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神经官能症
释义

心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心血管一系列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在病理解剖上无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女均可患该病,常因情绪激动,持续过度兴奋,长期忧虑,导致中枢神经正常活动发生紊乱,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继而失调。临床上以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全身乏力、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为特点。

疾病概述

心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对植物神经失去其正常的调节作用所致。在病理解剖上心血管无器质性病变。

广义而言,许多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也可属于本证,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为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不畅、全身乏力及眩晕、失眠、四肢发紧、多汗、恶心、手颤等。多发生于青年及壮年,又以女性为多。心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的“心悸”、“郁证”、“虚劳”范围。

由于七情所伤、精神过度紧张或久病阴精亏耗、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这一病症虽牵涉脏腑较多,但又以心、肾、脾虚或肝郁表现为主。

临床分类

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癔病等。

(一)多发生于体力活动过少的青年及壮年,以女性为多。

(二)心悸最常见,心前区搏动和不适、多数伴有窦性心动过速。

(三)心前区疼痛,多位于左前胸乳部,在膻中穴及其背部对应点偏左处有一敏感点。

(四)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急促。

(五)全身乏力,常在晨起时显著。

(六)体检时可发现患者忧郁、颜面苍白、手足冷汗、手指、舌、眼睑震颤,心率和呼吸加速、肌腱反射亢进或面热足冷、手背凉、手掌热等。

(七)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十分复杂,常和其他见证如"不寐"、"头痛"、遗精"以及"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同时存在。

(八)信息探测

耳穴病经口:神门、肝、内分泌、脾、交感、脑点、肾。

经穴病经口:内关。

得病的原因

造成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对植物性神经调节功能失调却为其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医务人员将非器质性心脏病误释为严重的心脏疾病,把一般胸痛说成心绞痛或冠心病,将无害性心脏杂音视作二尖瓣病变等,这些都可能致病人产生不必要的忧虑,而套上心脏病的精神枷锁。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其它种类心脏病的治疗截然不同。既然引起胸痛的根源在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以病人首先要树立治疗信心。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根据上述症状,加上身体其他方面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同时又无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考虑为本病,但必须慎重。

临床表现

1休息时、劳动后、精神紧张、疲乏后自觉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2易激动、多汗、颤抖、头晕、失眠。可出现叹息样呼吸,四肢发麻。4心率常每分钟100次以上,心音强有力,偶有室性早搏。

诊断依据

2.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2.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3.心率增快。4.全面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原则:主要是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予安慰和鼓励。2.镇静剂和心得安。3.中医中药。4.新针、耳针。用药原则:一般情况下用框限“A”项便可以,如疗效不满意可加用“B”、“C”项药物。

辅助检查:一般需要做“A”项,以便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才考虑本病的诊断。

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消失,血压、心电图、心率正常。2.好转:症状改善,但心率仍较快或偶有期前收缩,心电图仍有非特异性ST、T波改变。

专家提示:心神经官能症,常常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者,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原因引起。患此病后,首先要解除上述原因,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正确认识本病的本质,起病是慢慢发生的,病程较长,常有反复,但预后是良好的。要解除自己“身患重病”、“身患心脏病”的疑虑,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神经活动的恢复,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识别处理

心神经官能症(也称神经———循环系统衰弱症)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生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功能性疾病。此症多发生在神经类型脆弱不稳定的青年及中年女性中,患者常有精神刺激因素或家族史。近几年来,由于人们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此症的发病率在逐年明显增加。

心神经官能症患者,常有左前胸、乳下区疼痛,一般为隐钝痛,偶尔也有短暂的针刺样痛;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几天,其疼痛部位常有压痛;病人自觉呼吸不畅,有堵塞感,甚至呼吸频率加快,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情绪紧张时,深呼吸或叹气样呼吸后又会好受些。由于经常过度换气,患者四肢有麻木、针刺感,患者常感心慌,有心跳停顿感,因此十分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患者容易疲乏、头晕、失眠、精神不振,情绪易激动,两手多汗、颤抖,有时还有眼颤,甚至低热(但均在38℃以下),且与精神情绪有关。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首先应到医院作有关检查,在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及风湿病、甲状腺病等疾病后方可诊断此症。

