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雄风导弹
释义

“雄风”系列反舰导弹是台湾海军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装备于大中小型作战舰艇上。该导弹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共分I/II/III型。

雄风导弹 - 简介

“雄风—1”反舰导弹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舰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为台湾海军第一代反舰导弹。该弹是一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0.7马赫,最大射程约38千米,采用无线电指令半主动制导,共生产了约438枚左右,主要装备在台军部分老式的“阳”字号导弹驱逐舰和“龙江”、“瑞江”、“海鸥”级快艇上。该导弹性能不稳定,和以色列研制的“迦伯列”系列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飞行速度慢、抗干扰能力差、容易被拦截等缺陷。目前该导弹的制造工作已经停止,台湾海军正准备以雄风II/III导弹取代它。“雄风—2”是在“雄风—1”基础上加配以美国“鱼叉”导弹核心元件生产的,于20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研制。正式型号为MGB-2B,分为陆射型,舰射型和稍后出现的空射型(正式型号为MGB-2C)。和原I型相比,该导弹射程有所提升、飞行速度加快、抗干扰能力加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反舰导弹的水平。雄风II导弹长4.845米,弹径0.34米,主翼展1.15米,控制翼展1米,重量695公斤。最大速度为0.85马赫,射程12~80公里(发射后不管)—12~110公里(中继制导)。早期雄风二型的红外线引导头为外购,后来台湾岛内的坤仪公司的产品达标后,后续的雄风二型均改用台湾自制的引导头,采用了独特的附加热成像寻的主动雷达制导+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精导精度及抗干扰能力较“雄风”I均有较大提高,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同时具备穿甲、爆炸及燃烧等三大功能,威力比雄风一型大得多。动力系统采用了依据由法国授权生产的Arbizon Ⅳ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重新设计了进气口,据称推力比美制鱼叉导弹使用的发动机推力大10%。采用主动雷达+红外导引的双重制导模式,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Fire and Forget)。红外线引导头设于弹体前上方,直径约70毫米,与弹体中下方的外凸式进气口形成不对称设计外型。

针对大陆购自俄罗斯的SS-N-22超音速导弹威胁,台湾也自行研制了一型超音速雄风III反舰导弹,为台军机密军事科研计划“雄评计划”的核心部分。研制工作从1996年开始,在1998年进行了试验弹的首次试飞,1999年,“雄风”III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2000年生产出6枚原型弹供测试。在 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于屏东县满州乡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该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雄风3型”导弹将于2004年至2005年正式编入台军实战部队,预计将装配在台军成功级驱逐舰、拉菲特护卫舰或者即将购入的基德级驱逐舰之上。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以及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台湾导弹历史之最的“300公里” 之遥。“雄风”III导弹制导方式目前仍未公开,但依据工程技术上的继承性,可初步判断它将沿用“雄风”II导弹引进核心部件进行技术开发的研制方式,并可能将“雄风”II原有的主动雷达寻的/热成像寻的复合制导系统进行适当优化后运用于新导弹系统。“雄3”导弹的研制成功,被台军看作是继“天弓2型”导弹、“雄风2型” 导弹之后,在自制武器发展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台湾目前正准备在该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增强其“决战境外”和“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

雄风导弹 - 以色列血统

1967年,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极大地震惊了台湾当局。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大陆的人民海军已经装备了"冥河"反舰导弹,因此台湾当局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防空能力,另一方面迫切希望自己也拥有这种强大的反舰武器。

但美国海军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航母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舰载反舰武器基本处于忽略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台湾提供可用的反舰导弹。而台湾自身工业基础又薄弱,研制武器装备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刚刚成立,根本无法完成反舰导弹的研制和生产。在这种状况下,台湾当局只能另想办法,依靠军贸来解决急需。

雄风导弹 - 脱胎"迦伯列"

在当时的西方各国中,反舰导弹发展水平均落后于苏联,较早开始研究反舰导弹的也仅有以色列和瑞士等国。1963年,瑞士康特拉佛士(CONTRAVES)公司为解决技术上尚未成熟的导弹制导精确性问题,开发出供导弹飞行过程中保持固定高度的无线电测高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在某一固定高度上飞行,从而使导弹制导中的三维精度简化为二维精度问题。该公司利用此技术研制出了"海上杀手"Mk1反舰导弹。1968年8月,该公司曾派员游说台湾联勤总部人员。但台军嫌该弹射程太近,只有10千米,且战斗部重量仅有32千克,难以有效摧毁水面舰艇,因此谢绝了瑞士公司的"好意"。

