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远中学 |
释义 | 据史籍记载,南昌自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置县以来,熊姓一直是望族。《晋书》上列熊、罗、胡、邓为当时豫章四大姓氏。到宋代以后,在全国的熊姓人口中,以南昌和江陵为最多;“熊之望,南昌江陵并称”(郑樵:《氏族略》)。熊育钖先生诞生的南昌县岗上乡月池熊氏家族,据说就是明朝末年从江陵迁移过来的(熊氏祭祖文中有“远念我祖,迁自江陵”之语)。月池村得名于熊氏大兴土木挖塘取土,在村前掘成的一个半月形池塘。 据史籍记载,南昌自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置县以来,熊姓一直是望族。《晋书》上列熊、罗、胡、邓为当时豫章四大姓氏。到宋代以后,在全国的熊姓人口中,以南昌和江陵为最多;“熊之望,南昌江陵并称”(郑樵:《氏族略》)。熊育钖先生诞生的南昌县岗上乡月池熊氏家族,据说就是明朝末年从江陵迁移过来的(熊氏祭祖文中有“远念我祖,迁自江陵”之语)。月池村得名于熊氏大兴土木挖塘取土,在村前掘成的一个半月形池塘。 熊氏家族在禧祖(1833-1894)时,已经具备了让大多数子弟专心攻读的财力。首设家族专门教育机构“心远堂”,每年抽取家族公产的部分赢利,用来奖励读书用功、应试有成的子弟。1901年,在熊氏“育”字辈中顺应潮流、首具卓识的熊元锷(族谱名育锷)联络堂兄熊育钖、熊育镐,新建夏敬观、蔡公湛,高安邹叔忱等人,创建了一个以修研西洋实科和语言为主的新式学堂——乐群英文学堂。在征得家族同意后,借用熊氏位于南昌市东湖边的“平远山房家塾”为校址。 “乐群学堂”开办一年后,主要创办人熊元锷(1879-1906)便离开了(参加已有革新的科举考试,成为江西历史上最后一名解元;在北京拜访严复;回赣开办江西商办铁路公司,修筑南浔线;在沪与严复一道,参与震旦学院改建吴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事宜;前往日本考察铁路等;因病英年早逝,年仅27岁)。学堂的一切事务,都由原来的监督熊育钖主持。 熊育钖接管“乐群学堂”后,于1903年将其改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成为江西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1907年改名“心远中学堂”,1912年又易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熊育钖任校长。他为心远创作了校歌: 江西教育, 吾校实开风气先。 筚路蓝缕,经营惨淡, 时危志亦坚。 讲舍宏开矗湖旁, 一堂诵习乐陶然; 共禀校训, 以公诚勤毅、深思笃行, 更与日俱新。 储学救国, 努力向前进! 另有严复于1918年为心远中学、南昌二中作的一首校歌,根据手稿亦录于下: 中华何所有, 四千年教化, 舟车未大通, 指此为诸夏。 五十年来交五洲, 西通安息非美欧, 天心欲启大同世。 国以民德分劣优, 我曹爱国起求学。 德体智育须交修, 守勤朴,厉肃毅, 涵养性情奋志气。 此时共惜好时光, 他日为人增乐康。 庐山九叠云锦张, 彭蠡章贡源流长, 世传心远、第二中学校风良。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朝理工方向发展。为此,熊育钖不惜重金聘请省内外名教师,包括严复引荐的北洋水师学堂高才生李岑(幼堂)、陈持正(伯瓒),分任三角、几何和英语课程。学生用的数、理、化及外国史地教材,一律是西文原版,有的甚至是美国一、二年级学生用的。除了注重英文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外,熊育钖还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学习,把《四书》《通鉴》《读通鉴论》等列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作为一所注重理工的学校,心远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学校“理化仪器,博物标本,均有相当设备。而尤以理化设备较全,且另有实验室二处,布置均堪实用;实为本省私立学校之冠。”(《江西教育旬刊》第四卷第5-9期合刊《省督学视察私立心远中学报告》)。文艺、体育等课外活动也颇有特色。民国初年,校园里便盛行足球,篮球也是心远强项,在省市战功卓著。到五四时期,各种课外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形成高潮。以后一直长盛不衰,学校“课外作业,如游艺、体育、各种研究会,以及月刊、季刊、特刊,均有成绩表现”(同上)。 心远中学在早期办学中,以其顺应时代办学宗旨、雄厚师资力量、新颖课程内容和出色教学质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望。它与天津南开(1904)、长沙明德(1903)并列为当时国内三大名校,很快享誉海内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