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性本恶
释义

性本恶的产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荀子的“人性本恶”是与法家思想的共通之处。

荀子的观点

荀子性恶的观点(即,性本恶),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的性论。 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就还必须参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本恶的含意

(1)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2)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

(3)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如:

有曲性的木,有待于“矫正”才能直;

有钝性的金,有待于磨砺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 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行,却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性恶论(性本恶)作为人性论的问题

一般学者认为荀子性恶论(性本恶)有以下的问题:

【荀的性恶论最大问题是没有道德价值根源,到最后向了权威主义发展。荀子只说“心”能观理,即可以分辩是非和善恶,但不是生出价值的根源,那么标准从可而来? 依照荀子的性恶论理解,道德最终会成为外在的工具的价值去令社会安定和诉诸权威主义。 孟子的性善论,说出人本有善,我们本有内在价值根源(四善端)。】

然而,这是一种误解。荀子可以站在下列几点来加以反驳:

关于道德根源的问题:荀子的性恶论认为“耳好声、目好色”。

注释

1. ^可以参考《孟子·告子篇·上》公都子列举当时的性论当中,并没有包括性恶的理论。

2.^ 性恶篇:“凡古今之所谓善者,正理奔驰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

3.^ 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4.^ 性恶篇:“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5.^ 正名篇:“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6.^ 牟宗三及其学生大都持这种看法。

7.^ 这是劳思光对于《荀子》文本的误解。参见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

8.^ 《解蔽篇》:“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夺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同名图书《性本恶》

基本信息

原作名: Inherent Vice

作者: (美)托马斯·品钦

译者: 但汉松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2-1

定价: 38.00

ISBN: 9787532755547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带带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他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被评论界称为只能凭借神力才能完成的“大百科全书”。《性本恶》是品钦即将在今年8月发表的新作,在他的作品里属于篇幅和题材相对比较小巧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洛杉矶,道格突然与多年未见的前女友重逢。前女友带来了一个绑架亿万富翁的计划。道格渐渐陷入其中,各色人物次第登场,包括冲浪手、皮条客、贩毒者、摇滚乐手、犯了命案的高利贷者,等等。小说以独特的“非典型品钦”的方式表现了六十年代的激烈和紊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