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隆洞遗址 |
释义 | 2001年至2002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奉节县文物管理所组建的洞穴考察队,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的率领下,对长江三峡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进行了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智人的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牙制品、石哨、石鸮和剑齿象牙刻以及5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专家指出,通过对在同一层位出土的剑齿象臼齿进行铀系法测定,确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4万年。 简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奉节县文物管理所组建的洞穴考察队,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的率领下,对长江三峡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进行了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智人的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牙制品、石哨、石鸮和剑齿象牙刻以及5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专家指出,通过对在同一层位出土的剑齿象臼齿进行铀系法测定,确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4万年。在中更新世晚期,兴隆洞一带的岩溶山地,有着广阔茂密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14万年前的“奉节人”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 发现文化层年代兴隆洞遗址含智人化石和石哨等文化层的年代,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马志帮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进行了测定。其测试方法为铀系法,测试材料是与智人化石、石哨等物在同一层位出土的剑齿象臼齿。前一单位的测试结果为13万年;后者测试结果为15.4万年。 北京大学王宪曾教授分析研究了埋藏石哨、石鸮和剑齿象牙刻堆积层中的孢粉化石指出:中更新世晚期,兴隆洞一带的岩溶山地,有着广阔茂密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温凉——温暖湿润——温暖几部分组成。14万年前的“奉节人”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 古人类艺术品在这些古人类的遗物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与智人化石一起出土的石哨、石鸮和剑齿象牙刻。 兴隆洞的石哨标本是一小段洞穴淡水碳酸钙沉积,是洞顶沉积滴石类型的石钟乳。他指出样品形态从根部的浑圆变为鹅管开口端的扁圆,是由于部分沉积物被损耗掉,但这种损耗难以用自然差异风化或差异溶蚀解释。在此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王子初认为,兴隆洞的那段石钟乳,如果孔洞及其两边的斜切截面不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那么这就是一个14万年前的人类制作的可以吹奏发声的石哨,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它也许是一种发声的玩具,也许是一种狩猎用的诱捕工具。之前,中国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把人类音乐活动的历史推进至9000年前,而三峡奉节石哨的发现,可能会把人类原始音乐艺术的历史再一次向前推进至14万年以前。 谭明指出,同时发现的石鸮标本的材料为淡水碳酸钙沉积,微层理清楚。该标本上孔洞的形成,不同于水滴溶蚀的孔洞。在正常情况下,水滴溶蚀的孔洞或凹坑周围是圆滑的,而兴隆洞标本的孔洞周围却有棱有角。黄万波和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徐自强认为,长江三峡奉节兴隆洞出土的具有鸟类形象的标本,在其尖端一侧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从其整体形象看,类似一种较大型的猛禽——鸮。长江三峡奉节石鸮的发现,反映出“奉节人”在行为方式上对动物形象产生了注意,并利用碳酸钙沉积物来摹仿其类似的形象。尽管制作粗糙,形态简单,但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萌生的精神需求,应该算作中国最早的具有鸟类形象的遗物。 剑齿象牙刻是人类最古老“艺术品”对于考察中发现的剑齿象牙刻,中央美术学院雕刻系孙家钵先生认为,几条直的和弯曲的痕迹应该是人刻的,而且是用石器刻的。其特点是刻纹直而深,曲形纹弧度大。研究过旧石器时代刻划艺术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也认为,那几条直的和弯曲的痕迹是人工刻划的。在人类行为模式上,具有现代意识的刻划艺术迄今所知尚未超过8万年。再者,从发掘现场提供的照片看,长达2米多的两根象门齿并排埋藏在距离洞口50米深的地方,这种状况,除了人为因素,自然营力(例如流水)是难于促成的。 长江三峡奉节的这项新发现,将人类刻划艺术的萌芽时期向前推进了6万年。 意义奉节兴隆洞遗址的考察、试掘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大量的田野考察和室内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还有待于更多材料的支持和印证。,其科学意义是重大的: 1.兴隆洞遗址发现智人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牙制品、石哨、石鸮、剑齿象牙刻以及5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这是在长江三峡地区中更新世地层中采集的材料内容最为丰富的地点。 2.石哨、石鸮和剑齿象牙刻,尽管制作粗糙,形态单调,但反映出“奉节人”在行为模式上对自然音响、动物形象产生了注意,并利用石钟乳或“钙板”加以摹仿。这似乎可以证明,萌生现代人类思维、制作能力的人类,至少在14万年前就已在长江三峡地区出现,并且他们的后裔没有被外来人种所替代。否则,14万年前的石哨、石鸮等文化艺术品就不可能承传至新石器时代。 3.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洞穴考察队,在黄万波研究员率领下,自1984年至今已研究20个春秋,共发现了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和一处长臂猿亚化石地点(200万年前的巫山龙骨坡、14万年前的奉节兴隆洞、2万年前的巫山迷宫洞和200年前的巫山大脚洞),粗线条地建立起了古人类在该地区的演化序列。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组成的三峡库区旧石器考古队在卫奇研究员和高星研究员率领下也先后发现了几十处更新世中晚期的旧石器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 4.根据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形框架(鄂西期夷平面,海拔2200米;山原期夷平面,海拔1400米;三峡期峡谷,海拔700米)和近200种哺乳动物化石的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在200年前,气候温湿,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四季应时的野果。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使之世代传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