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兴文塔
释义

兴文塔坐落在湖北宜昌的五峰县城南门坡、省干线公路旁,是宜昌市标志性古建筑之一。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

简介

传说五峰城及其周围地脉轻浮,毗邻长阳城及其周围地脉凝重,地气外溢难出栋梁之才,因建此塔以镇之。

兴文塔的由来

兴文塔是一种仿照佛塔形状而建造的砖塔,但它本身并不具有宗教性质,而是一种“风水塔”。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这种建筑物。这种建筑物都是位于州城或县城的东南方向,因为人们中国的习俗,东南方是主文的。大约凡是没有出过在全国有名的文人和大官的州县,为振兴地方文化,使以后能多出人才,都会筹资兴建文昌阁或兴文塔一类的建筑。由此可见,兴文塔既承载着乡人对增强本土文化底蕴的希冀,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体现。兴文塔,又名宝塔。

兴文塔的地理位置

兴文塔位于五峰镇香东村。建于清同治八年九月。座落在五峰镇香东村宝塔坡,距县城二公里。兴文塔为风水塔。同治八年间知县邓师韩为繁荣长乐县(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特择此地建塔,以镇之地脉。

兴文塔的构造

兴文塔,用青砖、石条砌筑,为七层六面一塔刹组成,通高二十二点三八米,占地面积四十二平方米。底层高五米,六面皆宽四米,门柱为石质,打磨成长条方型;门柱正面两侧镌刻“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对联;横批为“兴文塔”,三字各一尺见方,侧刻有建塔时间。第二层东西南北四面、第三层南北二面各有直径为零点七米的圆拱观景窗;第四、五、六层左右侧和第七层南北各有高一点四米、宽零点七米的拱项观景窗;塔顶为青砖石“维修前”篆顶,塔刹为合金铸建,成宝瓶状。每层均有用青砖、青石叠重托起的塔檐和风铃角。塔内占地面积十二点六平方米。塔身为下宽上窄,为椎体形。每层楼枕、板均为杉松木,成“井”字形迭建而成,因年久失修,塔体自上而下四面裂口,塔顶和各层塔檐草木丛生,自然风化损失严重。

兴文塔的修缮

为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2002年9月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倡导下采取政府拨款,社会捐资的方法对塔体进行了维修,建观览平台三层,共投资六十余万元。兴文塔属古今五峰县城八景之一。1994年1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概况

概况

当县政府决定整体加以维修时,县内外2000多名五峰籍人士闻讯自愿捐款

13万多元,县老促会、文体局请省古建筑专家踏勘设计,确定了兴文塔维修方案及宝塔公园建设规划。经过一年时间,投资近60万元,完成了主塔整体维修、3000多平方米的3层平台护栏及旅游栈道兴建等工程。从而使兴文塔成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和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要的人文景观。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南门外稻场拗山上。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

传说

传说五峰城及其周围地脉轻浮,毗邻长阳城及其周围地脉凝重,地气外溢难出栋梁之才,因建此塔以镇之。塔基石建,身砖砌,顶铜制,七层六角,通高30余米。底层塔门上嵌长3尺许,宽2尺余石额,镌“兴文塔”三字,左右嵌石条,刻“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对联,并注建塔时间与人名。字体遒劲苍古,人多临摹。二层至六层,六面设石质圆窗,顶层六面置圆门,刻以各种花纹,设计精细,结构缜密,风格古雅,姿态稳健。

