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熊津都督府
释义

熊津都督府(660~676年),是唐朝联合新罗灭亡百济后,在百济故地设立的羁縻府州。历任熊津都督是唐朝将领王文度、刘仁愿、刘仁轨、前百济太子扶余隆。

唐平百济及熊津等五都督府的设立

百济、新罗同为唐朝藩属。唐高祖时,曾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百济恃仗高句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二者结为世仇,武装冲突不断。唐太宗诏谕扶余璋,劝其勿侵新罗,扶余璋阳奉阴违,不肯奉诏。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济王扶余义慈与高句丽、靺鞨联兵攻新罗,夺新罗三十余城,新罗遣使入唐求援。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大总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晓卫将军庞孝泰等,统兵13万,联合新罗伐百济。唐军攻陷百济国都泗沘城,生擒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百济宣告灭亡,5部37郡共76万人户完全纳入了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参见“唐灭百济之战”)。

唐朝于百济故地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将其纳入唐羁縻府州体系,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唐朝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率兵一万镇守百济城,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唐朝在百济故地所设立的府州虽然属羁廉性质, 但其作用和意义却极为重大。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中原政权第一次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正式设立府州,其实不然。早在东汉末年公孙氏割据辽东时,就曾在乐浪郡南开拓了疆土,后割乐浪郡屯有县及其以南之地设带方郡,其辖境已达到今朝鲜半岛南部的汉江流域,曹魏因之。唐灭百济是继汉魏之后又一次在半岛南部地区设置府、州、县,与汉魏相比是将新罗之外的半岛南部之地完全纳人了唐王朝的版图, 已远远超过了汉魏统辖的范围。唐朝为了纪念这件大事,于同年八月十五日在扶余王城特地树立了《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唐朝灭亡百济,从战略意义上讲,解除了新罗南部的武力威胁,更进一步密切了唐朝与新罗之间的合作关系;消灭了高句丽政权战略伙伴,等于斩断了高句丽的左臂,更有利于高句丽问题的最后解决和整个辽东及朝鲜半岛地区的稳定。

平叛及白江口之战

熊津都督王文度不久病故,使半岛南部又陷人了一场动乱。扶余璋之侄福信乘王文度病故之机,从倭国(日本)迎回王子扶余丰,立为王,据原百济周留城,联合倭兵发动反唐叛乱,围攻刘仁愿。

龙朔元年(661年),唐高宗命刘仁轨为带方刺史,继任熊津都督,率唐兵联合新罗入百济故地平叛。龙朔三年(663年)唐军在熊津白江口大破倭兵,“四战皆克,焚倭船四百艘,海水为丹”,“百济诸城,皆复归顺”,最终获得了平叛的胜利(参见“白江口之战”)。

熊津稳定和改制

战后,高宗召刘仁愿、孙仁师回朝,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百济这个小国,穷兵黩武,不自量力,结果搞到“合境凋残,僵尸相属”的地步(《旧唐书·刘仁轨传》)。刘仁轨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掩埋骸骨,登记户口,修路架桥,赡养孤老。又在百济颁布大唐正朔及庙讳,百济人心大悦,各安其业。刘仁轨还在百济屯田积粮,训练士卒,把百济故地经营成了攻打高句丽的前进基地。

此前,百济有两位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苏定方撤军后,招集百济亡众据险固守。白江口海战后,两人各率部众归降唐军。刘仁轨见他俩忠勇有谋,便力排他议,委以重任,为大唐收揽了两员大将。其中黑齿常之后来在边境战争中立下大功。

麟德二年(665年),唐朝对百济故地进行行政改制。一是百济各都督府、州、县的合并,五都督府合并为统一的熊津州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二是合并后的熊津都督府由正设转变为羁縻化

前百济太子扶余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但扶余隆惧怕新罗加害于己,未敢赴任,只好由唐朝将领刘仁轨检校熊津都督。高句丽灭亡后,刘仁轨、刘仁愿回国,熊津都督依然是未敢赴任的扶余隆,代行其事的是百济人熊津都督府长史难汗、熊津都督府司马祢军。

熊津都督府的沦陷和内迁

为了统合当时百济新罗两国力量合力攻灭高句丽,唐朝强迫新罗与熊津都督、前百济太子扶余隆于麟德二年(665年)八月结盟。新罗助唐灭百济的战略目的是灭亡百济,占有其土地、人民,而唐朝却将百济纳入自己的统治并强迫罗、济结盟,这引发新罗的不满。在失去了共同敌人高句丽后,新罗、唐朝矛盾日益激化。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朝新罗战争爆发。

新罗一面扶植和利用高句丽残余势力与唐朝对抗,一面大肆夺取百济故地。670 年7月,新罗出动大军,一举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671 年1 月,新罗发兵攻打百济,战于熊津南,6月兵临百济加林城,与唐兵战于石门,取得了“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的战绩。由此新罗已控制了百济故地大部分地区,逼近了位于熊津、泗沘等唐朝在百济的统治中心地区。唐朝任命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协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罗作战,最终失败。新罗夺取熊津都督府,吞并百济故地

唐朝新罗战争结束后,676 年2 月,唐朝“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今辽阳),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其百济户口先徙于徐、衮等州者,皆置于建安(今辽宁盖州青石关古城) 。”

熊津都督府被迫从泗沘城迁至建安故城(今辽宁盖州青石关古城),与隶属安东都护府的建安州都督府合并

677 年2 月,“以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时百济荒残,命隆寓居于高丽之境”。熊津都督扶余隆惧怕新罗加害于己,不敢回故国,寄治高句丽旧地,后病死洛阳。到武则天时,百济旧土己被新罗吞并殆尽,朝廷又命扶余隆之孙扶余敬为带方郡王,徒有爵号,无地可守,其故土已纳人了新罗境内。

686年,新罗在熊津州也设置同名的都督府,757年,改称熊川。940年,高丽王朝改熊川为公州、设置都督府。983年,升格公州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