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杏林集叶 |
释义 | 《杏林集叶》一书系山东民间中医郭永来所著,是“民间中医拾珍丛书”之一,本书系一位基层中医40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医专家、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从本书学到几招地道的港病绝活。 《杏林集叶》简介《杏林集叶》一书系山东民间中医郭永来所著,是“民间中医拾珍丛书”之一,是岐黄中医论坛(现为华夏中医论坛)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袂打造出版的,该书已于2010年1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郭永来老先生40年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实在,毫无修饰,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及男科等数十个病种,分为杏林薪传、专病论治、医案随笔、杏林杂谈4部分, 涵盖疾病的病因病机、个人效验辨证治疗方法及评析,集中反映了案例的诊治技巧和用药特色,可供临床中医师和初学中医者效法和借鉴。 该书略于说理,突出实用,其内容或为家传,或为博采,或为作者多年探索所得,不求面面俱到,但愿能够效法。全书语言生动、朴实,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让读者习而不觉枯燥,可为学习中医、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力红说做中医,一定要注意师承,该书可以为临床之师。真正的中医在民间,该书证之不假,民间真是卧虎藏龙。该书宣传语说,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医专家、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从本书学到几招地道的港病绝活。这宣传语一点不为过,可谓名副其实。 《杏林集叶》由来杏林一生勤耕耘,花多果少为何因?漫步攀枝摘几颗,酸甜苦涩自己品。 中医学,是一块被灰尘和泥土掩埋着的瑰宝,须要中医人去挖掘,也须要中医人来琢磨,它博大精深,其神奇之处,令人叹止。郭永来年轻时也曾有雄心壮志,想做一个“医学家”,但由于天赋不济,又被一生命运所累,而今虽近耄聩之年,惭愧仍未达其堂奥。 郭永来从十七岁开始学习中医,由于文化低,又是自学,故倍觉艰难而又收效甚微,正如虽勤垦耕耘,却没能结出硕果一样,故郭老自诩只是采摘了几片叶子罢了。这就是郭永来把所著之书称之为《杏林集叶》的意思。 作者自序学医简历代序言 著书、立言,圣贤能者之事也,似余乃一“乡医”,岂敢有此非分之想?若想,也或只在梦里。 大概是在5年前我闲居无聊,女儿劝我上网,看到网上人人都有“网名”,于是取我所写文集之名而冠之。即曰《杏林集叶》。本集中部分的篇章,早在数年前即已在各中医网站和论坛上发表过,承蒙网友厚爱,各论坛也多有转载,只是可惜有部分网友在转载时未注明作者。忽有一日,华夏中医论坛管理员“花香丁”说:拟把我在网上发过的文章归拢一下,出一本“书”——小册子。一方面免致资料流失,同时又能供论坛网友翻阅,并嘱我写一篇学医的序言。余感其言之嘉诚,乃概然允之,即此篇之作也。因论坛上的文章多为“随笔”,故其中有的文章此次略有“润改”,有的增加了医案,但主体没有变动。同时又增加了不少以前没有发表过的文章,还有我常用的部分“秘方”“验方”,相信您在重读我的文集时,不会让您失望。 我的实名,郭永来。我的祖籍是山东省沂南县,按现在的考证说法,就是诸葛亮出生的地方,可惜的是,我却不是在这儿出生的,所以也就没能沾上他老人家的灵气。我的父亲小的时候,因沂南这儿闹灾荒,由我爷爷带到了日照县沈疃(现属陈疃乡),1949年阴历9月18日我就出生在沈疃。 1959年(我10岁),因修水库,我住的村庄大部分淹入水中成为库区,又随我的父母迁到了吉林省安图县亮兵台乡,一个叫风西的小村庄。14岁,小学毕业,考上了安图一中,只读了半年,就因家庭原因和我的厌学而辍学。 讲到学医的动机,别人学医,都有家庭渊源和远大的理想,动则曰:“几代或几十代之传人”,“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或曰“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说实话,我的思想没有这么崇高。15岁,我就参加了农业劳动,几年下来,才知重体力劳动的辛苦。因而常想,自己年轻,苦累也罢,但若至年老时又当怎办?应该学点技术之类的才好。想学木匠,但木匠也不轻松,想学兽医,又觉不雅(这是小时的想法),之后想到了中医。 回忆小时候,曾随母亲去求医,见老中医端坐椅上,三指按脉片时,处方一纸即罢,真乃轻松事也,遂心向往之。但我家在我之前,没有识字的人,我也没见过医书是什么样子,在当年,凡属技术性质的书籍就买不到,学医也只是想想罢了。 17岁那年,有一次到县城去玩,发现书店中有一本医书,有药也有方,遂欣然买下来,带回家开始研读(后来才明白,那是1963年版的中药药典)。 在我的几位表哥中,当时有一位已经干了十几年的乡村医生(当时称赤脚医生),见我读此书,言之曰:原来表弟喜读医书,但你所读乃是药典,学医不能只读此种书。于是他到“公社医院”找一位姓王的医生给我借了二本,一是南京中医学院编的《中医学概论》,一是《中国针灸学》(承淡安编)。但言之在先:过些日子须归还,故须速读。 文化大革命时,书店中除毛主席著作之类的书外,别无他书,此书系借来的,又须归还,怎办?我灵机一动,何不抄下来?说干就干,买来纸笔,从此利用一切闲暇,抄书。(因王医生回山东2年多,此时间内我把此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抄了下来)。