建筑结构

塔基的周围,长满了茅草,靠西的一侧还种有几畦红薯。塔身的檐上

兴文塔

长了许多的茅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藤本植物攀上了塔的高层。从塔的大门口始,按顺时针方向绕着它转了一圈,想把这塔的细节结构看得更清楚一些。塔南面的第一层石檐以及第六层的石檐,都有一块很大的缺口,那些鹤冠翘角的构件,有的还保留有人工雕凿的石孔,有的鹤冠则残缺不全,有明显的被人砸断的痕迹。好友龙成前说:“这些小石孔都是用来挂铜铃的。以前每一层都有八个铜铃,起风的时候铜铃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后来有些人打起了这些铜铃的主意,爬上塔去用锄头去敲落挂有铜铃的石头,将塔上的铜铃偷去卖钱了。”他曾多次来看过这个塔,今天还是第一次来到兴文塔下,以前只是乘列车时在塔的身边一掠而过罢了。人们诗社杨启友副社长也是位年轻人,他跟我探讨,这个兴文塔是不是每一层的高度都是相等的。我认为它们不是相等的高度,而应当与每一层的直径成正比,否则便使上面的每一层塔身越来越显得瘦长了,看起来便不美观了。他也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塔的每一层都开有对称的四个门洞,而且每一层所开门洞的方向都是交错的位置。这是为了在刮风时使风直接穿过这些门孔,这样一来,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刮过来,都可以减少整个塔身承受的风力,以使塔身更加安全。由此可见,人们的先人在建筑艺术、建筑力学上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由于人们在塔下的近处,即使仰起头来看,也看不到塔尖是什么样子的了。

文物价值

涞源县的标志性建筑“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对此塔进行了维修。经专家考证明,此塔结构样属于辽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因此,1982年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实心砖塔,修缮后重新测量,通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此塔由须弥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须弥座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用砖条砌成空,八个龟角刻花 纹。塔顶呈八角攒尖式。塔刹建在小型须弥座上,须弥座上用砖砌成受花,受话内置铁铸八棱型覆体,覆体上饰四节铁铸塔刹,塔刹第一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为宝珠。

兴文塔的装饰华丽,该塔檐部和平座均饰斗拱支撑,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第一层塔身檐部斗拱出两跳,五铺座,平座斗拱为一朵三升,柱头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撑檐飞,檐部八角用方砖铺面,平座饰勾栏,栏板用砖砌成条状,望拄顶端呈圆球形。

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塔身第五层已经严重风化,塔刹倾斜,便帽成了斜刹塔。来源县县委、县政府对兴文塔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在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该兴文塔进行了修缮,修缮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塔部件,如今,兴文塔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巍然地屹立在拒马源头。

历史简述

这座塔的历史并不长,距今已一百六十余年。从彭江流先生主编的《萍乡风物》第一辑中朱西屏先生的短文《兴文古塔》中摘抄下来的。据该文中说,此塔是由近代萍邑获得过榜眼称号的著名文人文廷式主修,进士敖星煌监修。文廷式是当时萍乡城内花庙前人,至于敖星煌是不是当时宣风的敖家坊村人,但是此记载显然有误,因为1850年已是清道光末年,而文廷式于1856年才出生。可见历史上的传闻以讹传讹的不少,人们对前人的一些记载也不可全信,而应经过仔细考证才能下笔的。《文廷式集》中未见有《修兴文塔记》之类篇目,亦可证明此塔不可能是由文廷式主修。而历史事实是,此塔修建后没几年,本县便出生了一个未来的大文人文廷式,他后来做了榜眼,成为光绪皇帝的侍读学士,他不但是清末独树一帜的大词家,而且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主战派人士之一,又积极支持康有为等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从而成为萍乡人的骄傲。看来这座兴文塔还真的有些灵验呢。

塔的底层是石砌的,非常的厚实,而上面各层均是用白泥砖块砌成的。每一层的上边,均用雕凿的石块拼成八角形的塔檐,每只角上都砌有往上挑的鹤冠石垛。塔身建造得非常整齐美观,砖块之间和石块之间的连接,用的是桐油、糯米和石灰调制的辅料凝结而成,这种材料使塔体的连接非常牢固。塔的正门朝西向,门上方是半圆形,门楣上刻着“兴文塔”三个大字。在门内,人们发现有门洞上下左右的石块上都设置了安装塔门用的转轴孔。像宜昌五峰县的兴文塔,门的两旁就刻有一副“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的对联。人们也没有发现有建塔时的碑记,不过我相信这碑记一定有的,像这样的一个大型建筑而且是为振兴本县文风而建造的建筑,没有文人做的建塔碑记是不可想象的,只是后来不知怎么没有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