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因性心理障碍 |
释义 | 【简述】心因性障碍是一组由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理疾病。 【心因性精神障碍分类】(1) 急性起病: 一类病人是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因素影响下突然起病。有的病人表现为情感反应突然消失、目光呆滞、表情茫然,有的伴有无目的的动作。有的病人则表现为呆若木鸡,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这样的状态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几小时后恢复正常或转为兴奋。 另一类病人表现为意识不清,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能清晰感知,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时甚至分不清上下午,对过去熟悉的人显出陌生感,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可有冲动毁物行为。持续时间短,意识清楚后,不能回忆或片断回忆。 还有一类病人的症状以兴奋、言语增多为主。语言内容多与精神创伤的体验或本人经历有关,病人在叙述时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理解,有时伴有夸大色彩,情绪欠稳定。有时因为一件小事便大发脾气,与以前的性格不符,常常伴有失眠及躯体不适的主诉。 (2)慢性起病: 有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容易忧伤、兴趣缺乏、常常回忆往事。在谈到伤心事时常哭泣,有时自责,经安慰、劝说、心理蔬导后,情绪有所好转,入睡困难,常常做恶梦,还可有心慌、气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情绪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有的以晚上明显。 有的病人表现敏感多疑和妄想,认为有人在跟踪他、监视他。有的病人还有幻听。一般妄想与幻觉的内容与心因性因素有关。此外还可以出现紧张、焦虑、易激动。这类病人一般起病较慢,病程相对较长,一般为三个月左右。 【症状临床表现因素】(1)生活事件和处境; (2)社会文化背景; (3)个性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信念等。这里所说的心理社会因素并称为心理刺激即一般简称心因,它是指这类刺激来源于人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中的劣性刺激。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1)精神因素: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如遇到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可使某些个体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这些心理社会因素是引起心因性精神障碍主要的原因。 (2)个性特征: 人格特点也可以说是个体易感素质。我们知道并非所有受到严重刺激的人都出现精神症状,说明个体的人格特点或易感素质起一定作用。人格特点是如何起作用的呢?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刺激的认识、态度以及个体对事物的体验和采取的行为方法;同时个体对精神刺激的耐受性和感受性如何。这些均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易感素质、神经类型甚至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3)躯体状况: 如果病人躯体健康状况不佳,有慢性疾病或智能低下者,由于这时处在大脑机能状态消弱的情况下,或对精神刺激因素的耐受性和感受性有下降的情况下,容易患此病。 【心因性心理障碍的三种情况】心因性心理障碍有三种情况: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三种情况是可以识别的。 急性应激反应是由于突然而来而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刺激导致的一种一过性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茫然、麻木、注意范围狭窄、定向力障碍、讲话颠三倒四。而有的则表现为情绪过激、活动增多无目的、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患者以各种形式回想创伤性事件,并有痛苦经历的梦境再现。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为时短暂的较为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 “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心因性心理障碍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心理矫正而非药物。心因性心理障碍疾病的康复,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自我心理调节。 心因性心理障碍通常为一过性,只要让患者远离引起心理刺激的环境及事件与有关的人,病情便会逐渐好转。作为家属、亲友需注意的是,不要过多看望而干扰患者休息;无需出于好心而提及事情的经过及看法;尽量避免与事件有关的人同患者接触。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让患者感悟和休息。同时也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增强信心、缩短病程、巩固疗效,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疾病康复后,必须注意增强患者的抗挫折能力,纠正其心理缺陷,改变其片面的认知方法,预防疾病再度发作。 若人的头部突然被击一棍子,肯定会受伤,人的精神受到无形的“棍子”猛击自然也会受到伤害。心因性心理障碍就是因剧烈的精神创伤或在持续的困难处境下所引起的心理失常现象,这些应激因素可能是亲人突然亡故、异常重大的意外刺激、夫妻感情破裂、遭受委屈或受处分、自然灾害以及长期处于严格隔离状态、工作过于繁忙、面临难以处理的困境、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过于平淡或由于目的未能达到而引起。典型的例子就是《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范进中举后的精神状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