之后,又通过我家邻居一位姓曹的老人,认识了在县城住的一位老中医关云武先生,(此时关老已是76岁的老人),从此便经常去找他借书看,时间长了,有人问时他便说这是我的徒弟。同时他又送给我一部《医学心悟》,一部《黄氏医书八种》,一本《濒湖脉学》。其它书只是借与我看,并不送我。在他那里见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见其议论宏阔,处方新颖,很是喜欢,于是又开始抄书,此时还抄过《济阴纲目》(线装本,共8册)。这样抄了3、4年,直到后来医学书逐渐出版,才停止了我的抄书。当时曾累出一场病,头痛头晕,恶心,天旋地转,不敢睁眼,(“晕动病”——以前称作美尼尔氏综合症)自己在书中找了一个处方,吃了好几剂中药,总算好了。当时虽然很辛苦,现在回想起来,有好多东西都是当时“抄到头脑中”的了,付出了劳动,总会有回报的。 17岁那年,还有一件事,大概也算是我学医的一种动力吧。我的姐姐带着二个孩子回娘家,大孩子五岁,突然得了病,高烧,昏睡,鼻翼扇动的很厉害,叫醒她,就要水喝,喝完水,倒头又是昏睡。当时我刚开始涉猎医书,根本不知是什么病。公社医院的一位女医生说,是“中毒性肺炎”,必须转院。于是到了县医院,这时小孩有了明显的“喘息”,但县医院的这位女医生却不给住院(文革时期住院是很难的),她说这是因发烧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我听着这些名词,就象站在云里雾里,张口结舌。 后来在一位姓牟的“下乡干部”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住了院。因姐姐还有一个小孩须要照顾,只好由我和母亲来陪护。每天肌注青霉素与链霉素,静脉点滴,一开始24小时点,之后每天也是3、4瓶,我见瓶上写着复方氯化钠,不知这是什么“好药”,于是大着胆子去问医生,谁知医生的态度十分恶劣,吓的我不敢再问。住了3天院,病情不见好转,我拿出姓牟的送我们的4支土霉素(25万单位,只记得是上海出的,是静脉用的),找主治医生问能不能用,医生说,你既有药,为什么不早拿出来!!于是一天一支,三天病就好了(其中有一支被护士兑药时不小心弄坏了)。 因为这位医生伤了我的自尊心,所以我暗下决心,必须学医,否则不但一人生病,全家遭难,而竟连复方氯化钠是什么都不知道,也难怪别人羞辱。 71年,我自学中医已经四、五年了,全国都在搞合作医疗,每个村都要有“赤脚医生”,当时村中的一切权力都归《贫下中农协会》,村中的贫协主席姓宋,是我的山东老乡,知我喜欢学医,于是便推举我当村中的“赤脚医生”。当年安图县举办第一届赤脚医生学习班,我便直接到县里参加了此届学习班。共学习了三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学习的西医知识。回来后便在村中当起了“赤脚医生”。按当时上级的要求,赤脚医生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实际我们是脱产的),因村中患病的人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后来又配了一个女的,专门打针(护士),我便成了“主治”医生。从此开始了我的治病生涯。 郭永来写于2008年7月14日 《杏林集叶》编后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艳杰:2009年12月31日晚上11点,我跟排版的小伙子说完“再也不改了,谢谢!”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郭永来老先生的《杏林集叶》是岐黄中医论坛(现改名为华夏中医论坛)上一部很有内容的原创书稿,我有幸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全程经历了该书的诞生过程,可谓感慨良多。 2009年7月,承蒙赵宝峰先生的推荐,我第一次浏览了郭老的文章,其中诸多新颖的观点吸引了我。如蛋黄油治皮肤溃疡,是我多年前听到的一个偏方,但始终不清楚具体做法。众里寻她千百度,竟然就在一个基层中医的博文里。 郭老身在基层,对眼下发表论文的“规矩”是否清楚,我不得而知,可像他这样把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作者,的确是太少了。我由此推断,这可能是一个不懂得修饰的原创作者,而不是靠鼠标游走于网络与剪切板之间的做书者。 在后来的选题立项过程中,社领导也是看中了郭老书稿中的诸多“干货”,迅速做出回应,并交代一定要做好。一位老社长在三审意见中写到:“此书很有特色,能吸引人。或许有人说,都是案例,用到别人身上不一定行。我要说,任何偶然性都蕴有必然性。最珍贵处在其真实性,此比一发表几十例、几百例的临床报道要真实得多。” 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基本常识,可曾几何时,真实却成了学术界难得一遇的境界。在编辑加工《杏林集叶》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哑然失笑,时而又泪眼朦胧,这一切全拜她的真实。 在《寿胎丸治滑胎一例》中,郭老将胎孕比作种地,“试想,土地再好,如种子不好,能长出好的庄稼来吗?一个‘大头瘪子’的种子,即使长出苗来,也会自己逐渐枯萎而死的。” 在《学医简历(代序言)》中,年轻时的郭老面对药瓶上写的“复方氯化钠”,不知是什么好药,壮着胆子去问医生。结果医生的态度十分恶劣,吓得他不敢再问……可以想象,一个患者家属面对不可一世的医生时,心情是何等地忐忑,自尊心是多么地脆弱!而在此情景下萌生的学医动机,又是多么得强烈! 一个乡村青年,在没有名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学成才,其艰辛可想而知。