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 |
释义 | 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是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手术方法。胸壁结核是全身性结核感染的一种局部表现,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全身抗痨治疗,在全身及局部病情稳定,血沉稳定以后,再进行局部病灶清除,缝合伤口。如冷脓肿有继发化脓性感染,应先作切开引流,待继发感染控制后,再作病灶清除术。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1、术前用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治疗两周,以防手术造成结核播散。 2、有瘘孔者,术前应加用青霉素治疗。 麻醉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手术切口有可能进入胸膜腔者,作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1、选择体位按病灶部位采取仰卧或侧卧位,病灶部位向上。 2、做出切口以脓肿为中心,沿肋骨走向做皮肤切口。如有窦道或局部皮肤被累及,可做梭形切口,切除窦道和累及皮肤。 3、切除浅层脓肿一般胸壁冷脓肿分为浅层及深层两部分。手术原则是浅层脓肿应彻底切除;深层脓肿应刮除病灶,切除覆盖脓腔的组织,以利填充肌瓣。 作浅层脓肿切除时,在切开皮肤并皮下分离至适当大的范围后,切开肌层,将脓肿自肌层分离至肋骨平面的浅、深脓腔交接处,将浅层脓肿壁全部切除(图1)。 4、清除深层脓肿病灶用探针沿窦道探查肋骨内面的深层脓腔(图2);将受累的肋骨和遮盖脓腔的肋骨、骨膜、肋间肌充分切除(图3),显露脓腔底部(图4);然后,将底部的干酪样坏死组织和肉芽组织刮除(图5)。 5、缝合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将链霉素粉撒于残腔内,根据残腔大小,再将附近肌肉分离成瓣(图6),转移充填空腔,用细肠线将肌瓣缝合固定在腔底(图7),最后缝合皮肤。术前有窦道者,宜放胶皮片引流,切口加压包扎。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1、肋骨切除范围应超过脓腔边缘,使脓腔完全敞开,勿留屋檐状边缘,以免遗留残腔,积存渗液,造成感染再发。 2、在清除脓腔深层时,应十分小心,以免切破胸膜,造成气胸,污染胸腔。 手术后的处理方法1、加压包扎应持续2~3周,如有引流条,可在1~2日后取出。 2、链霉素治疗至少维持4周。 3、局部如有血肿,可穿刺抽出,加压包扎;如有感染,应早期拆线或切开引流。 胸壁结核病概述胸壁结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胸壁疾病,绝大多数为继发性感染,常表现为冷脓疡或慢性窦道,往往继发于肺、胸膜或纵隔的结核病变,仅为结核病的局部表现。其病变可能侵犯胸壁各种组织。常见于20-40岁的青、中年人,男性较多。大多数病人症状不明显,或有结核感染反应,如低热、盗汗、虚弱无力、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脓肿可自行破溃,形成慢性久不愈合窦道,病变好发于乳腺与腋后线之间的第3-7肋骨处。 症状表现早期症状,起初胸壁结核没有明显可为不红无热的脓肿,亦可能有轻微疼痛,但无急性炎症征象。在按压时可能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脓液或少量干酪样物质,涂片或普通培养无化脓细菌可见。病变继续发展,肿块逐渐长大、变软、穿破皮肤,形成久不愈合的慢性窦道,长期流脓。 鉴别诊断1.化脓性胸壁脓肿:局部有急性炎症表现,并常有全身感染症状,病程较短且于脓腋中多可查到化脓菌。 2.脊柱结核及脊柱旁脓肿:脊柱X线检查即可确诊。 3.外穿性结核性脓胸:包块经穿刺后,可见明显缩小,然不久又可迅速隆起。胸部X线检查即可确定诊断。 4.乳房结核:一般位于女性胸大肌浅部,前胸壁乳房处。临床上较少见。 5.胸壁肿瘤:常见的胸壁肿瘤有:软骨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然有此软组织肿瘤,可类似胸壁寒性脓肿,因而诊断时应加以区别。 6.肋软骨病: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变常累及一侧或双侧的第2~4肋软骨,受累的肋软骨明显隆起压痛较轻,可行局部注射考地松50mg,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行手术切除。 治疗方式结核症是一种全身慢性感染,胸壁结核只是其局部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必须加强病人机体的抵抗力及抗痨药物治疗。在合并有活动性肺结核或较广泛的肺门淋巴结核病人,不应采取手术治疗。只有在肺部或全身其它部位的结核症得到有效控制和基本稳定以后,方可对胸壁结核施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脓肿、窦道及破坏的肋骨,然后放引流条,创口内留置链霉素2克,彻底止血后,缝合伤口,加压包扎。在抗菌素帮助治疗下,一般均可一期愈合。术后继续应用抗痨药物三个月以上。 对于较小的胸壁寒性脓肿,可试行穿刺排脓及腔内注射抗痨药物治疗,在尽量抽空积脓之后,注入链霉素0.5克,并行加压包扎,每三日重复一次,再配合全身药物治疗,有部分病人可获痊愈。 对单纯的胸壁结核脓肿,不应进行切开引流。已有继发感染的病例,应先行切开引流,并用抗菌素控制感染,等继发性炎症完全控制后,再作病灶切除治疗。如已有慢性窦道形成,在经过局部及周身抗感染及抗痨药物治疗后,应作胸壁窦道及结核病灶的彻底切除手术。 早期症状,起初胸壁结核没有明显可为不红无热的脓肿,亦可能有轻微疼痛,但无急性炎症征象。在按压时可能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脓液或少量干酪样物质,涂片或普通培养无化脓细菌可见。病变继续发展,肿块逐渐长大、变软、穿破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慢性感染,胸壁结核仅为结核病的局部表现,因此治疗上应加强病人的营养,增加抵抗力,并采取积极的抗痨药物治疗。待肺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稳定后,才能对胸壁结核采取手术治疗。胸壁结核形成冷脓肿可采取两种治疗方法: ①冷脓肿在全身应用抗痨药物治疗同时,采取脓腔穿刺抽脓治疗,每次在脓腔低位抽尽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抗痨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等,穿刺后加压包扎,每周穿刺1~2次,治疗4~6周,如脓腔日趋缩小,可以继续治疗,如无变化则考虑手术治疗。穿刺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发生化脓性感染,如发生继发性化脓性感染,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则应立即作脓腔切开引流,排除脓液,待继发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 ②冷脓肿局部治疗失败,可用手术方法切除脓肿和损坏的肋骨,清除感染灶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创面清洗后细心止血,用胸大肌或背阔肌以填塞残腔,一期缝合创面并加压包扎,在抗生素和抗痨药物积极治疗下可获得一期愈合。术后应继续抗痨治疗3~6月以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