在与瑞士方面接触的同时,台湾当局也开始与以色列军火商联系。在1967年前,以色列就有一个以圣经中跟在上帝身旁的大天使"迦伯列"(Gabriel)命名的反舰导弹计划(早期称为LUZ计划),但由于制导精度无法解决而进展缓慢。经过"埃拉特"号事件后,以色列加大了投入。1967年,以色列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瑞士人同样的办法,使其反舰导弹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1968年,以色列第一型反舰导弹由以色列飞机公司(1A1)电子部研制成功,即为"迦伯列1"。该弹射程达20千米,战斗部为90~100千克高爆炸药,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可有效打击埃及拥有的大量导弹艇之类的小目标。以色列这种对付埃及导弹艇的实用设计与台湾国民党海军70年代的作战需求非常吻合,当时,人民海军也大量装备了在苏联蚊子级和黄蜂级导弹艇基础上仿制改进的6621和6623型导弹艇。台湾当局对该型武器非常满意,很快就和以色列签订了有关协议,其反舰导弹的发展计划终于有了一个的开端。

雄风导弹 - 技术交流

1968年,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交流,中研院获得了大量的"迦伯列1"导弹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68年12月,台湾当局正式拟定了代号为"雄蜂"的反舰导弹发展计划。1969年9月,又草拟了"雄蜂"计划进度评估图。同年10月,中研院开始对"伽伯列I"导弹的技术性能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在其后的"雄蜂"计划实施中,大体上经历了购买实弹、仿制和修改设计三个阶段。

1971年6月,台湾当局首先向以色列购买了50枚"迦伯列I"反舰导弹和18个发射架,装备台湾海军3艘萨姆纳级驱逐舰"衡阳"号(DDG902)、"华阳"号(DDG903)及"岳阳"号(DDG905)。其中"华阳"号只装了一座三联装发射装置,其它两艘舰均安装两座三联装发射装置。制导装置采用单人操纵的OG.R-7式火控台和EL/M-221照射雷达,而不是以色列本国使用的双人操纵的OG.R-20式火控台。1977年,台湾海军首度成功试射"迦伯列I"导弹,这是台湾海军第一次具备了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

拿到"迦伯列I"导弹实物后,中研院重新审定了"雄蜂"反舰导弹的研制方案。由于"迦伯列I"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20千米,远低于"冥河"的40千米,在作战中不能先敌攻击,对载舰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台军将"雄蜂"反舰导弹的设计射程提高到了40千米。这项改进设计由于原型导弹设计上的缺陷和台湾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进展相当缓慢。"迦伯列I"导弹原是从一型地对地导弹改装过来的,其弹体内设备极其拥挤。由于直接关系到命中精度的两个导引头接收天线必须对称放置在弹头两侧,因此测量导弹飞行高度的高度表不得不安置在导弹尾部靠近发动机的位置。这个位置对这种高敏感度测量器件的正常工作非常不利,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和振动常常使高度计发生故障。而且,由于高度表本身设计的原因,存在杂波干扰,使测量精度不够高,经常造成导弹提前入水。对这些不尽合理的设计,台湾在仿造和后来的修改设计中,根本无力进行分析和彻底的改造,从而造成了研制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时间到了1977年,台湾海军再次引进了"迦伯列Ⅱ"导弹,同时还引进了该型导弹的生产技术。已走进死胡同的"雄蜂"导弹计划终于又有了新的参照,修正后的计划称为"雄蜂"计划第三阶段。该年末,"雄蜂"导弹完成试射并开始装备其作战舰艇。但不幸的是,导弹在使用训练中经常提前入水,而且大都发生在进入巡航高度以后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研究发现,原来是由于导弹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缺陷使弹体表面有空气流速相对较低的区域,造成弹体局部散热不良,形成的高温区使弹内设备和弹体结构受到破坏所致。中研院又不得不一边修改设计,一边把已装备海军的导弹回收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在保持导弹总重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推进剂的数量,而在弹体高温区域增加隔热层,用降低射程的办法来换取导弹的正常飞行。导弹在重新设计改造之后,更改名称为"雄蜂"A型(后又改名称为"雄风-1")。

雄风导弹 - 首型自制反舰导弹

1981年,台湾当局正式展出了"雄风-1"反舰导弹。导弹主要装备在台湾导弹快艇大队-"海蛟"大队的龙江级和海鸥级导弹快艇上,还包括经过"武进一"和"武进二"改装的基林级、弗莱彻级和萨姆纳级等约14艘驱逐舰,用于攻击中小型水面舰艇。从装备部队以来,该导弹共生产了438枚,现已停产。

