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邢州学派
释义

所以称其为邢州学派,主要原因有三:其一,邢州学派的成员都在邢州学习过,并以同学和师生关系形成学派;其二,邢州学派五人中,三人为邢州人;其三,邢州学派成员们始终政治上互相关心,而更重要的是为祖国科学文化献身精神将他们连结在一起,如邢州学派的闪光点是创制《授时历》,而《授时历》凝结着邢州学派每个成员的心血,除刘秉忠建议修历外,其他四人皆参与了《授时历》的创制工作。

邢州学派

简介

邢州学派是元初众多的学派中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学派。之

学派起源

树有根,水有源,邢州学派的源头是紫金山。紫金山位于河北邢台、武安和山西左权两省三县交界处。《元史》和《邢台县志》均记载:邢台人刘秉忠(1216—1274),沙河人张文谦(1217—1283),邢台人郭守敬(1231—1316),河北唐县人王恂(1235—1281),山西太原人张易(生年不详),五人均在紫金山学习,但记载混乱,只说郭守敬师从刘秉忠,是刘秉忠的学生,说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四人是同学,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看,张易、刘秉忠、张文谦三个人的字,皆从“仲”,张易字“仲一”,刘秉忠字“仲晦”,张文谦字“仲谦”,尽管张易生年不详,但从字义上看,张易居首,刘秉忠居中,张文谦最小,三人年龄大致相当,史称三人同学于邢州西一百四十里的紫金山,是合乎实际的。史书说刘秉忠13岁离开紫金山,说明三人同学于紫金山,当在他的少年时代。刘秉忠比王恂大19岁,张文谦比王恂大18岁,张易比刘秉忠、张文谦的年龄还大,因此说,王恂不会是以上三人的同学。历史记载:只说王恂、郭守敬师从刘秉忠,未说二人师从张易和张文谦,刘秉忠离开紫金山后,只是在父亲去逝后,于1247年春至1248年冬回邢州守丧,因此推断,王恂、郭守敬师从刘秉忠的时间当在刘秉忠回邢州守丧期间。史载:1238年,邢州大旱,出家邢州天宁寺的刘秉忠,随虚照禅师至云中(大同),途中经中山唐县,刘秉忠发现王恂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在奔丧的匆忙中,也没有忘记把王恂带回邢州进行培养。只是《元史·王恂传》把邢州紫金山误写成磁州紫金山了。郭守敬的祖父郭荣对刘秉忠的才学十分了解,后刘秉忠又入云中南堂寺苦学数载,后经海云禅师引荐,而得到蒙古亲王忽必烈的重用,刘秉忠奔父丧,忽必烈赐黄金百两,并派使臣送其回邢州,是十分荣耀的事,此时刘秉忠不仅以一位著名学者的面孔回到故乡,而且以政治地位十分显赫的身份荣归故里,此时,郭荣深知让郭守敬跟刘秉忠学习比跟自己读书好得多,加上当时科举长期废置,郭荣让孙子跟随刘秉忠学习的另一层目的,是希望孙子将来在政治上有所依托。

代表人物“紫金山五杰”

为什么刘秉忠、张易、张文谦、王恂、郭守敬五人要到紫金山学习呢?考虑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金末元初的战乱;

十三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邢州和华北地区处于长期的大动乱之中,开始是蒙、金战争,蒙古灭金后,对南宋进行征伐,在蒙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文化落后而缺乏儒家礼教约束的蒙军,以抢掠杀人为儿戏,结果造成华北地区土地荒芜,社会混乱,盗贼横行,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仅以邢州为例,金朝盛时不下十万余户,至1251年大蒙古国在邢州设置安抚司前,邢州九县已是千里萧条,为之一空。当时蒙军以抢掠代替了正常的税收,在抢掠过程中遇到反抗,就进行烧杀,因而州郡中的人听到马蹄声,便迅速转入地穴(地道)中,州郡官不敢白天到府衙办公,只待夜间蒙军休息时,才掌灯处理政务,黑沉沉之夜,星星灯光,犹如鬼火(磷火),故人们称之鬼衙,更有甚者,觉得当如此之官,担惊受怕,于是“弃印而去。”

其二,紫金山优越的地理环境。

其二,紫金山位于邢州西太行山深处,是金末元初蒙族统治势力达不到的地方,因而成为当时邢州人避难的场所。从自然环境来说,紫金山环境幽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从经济条件上说,距紫金山不远的路罗川、浆水川,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耕,具备多难之秋到此苟生的自然条件。从邢州学派自身的条件上说,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等人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文化素质较高,这样的家庭往往十分注意对子女的培养,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在以上背景下,刘秉忠等人来到紫金山学习,因为五人都精通自然科学,形成不同其他学派的特点,五人都在科学文化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故人们称之为“紫金山五杰”,因邢州学派成员们都是从紫金山走出来的,因而说紫金山是邢州学派的摇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