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兴民中学
释义

兴民中学创办于1903年,校址在城内大巷里李家祠一带,初时称兴民学堂,是由清末秀才肖惠长倡办,清末进士抗日护台爱国志士丘逢甲为首任校长的一所新型学校。1913年改办为四年制中学,1923年定为三年制初级中学。1929年,兴民、县立、高级三间中学合并,命名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原兴民中学校舍为一中校舍的一部分,称为北院,初中班级设于此。1956年,兴民中学在现校址复办,1970年起增办高中,并逐步成为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

新时期发展

从1978年起,学校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了“以教学为主”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1985—1986年,上级拨款14万元,旅港同胞李发、陈日章、张丙海、李育松、王冶东、陈桥新等先生慷慨解囊,共投入26万元建成了先贤楼;1986—1988年间,香港嘉应商会会长刘宇新先生与曾宪梓、罗焕昌等18位先生,筹集港币80万元(其中刘宇新先生赞助35万元),重修了学宫的大成殿,重建了文峰书院和戟门;1989—1991年,刘宇新先生又独资40万元港币,改建了尊经阁,建造了尊师楼,并将学校园改建为爱生楼;1991—1993年学校投入67万元拆除原膳堂建造了综合大楼;1997—1998年由李学渊之子李祖慧先生认捐100万元,多方筹资共投入270万元拆除明伦堂,建造了综合性办公大楼——学渊楼,由刘宇新先生捐资10万元拆除原科学馆建造了宇新读书亭;1998—1999年投入147万元拆除靠近南街居民的一栋旧教学楼,并在原址重建一栋新教学楼;2000—2001年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连接运动场南端,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兴宁市印刷厂整体,并把主楼改造装修成14个教室;2001—2002年投入近90万元建造了高大雄伟新校门。此外,1988—1997年学校在校外共建造了4栋教师住房。

自然环境

现在整个校园终年绿树成荫、繁花掩映、环境幽雅。校内有古色古香的棂星门、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尊经阁以及飞阁流丹的读书亭。其中大成殿是省级文物,殿内保存着清代康熙御匾“万世师表”。校内还新辟了生物园、地理园、文化长廊以及素质教育专栏,文化氛围浓郁,是”学院式、园林化”的求学育人的理想场所。新建的校门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红墙绿瓦,美轮美奂,气宇轩昂,是兴城一大景观。

硬件设施

校内有分散的互不干扰的教学楼5栋,综合楼1栋,学生宿舍2栋,师生厨房1栋。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100多种。有独立的标准足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3个。 综合楼装备了一个阶梯教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三个计算机教室(各有电脑60台),一个课件制作室,一个语言实验室以及一个用于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室。

师资力量

全校共有教职工217名,专任教师16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含特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98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5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0多人,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评价

自2000年4月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这一宗旨,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文学社、文艺队、合唱团、足球队、篮球队和各类学生社团。我校“南院”文学社刊物《兴民文苑》至今已出版了148期,学生的优秀作文专集《采薇》亦已出版了五辑。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学校文艺队多次代表兴宁市参加省、市中学生文艺汇演并获奖。学校重视艺术教学工作,做到“四到位”:领导到位、师资到位、教学设备到位、措施到位。去年高考,我校艺术类考生共有18人上省线,遥遥领先于其它普通完中。我校去年开设的初一年级音乐特色班,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收到显著成效。特色班的学生在文体方面文化成绩方面均远远高于普通班,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

兴民中学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千英才。如革命家陈坦、张中、邓逸凡、伍晋南;著名烈士蓝胜青、陈锦华;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著名科学家李善邦、李敦化;教育家王越、陈子明;著名电影艺术家袁文殊;美术家罗清桢;还有后起之秀数理专家柯惠新、解放军高级将领柳河生、著名演员陈锐等都是从兴民中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可谓“桃李满天下,美誉传四海”。近几年中考、高考,升学人数和升学率均位居普通完中前列, 2001年高考,省线入围257人,艺术考生上省线人数为18人,居全市完中之冠;2002年高考又获优良成绩,高考分数上重点线的有10人,本科线的有95人,入省线人数达247人。另有30名艺术类考生参加考试,有20人入围,达到了”低进高出”的预定目标,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任务,高考排名为全市第三。

何子渊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

1885年创办雨南洞小学,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罗幼山等人创办兴民学堂,并亲担首任学监,是兴宁一中、兴民中学的创始人之一。1904年冬,又在原乡与陈少岳、何公博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即石马中心小学前身〉,任董事会主席,创办新学之先河。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最早入盟的会员之一,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黄花岗起义后勤筹备工作,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民国初年,毅然将自己正在保定军校读书的同胞兄弟何贯中(同盟会员)托咐给孙中山先生,从军征战,累立战功,担任粤军独立营营长。1920年,奉孙中山大元帅之命,在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之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大元帅追授他为上校团长,安葬在广州“粤军第一师将士陵园”,原兴宁县长——史学家罗师扬亲为烈士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

民国初年,兴宁设县议会,何子渊被公推为议会长,兼任兴民学堂董事长。与县长罗幼山一同治邑,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重大方案,并得以实施。

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为贯彻孙中山大元帅实业建国的方针,1918初,梅州“琯坑钨矿”便宣告成立,何子渊出任首任董事长,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琯坑矿一直开采至1980年代末才歇业。

1920年在出任粤军总司令咨议期间,为北伐军姚雨平总司令献计献策,贡献良多;同时对推动粤军回师广东平叛桂系军阀及北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25年春,东征军攻陷兴宁时,与罗幼山县长带粮、带物和款项慰问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军全体将士,两天内为东征军筹集到20000大洋现款和大批物资,并陪同国共领导人蒋介石、周恩来发表演讲,点燃革命火种。

当年同盟会成立,刚获推举首任同盟会会计的何天炯先生(民国四元勋之一),回忆起曾奔走全县劝导亲友、族人酬款,全力支持其东渡日本留学,为革命、为同志不惜赴汤蹈火,有情有义的子渊族叔;想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禁泪如雨下,彻夜难眠!挥笔写下<忆子渊族叔>:遥寄感激、思念之情! 诗中何天炯将渊公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久虚无简上星窝,羡煞山居万象和;

爱我几人同骨肉,哀时无术弥风波。

秋容渐向风前老,诗思偏从客里多;

欲访故园赤松子,征程十丈竟如何!

1920年代初,何子渊到广州中华民国大元帅府找孙中山大元帅汇报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务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全程陪伴,当何子渊离穗返乡之时,中山先生拟联并特地交代后来出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佑任“给子渊公作一副春联带回去……”: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在1939年冬,“粤北大捷”之抗日战争时期,曾特地为粤军总司令部咨议——何子渊题作“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相赠。悬于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中堂。

1941年夏,何子渊退休后,赋闲在家,溘然长逝,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六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