该导弹最大射程为40千米,飞行速度0.65马赫,初始段巡航高度100米,中段20米,末段根据海情可降到4米、2.5米、1.5米三个预置高度中的一个。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中部和尾部分别有4片"X-X"型配置的矩形弹翼和尾翼,弹长3.35米,弹径350毫米。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的推进系统推进,主发动机工作时间为200秒。"雄风-1"导弹采用意大利"猎户座"RTN-1OX型圆锥扫描脉冲雷达对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该雷达工作在VJ波段,天线俯仰范围为-30度-90度。导弹发射装置在大型舰上采用三联装式,在导弹快艇上有单装式和双联装式。导弹装在钢化玻璃制成的储存箱出厂,平时无需打开保养,而在发射前箱门自动打开,导弹即可点火升空。

由于武器系统本身性能不佳,"雄风-1"导弹并没有后续改进,只是针对当时岸防需要,将导弹装了车成为一型机动化岸舰导弹武器系统。该系统由发射和指控两个单元组成。发射单元装在一辆牵引车牵引的平板车上,三联装发射箱通过可转动的底座装在平板车的底盘上。指控单元装在另一辆牵引车牵引的平板车上,该车装有一方舱,舱内有指控台和雷达机柜,雷达天线装在方舱上面。主要布置在淡水、屏东和高雄等地。

雄风导弹 - 现状

台湾《联合报》2008年7月4日报道,台“立法院外交国防委员会”3日审议了台湾2008年“国防”预算解冻案,去年被国民党认为对大陆极具挑衅而冻结的“雄风-2E”巡航导弹量产预算,全数解冻。

“雄风-2E”巡航导弹可打到上海

“雄风-2E”巡航导弹,由于射程超过800公里,可从台湾直接攻击上海,被去年在野的国民党认为是极具攻击性的挑衅武器,当时“立委”苏起要求全部取消,后朝野协商时改成冻结2/3,约38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9.2亿元)。除了通过“雄风-2E”的量产预算外,台海军“光华六号”导弹快艇9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3亿元)的预算,也获通过。“雄风-2E”导弹,因美方未提供关键性零组件导致量产延迟,台湾“中科院”表示,若美方仍未如期提供,将会另辟渠道,包括与俄罗斯也已在洽谈中,务必使这种新型导弹尽快量产并列装。

但问题是虽然预算通过了,这种被台湾军方寄予厚望的反制大陆远程攻击利器,离真正投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核心就是前面提到的导弹“关键性零组件”。在美国刚宣布冻结对台120亿美元军售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向台湾提供这些组件。而如台湾“中科院”所说,要向俄罗斯购买这些组件,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俄罗斯从未与台湾进行过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

新增地对空导弹是防御性的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通过卫星照片可以看见,大陆在东南沿海某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导弹基地。台湾国防部发言人池玉兰2日证实了这项消息,她说,“这个新的导弹基地,确实有这件事情,但都在我们的掌握当中。”

台湾政坛也对此作出了反应,国民党“立委”帅化民认为,大陆部署新型导弹,等于是宣判台湾靠飞机掌握空中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国民党“立委”林郁方认为,大陆此举的主要目标并不是针对台湾,“我们不必太担心,解放军新导弹的部署未必都冲我们来,我看比较大的部分,是要吓阻美国的第七舰队。”

军情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大陆在沿海地区增加的“新型导弹”是S300系列地对空导弹,该型导弹的作战任务是防御来袭的战机或导弹,而不是主动攻击敌方目标。台湾媒体和军方把大陆“可能新部署”的一种纯粹防御性武器——地对空导弹,渲染成新增的“导弹威胁”,显然是为其扩充军力提供借口。

雄风二E、雄风三明年列装

过去被台湾军方视为机密的雄二E巡航导弹及雄三超音速反舰导弹(代号“戟隼”和“追风”专案),台“国防部副部长”赵世璋今天在“立院外交国防委员会”,答覆国民党“立委”林郁方质询时证实,将会量产,并自2011年起陆续拨交部队服役。赵世璋又透露,由于关键零组件取得困难的问题已经克服,量产进行十分顺利。据台湾“中广新闻”报道,国民党“立委”林郁方拿出“‘国防’2011年生产及服务作业基金”预算书,点出“戟隼”及“追风”专案将进入量产高峰期,认为这代表“雄二E巡弋导弹”及“雄三超音速反舰导弹”,将会从2011起陆续拨交部队使用。

赵世璋又表示,目前的确是按照进度在进行,关键零组件取得困难的问题,也已经克服。

除此之外,赵世璋也表示,包含雷霆2000、无人飞行载具及云豹甲车,也都将在2011产高峰期。另外在强化台军地面部队夜战能力方面。林郁方则是透露,台军也要斥资30多亿,采购“TS-96双眼单筒型”、“TS-96单眼单筒型”及“TS-93步机枪型”各式夜视镜,共计有一万八千多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