百个地区的字辈供各位宗亲查验,对于有许多没有字辈而造成无法寻根的宗亲也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另外,《熊氏籍谱》还精辟地阐述了家谱中诸多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为什么家谱几千年来一直有人修,但却一直还是损失惨重呢?为什么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家谱》,到了今天却被大多数的人认为是历史的“糟粕”?而在《家谱》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优秀文化,我们又该怎样来继承与发扬等等。

卷七:熊氏世系在1942年湖南长沙市东郊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的《创世篇》,却为我们同时记载了伏羲、女娲故事的珍贵史料,为我国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同时也填补了我国无创世神话的空白,并且为我们熊氏家族将伏羲作为第一代提供了史料佐证。而遗憾的是,现今的考古界,仅仅把楚帛书看成是民间巫蛊所作的作品,没有将其定性为官方的史料。我们依据楚国当时“信巫鬼、重淫祀”的性质可知,楚王可以说是当时楚国最大的巫,而由此可以推论,这张楚帛书是当时正规的楚国王室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创世神话。因为,一直到我国的民国时期,文盲人口还占我国总人口的80%以上,那么,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民间的巫能作出楚帛书这样的旷世作品吗?《熊氏籍谱》作者则正视这段历史,花高价从别人手中购得楚帛书的清晰临摹图,并拷贝到《熊氏籍谱》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远古时期的“熊”字写法,并为我们熊氏家族将伏羲作为修谱时的第一代始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续后篇:《熊氏籍谱》为了提高各位熊氏宗亲对修谱的重视,增加了续后篇,供各位宗亲对本宗小支修谱用(不影响将来与总支会合),避免了本支长时间不修谱造成的众多族人永远无法列入门墙的遗憾!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义疏三礼;史擅九朝。——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经学家,博通五经,尤其精于“三礼”,有弟子千余人。仕北齐为国子博士,曾与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礼》疑义数十条,后入北周任露门学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下联典指南宋进士熊克,字子夏,建阳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诸暨知县、知学士院、台州知州,博联强记,熟悉历代典故,有惠政。被荐直学士院,后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等。

西山廉士;

东阁直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人熊孝则,以孝行闻名,孝宗曾召他进京,赐给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鉴》、《性理》、《孝经》等书籍,孝宗又赐他“西山廉士”四字。下联典指清代湖北孝感人熊赐履,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顺治年间进士,由庶士吉士官检讨。康熙初年,上疏指出朝政积弊,后历官经筵讲官、纂修实录总裁、东阁大学士(宰相)兼吏部尚书等职,又四次任会试考官。研究程朱理学,主张“非六经、《论语》《孟子》之书不读”,著有《经义斋集》等。

江陵世泽;

制诰家声。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熊本,神宗称其文有典诰,遂知制诰。

唐旌孝子;

宋仰名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熊衮,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忽空中雨钱数万,乃得华葬。下联典指宋·熊禾,师学朱熹门下,宋亡不仕。

五言通用联

象分青气外;

景尽赤霄前。

——熊孺登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熊孺登《日暮天无云》诗句联。熊孺登,进士,锺陵人。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

独学参群圣;

清心即半仙。

——熊香海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熊姓名人熊香海自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七言通用联

长思碧洞云窗下;

曾借黄庭雪夜抄。

——熊皎撰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熊皎《怀三茅道友》诗句联。熊皎自称九华山人,有诗二卷,今存诗四首于《全唐诗》中。

七言以上通用联

读万卷收,还须行万里路;

享百年寿,何如作百世佛5。

——熊亨瀚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诗人熊亨瀚自题联。熊亨瀚(1894-1928年),湖南桃江人。革命烈士。

发粟赈饥,治羡江东之最;

勤王斩将,忠钦麾下之城。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熊彦昭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名人熊飞的事典。

狮岭播椒馨,节考孝、孝生忠,岂独簪缨夸世胄;

鹅湖炊稻熟,子承父、父承祖,但凭耕读作人家。

——严问樵撰熊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江西省铅山县鹅湖熊氏宗祠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