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文自然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兴文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圈内乡宁安村委会,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1.30 公里,距离乡13.30公里。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 ℃,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适宜种植核桃等农作物。有耕地2,737.20亩,其中人均耕地2.22亩;有林地1,920.00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38户,有乡村人口983人,其中农业人口972人,劳动力57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29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核心,拾遗补缺,实施村社道路、水利工程(人畜饮水、沟渠)、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开发经济林果(核桃、花椒、板栗)、加大高优茶园建设、老茶园改造、烤烟产业、生物药业发展力度,计划种植优质烤烟500亩,种植核桃2800亩,改良老茶园550亩,建高优生态园1280亩。做大做强龙胆草和露水草生物药业产业,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计划到2010年完成300亩。做大做强生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推广沼气,加大科技推广及培训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富裕文明村。 农村经济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37.20亩(其中:田580.80亩,地2,156.40亩),人均耕地2.22亩,主要种植粮食、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1,92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92.00亩,其中:茶园面积80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790亩),核桃面积76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2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其中:当年新种植核桃710亩);水面面积86.00亩,其中养殖面积0.50亩;草地30.00亩;荒山荒地56.00亩,其他面积30.00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5.4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75.00万元,占总收入的50.65%;畜牧业收入100.00万元,占总收入的28.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10头,肉牛2头,肉羊1头);渔业收入0.08万元,占总收入的0.02 %;林业收入1.40万元,占总收入的0.41 %;第二、三产业收入41.00万元,占总收入的11.87 %;工资性收入27.00万元,占总收入的7.82%。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4.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8人(占劳动力的10.07 %),在省内务工39人,到省外务工19人。 基础设施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238户饮用井水,有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1%)。有230户通电,有17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8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6.64%、73.95%和78.1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8户(分别占总数的73.3%和26.7%)。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8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3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7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7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80.90亩,有效灌溉率为 21.22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9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0 亩。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1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37.20亩(其中:田580.80亩,地2,156.40亩),人均耕地2.22亩,主要种植粮食、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1,92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92.00亩,其中:茶园面积80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790亩),核桃面积76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2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其中:当年新种植核桃710亩);水面面积86.00亩,其中养殖面积0.50亩;草地30.00亩;荒山荒地56.00亩,其他面积30.00亩。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核桃、烤烟、茶叶、油菜、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省内。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07.2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0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烤烟、茶叶、油菜、畜牧业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烤烟、茶叶、油菜、畜牧业产业。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18人。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兴文完小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宁安中学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60公里,距离中学1.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4 人,其中小学生78人,中学生6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238户,共乡村人口983人,其中男性520人,女性460人。其中农业人口972人,劳动力57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布朗族、佤族混居地),其中汉族968人,布朗族6人,佤族6人。 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人,占人口总数的0.31%(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83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100 %;享受低保48人(人员名单附后),有五保户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3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3.3公里,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7户,占农户总数的 2.94 %。 村务公开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3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84.86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以道路、农田水利、农村集市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发展。 二、产业发展方面:重传统、轻创新。我村的产业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虽风险较小,但效益较差;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起步难。 三、文化教育方面:坝尾、兴文、老街无文化活动场所,给科技推广、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医疗卫生方面:个别群众出现因病反贫,村医务室医疗设备及诊疗技术较弱。群众对疾病认识不足,部分患者小病拖成大病现象仍有出现。 五、人畜饮水方面:水源较远,靠群众投资,无法解决人畜饮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