如今,当他已名播当地,并在中医界小有名气时,回首来路,虽然不免有些许自豪,但仍是那么朴实和可爱。整本书中,我似乎都在“听”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一个基层医生的热情与淡定。不管是得意之治,还是“惜走麦城”,郭老都会原汁原味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学得到经验,更记得住教训。 进入21世纪,中医学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人针对中医在实验医学方面的不足频频出击,甚至抛出了“取消中医”的言论;另一方面,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面对“非典”、“甲流”等重大疾病,再次将信任的目光聚焦于中医。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每一个中医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为医者想在短期内“速成”是可以理解的,可现实告诉我们,中医恰恰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成名的。读罢《杏林集叶》,您或许能学到几招地道的“绝活”,但您更需要学习郭老乃至广大基层中医的那份淡定与执着。 一叶诚轻巧,敢与君共集, 莫道乡医痴,不懈终成林。 图书信息作者: 郭永来 著 出 版 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丛书名:民间中医拾珍丛书 丛书主编:李大威 郭全 出版时间: 2010-1-1 字 数: 282000 页 数: 373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80231829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定价:28.00 内容简介有人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有人想:一招鲜,吃遍天。 本书系一位基层中医40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医专家、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从本书学到几招地道的港病绝活。 目录杏林薪传 带状疱疹特效方 坐骨神经痛证治一得 屡用不爽的前胡止嗽汤 家传秘方治疗急性乳腺炎 按摩疗法治食积腹胀 外敷疗法治眶上神经痛 崩漏验方 金铃承气汤(急性上腹痛验方) 乳腺小叶增生验方 子宫肌瘤治验方 一味丹参治经闭 一味老鹳草妙用 生肌膏、生肌玉红膏与蛋黄油 专病论治 谈谈外感和几个常用的外感方 医案随笔 杏林杂谈 后记 病名索引 方剂索引 药名索引 读后感读《杏林集叶》 近日偶至书店,闲看中间发现有本《杏林集叶》,本来不抱多大希望,现在绝大多数的新书内容雷同,效果一流,基本上难看到误诊失治的案例,而且大家都是神医,不用土法,对于中医的简便廉验很少看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结果随手翻了几页,感觉颇有不一样的地方。文字生涩,绝无华饰,读来甚觉舒坦,宛若璞玉。看到作者简历对于学中医的动机时,不禁莞尔,引原文“因而常想,自已年轻,苦累也罢,但若年老时又当怎么办?应该学点技术之类才好。想学木匠,木匠也不轻松,想学兽医,又觉不雅,之后就想到了中医。”。作者学习生活的年代正是60,70年代,物质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借到本书那是难上又难的事情,所以作者借到本《中医学概论》亦为之喜形于色,不若现在随处可以得到。我记得我在十五六的时候,想找到药性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于作者的年代,再者家不业医,自然如此。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单、简、廉、土法,虽然未必尽为良方,但亦能开阔眼界,以备技穷之时以应急之用。如以一味老鹳草治疗面瘫,一味车前子治疗水泻,一味丹参治闭经等,以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以大陵为第一针,以患者小指全长作为一寸,顺延,共七针,以三棱针放血,作者谓其效若神。对于眶上神经痛,以油搭子火上烘热,趁热敷于痛处,如此多次,一小时可痛止。清带汤治血精一例,颇有新意,另有以当归贝母苦参汤治肛门脓肿,亦有发明。对于痔疮我想对于大多数的朋友比较头痛,作者在书中记录了乙字汤,可资试用,方如下:大黄1G,黄芩1.5G,升麻1.5G,柴胡5G,当归5G,甘草2G,十份,泡水当茶。中有一案为双鼻出气如烟煤,后以麻杏石甘治好,正谓奇症。 作者来自基层,而行医时间又多在90年代以前,行程颇广,用方用药极为驳杂,常以西药加以中药治疗,此不为过,基层常常这么干,但作者又在行医过程中坚持了中医的本色,很值得学习,只是作者以前的那种行医环境现在怕是难以再有了,再有者有些土法可能虽有良效,现却怕是少有人可用了,还有作者遇到的奇病怪症现在见到的机会也不多了。 书的内容涉及面颇广,其案例有效有不效,难得可贵的是文字几无大的修饰,对于失治失诊的案例亦敢于写出来,再者在书中作者提供了很多单验便方,可供学习者参考,其用方药颇为杂,似以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很为喜欢,多用之,还有一些理法方药亦为平常,不过经作者自行加减,得以发扬。 综言之,书无出奇之处,贵在真实。若把经方比为阳关大道,则其为剑走偏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