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兄弟并不平等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美)沃森(Watson,R.S.) 著;时丽娜 译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字 数: 154000 版 次: 1 页 数: 255 印刷时间: 2008-1-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2743964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长期以来,中国世系群一直是人类学家的兴趣所在,也是他们的调查对象之一。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很少关注继嗣制度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鲁比·沃森运用现有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收集的证据,对位于香港新界的厦村这个有着6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世系群作了社会历史的解读,并通过描述几个14世纪的散居家户如何成为18世纪之后的地区权力主体的过程,阐述了世系群在社区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沃森博士认为,虽然父系世系群的意识形态高唱手足情意和兄弟平等之美德的赞歌,但实际上世系群促成了一个地主和商人构成的精英阶层的形成、发展和维系,该阶层的经济地位虽已衰退,却依然在政治上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尽管世系群成员在祖先的眼里可能是平等的,但他们在涉及土地所有和政治权力的日常生活中根本无平等可言。 相信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中国研究专家以及关心阶级研究和政治经济的人士,都会对本书发生兴趣。 作者简介鲁比·沃森(Rubie S.Watson,又名华如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人类学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人类学博士学位。 鲁比·沃森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她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和民族学博物馆(PEABODY MUSEUM)馆长,也是哈佛人类学博物馆历史上首任女性馆长。 《兄弟并不平等》一书是其代表作,她还曾编撰一系列以东亚女性地位、家族变迁与政治经济转型为主题的专著。同时,在人类学及亚洲研究的权威刊物上发表过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她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在女性研究领域作品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位专家。 目录中译本序 序言 地图 第一章 简介 第二章 邓氏世系群的发展历程:厦村的早期历史 第三章 世系群组织和意识形态 第四章 经济组织:土地和市场 第五章 地方政治组织 第六章 厦村的阶级差异:社会和文化层面 第七章 婚姻、姻亲关系和阶级 第八章 经济和政治变迁:1945-1978 第九章 社会和文化变迁 第十章 阶级和亲族关系 参考文献 中文术语和人名表 书摘插图第二章 邓氏世系群的发展历程厦村的早期历史 根据邓氏系谱记载,14世纪60年代,三位姓邓的男性(其中两位是兄弟,另一位是同族近亲)及其家眷定居在现为新的西北部。多年来,这批邓氏先祖的后裔们又在最初定居点附近陆陆续续建了许多村落。邓氏人的触角还逐渐延伸到了邻近地域,到了19世纪或者更早些时候,他们的控制范围包括了本村落及非邓氏邻人所属的十四个村庄在内的大片地区。这些邻人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制于邓氏人,甚至到20世纪依然如此。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厦村邓氏是新界最有权力的世系群之一。 然而,邓氏人并非一直都那么有权有势,井然有序。尽管邓氏家户群早在1400年就已在今天的村址上建立,但现有证据表明,这些家户直到18世纪中叶才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系群。邓氏人为什么要结成一个联合世系群?他们对周边农村的支配又是如何形成的?要理解这个世系群以及地域支配的双重形成过程,有两件事起了关键作用。其一是厦村建了一个带围墙的市场(第四章讨论),其二便是捐赠名为“友恭堂”(或称“敬兄堂”)(Hall of Fraternal Reverence)的宗祠。 友恭堂建于1751年,从建立之初起便一直支配着整个社区的生活,因此不讨论友恭堂就无法讲述“厦村邓氏人”。对于这个宗祠,村人都深感自豪。和新界其他地方的许多类似建筑不同,人们会温情地告诉你:此堂得以精心维护。友恭堂是为祭奠亡人而建的宗祠,同时也是该世系群举行各类仪式的中心。友恭堂还是拥有土地的组织,服务于邓氏人,为组织大规模经济、政治活动提供平台。当地水路、陆路、市场、码头的管理,或者更为重要的当地保安队伍,都属友恭堂及其管理者和账务人的管辖范围。该堂控制着世系群的保安队伍,保证邓氏人对厦村周围方圆十五英里地域(乡,或地区)的管辖几代不变。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