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邢瓷
释义

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外。邢窑古代窑址位于今邢台市临城县与内丘县一带。邢瓷从瓷质上分成三个品种: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其中透影细白瓷工艺最为精良,弥足珍贵。唐后期,由于制瓷原料匮乏等原因,邢窑逐渐衰落,直至被定窑所取代。然邢窑白瓷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简介

邢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为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南指越州,北指邢州即邢台)的新格局。邢州瓷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因产在邢州而得名,是华夏白瓷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邢窑的所在内邱被当称为瓷都。

历史典故

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是比较多的。唐人在《国史补》中写道:“中丘白瓷,端溪紫石,天下我无贵贱通用之。”陆羽在《荼经》里写道:“邢瓷、越瓷以十有二,击之如馨响。”谈到邢瓷釉时,陆羽说:“类雪、类银”。唐代大诗人皮日休写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形容其造型“圆似月魄随”,轻盈则如“轻如云魄起”。形容其色彩说“越瓷如玉,邢瓷如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当时内邱县烧制瓷器规模,徐慎在《全唐诗》中称:“烘透内丘城”。在唐代文献《新唐诗》、《大典六典》、《乐府杂录》、《长庆集》中都有记载。其中段庆节《乐府杂录》中载唐大中初时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万方。”这段文字说明邢瓷的质量之高,击时有金石之音。陆羽说明邢瓷的地位时说“或以邢州处越州之上,殊为不然。”可见,陆羽拿邢窑比越窑,邢窑也动摇了越瓷一统天下的地位。《阳敬壶录》中称:“品荼用瓯,白瓷为良”,素瓷传静夜,气满闲轩庭”也。

邢窑珍品-透影白瓷

白瓷简介

邢窑创烧于北朝,在唐代,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其所烧制的细白瓷,代表了隋唐两代白瓷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为后代青花、五彩、粉彩等精细瓷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代,邢窑白瓷与越州窑青瓷都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形成了"南青北白"之格局。内丘也发现有"盈"字款,"翰林"字款白瓷("盈"字款瓷,应为唐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

邢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一大飞跃,其技术难度相当之高,即必须在原料加工和烧成时,将胎和釉中含铁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烧成上成白瓷。邢窑窑工们率先掌握了这种绝技。不仅如此,还在目前已出土的邢瓷残器标本中发现了那种品质精良的“透影瓷”和“类银”、“类雪”的细白瓷,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令人叹为观止。

白瓷品种

透影细白瓷,不论胎体薄厚,遮光而视,均可见后面的手影。这样的效果与瓷土的材料有关。透影细白瓷的胎体洁白细腻,轻叩有金属声,烧制温度在1200°C以上。釉色纯白,与传说中的"夹雪"相一致,器物足部做工精细,有邢窑标志性的一圈刀削痕,器物的做工、烧制精细,很少有变形。在内丘古窑址出土有一件残破的隋代白瓷深腹实足杯,其不足1毫米厚度的薄胎已达到半脱胎的地步,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从明永乐年间提前了近10个世纪。

透光显影

邢窑白瓷是个创举,邢窑透影瓷更使中国白瓷的“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19世纪中叶,(唐大中五年)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 lagman)写了一 部游记,其中记述道:“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苏莱曼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它是邢窑白瓷,但就我国当时的白瓷工艺水平而言,非邢窑莫属。1988年河北省考古队在内丘县西关隋代窑址发现了大量的影透细白瓷残器。无论胎体薄厚,遮光而视均能看见后面的手影。白如凝脂,半透光中呈暖色调,光洁莹润。有的甚至薄如蛋壳,其瓷化程度,给人一种胎釉合一、内外不分的感觉,其工艺水平可想而知。在此之前,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薄胎透影瓷始于明永乐时期(当时欧洲称“中国白”),而邢窑隋代透影瓷的发现,将我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邢窑白瓷。邢窑的白瓷朴素无纹,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时人赞之谓:"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如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