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化军 |
释义 | 概况兴化军是中国福建的军级古代行政区名,存在于公元980年至1277年间,辖境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莆田市。兴化军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由原太平军改名而来的,并将原平海军(今泉州)的莆田、仙游2县归其管辖。因此兴化军共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军治初在兴化县(今仙游县游洋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军治迁至莆田县(莆田市区)。开始时,兴化军属于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宋朝设福建路后,兴化军则归属福建路。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定都登帝位,于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被改为兴化路。 建立前瞻段鹏是第一任兴化知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由知兴化县事加著作佐郎,升兴化知军。下车教民以礼乐,导民以忠信,民化之。虽临郡亦感慕兴起。八年,转运使杨克让以游洋转输不便,请移治莆田县,从之。创始之初,庶务繁多,鹏独从容整暇,往往于农隙借助民力以为之。以都巡检廨为军治;建崇楼于军治之前,以鸣鼓角;迁都巡检廨于子城之西,以便巡警;建都监于军治之东,以提举兵马公事。鹏虽劳于使民,而民不怨。后世论创始者称段知军云。 《重刊兴化府志》对段鹏的评价是:“以礼乐忠信教民,此孔门作用。鹏学未有所考,意者其读《儒行篇》而有得耶?太宗建军曰兴化军,而以鹏领之,得其人矣。”在这里,“得其人”是什么意思?为此,笔者想首先就兴化军建立的前夜即历史背景进行一番说明。 莆田置县虽历史悠久,但是直到宋初,她仍是县级,隶属于他郡。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于赋税徭役十分繁重,人民不堪重负,仙游县百丈镇爆发了由林居裔领导的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参加起义的农民有万余人,以游洋山区为根据地。林居裔文武双全,善于用兵。有次,经过精心准备,严格训练之后,林居裔率领起义军从游洋出发,翻山越岭,突然袭击泉州城。据历史记载,起义军到达泉州时,人数倍增,“众十余万攻城,城中兵裁(才)三千,势甚危急”。更可喜的是,起义军的到来鼓舞了泉州城里平民的反封建斗争,他们摩拳擦掌,随时准备配合起义军作战。为此,“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尽屠其民,维岳挺抗议坚守”。后因转运使杨克让从福州率屯兵赶到泉州,林居裔才指挥起义军撤离泉州,回到了根据地游洋。 林居裔起义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为震惊,坐立不安。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统治者先是派大军围攻游洋,政府军不堪一击,大败而逃;接着,只好遣人前去招安,好言好语相劝,“谕以不死”,林居裔“遂率众降”。次年,北宋政府建兴化军,以游洋为军治。与此同时,置兴化县,为兴化军首县,以林居裔的住宅为县署。兴化军下辖三县——兴化、莆田、仙游。八年,迁军治于莆田。从此以后,莆田升为郡级,与泉州等郡平起平坐。元皇庆二年(1313年)迁兴化县治于广业里湘溪村,俗称新县。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撤消兴化县,其地划分为二,分别归属莆仙两县。 林居裔起义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由于《宋史》、地方志等记载无不简略,语焉不详,所以我们今天难于对这次起义有较多的了解和全面的评价。虽是如此,但是有一条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那就是林居裔起义是宋初莆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没有这次起义,也就没有兴化军的诞生;没有这次起义,莆田即兴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问世,从此开始与泉州、漳州等郡平分秋色。辛亥革命后几十年间,莆仙两县一度归属他方,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年代,莆田一建市,所管辖的区域仍是历史上的莆仙二县。所以,林居裔起义成了兴化军设置的“助产婆”,成了莆田崛起的一个新起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连宋太宗建立兴化军后,由谁首任知军也要进行一番周密考虑。否则,用人不当,又导致新的农民起义爆发,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么,段鹏知军有何特色?根据历史记载,段鹏身份为著作佐郎,在来莆之前,他是个学者,爱好读书,喜欢著书立说。吾莆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后来也得到“著作郎”称号,可见这称号是宋时对学术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者的褒奖。由于前人历史记载太简要,所以,《重刊兴化府志》说:“以礼乐忠信教民,此孔门作用。鹏学未有所考,意者其读《儒行篇》而有其得耶?”在这里,作者肯定了段鹏曾经接受孔子民本思想的教育,与此同时,也肯定了他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学而知之”的,不可能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传统文化。宋太宗之所以不挑选不学无术者充当首任兴化知军,就在于他们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只懂得欺压百姓,鱼肉人民,从而会更加恶化了当地社会矛盾。所以,作者说:“太宗建军曰兴化军,而以鹏领之,得其人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