心神经官能症一般用百合清脑静神剂治疗,配合调整生活有规律,避免或减少精神紧张的因素,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及体育锻炼,可以很快治愈。

辨证论治

心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患者主观症状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通常合并虑等心理方面的障碍,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广义的讲许多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也属本病的范畴。一般有心血管症状的患者中,本病约占16%。大多发生在青壮年,以20~40岁最多,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多见于更年女性。在病理解剖上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相混淆。病因和神经官能症相似,主要由于外环境刺激或内环境失衡造成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造成心脏血管功能出现异常。

目前对神经系统失调与心血管系统症状的相关机制尚无确切认识,较为统一的看法为: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高级神经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组成植物神经系统,并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活动。由于外来和身体内部的各种因素作用,使中枢兴奋和抑制活动失调,植物神经系统正常活动受到干扰,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调节发生紊乱,引发本症。神经因素在心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激动、神经创伤或过度劳累均为常见的诱因。

心神经官能症最主要特征为主观感觉、心血管症状与神经系统失调表现并存,且繁多易变,时轻时重。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或过度换气。尚有乏力、头晕、多汗、失眠、多梦、焦虑等一般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患者可有焦虑和紧张的表情。手掌汗多、双手颤抖、体温有时略升高。心血管系统查体可发现血压轻微升高,且易波动,心率增快,心音增强。可伴有心前区1-2级柔和的收缩期杂音。偶有早搏,但无重大异常。心电图常有窦速ST-T改变,表现ST段顶点压低或水平样下移或(和)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上述表现主要局限于Ⅱ、Ⅲ、aVF或V4-V6导联,且易变。活动平板有时可阳性。根据上述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加上全身神经官能症的表现。经详细全面的检查,证实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应考虑本症的诊断。本病属祖国医学“心悸”、“胸痹”、“郁证”、“虚劳”、“脏躁”、“厥症”等范畴。党参、大枣补中益气,用于脾虚、食欲不振、肢倦乏力、肺气不足、气短、脾虚水乏、四肢浮肿,有人报道有增加红细胞,使血管扩张及降血压作用。

食物疗法

人行何首乌何首乌、山萸肉养血益肝、养肝益血、固精补肾、滋阴润肠、敛汗固脱,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眩晕、腰膝酸软。山萸肉有显著利尿和降压作用。何首乌内含蒽醌衍生物,能遽减神经时值,使神经兴奋,并能增加肌肉时值,使肌肉麻痹。对老年性血管硬化、高血压有改善作用。龙齿、珍珠母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对心虚有热、阴虚阳亢所引起的心悸失眠、烦躁、头痛、眩晕、多梦、虚喘有镇静安神之功效。

麦冬、五味子养胃益气生津,对肺燥伤阴、气阴不足所致虚烦咳喘、心悸气短、口渴倦怠,对中上焦虚弱,胃火偏旺,秋燥外淫以致津液亏耗,起补肾宁心、润肺清心作用,配用丹参,活血祛瘀、凉血除烦、改善微循环。心悸烦热不安者,加用白芍以达平肝止疼、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目的。我们认为,根据现代中医观点,心神经官能症多因体质虚弱、情志刺激、外邪入侵,导致气滞血瘀、心神失养;又因郁怒、忧思耗伤心脾,心火不能下济,肾水不能上潮,心肾不交,导致神经衰弱。我们以补中益气、活血祛瘀、镇心安神、润肺清心、养阴润燥之法,制定治疗方案。部分病人在配合中医治疗如新加坡进口的中药马莱眠获得了满意临床治疗效果,达到了改善神经功能失调之目的。

诊断依据

1.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

2.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

3.心率增快。

4.全面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原则

1.主要是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予安慰和鼓励。

2.镇静剂和心得安。

3.中医中药。

4.新针、耳针。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血压、心电图、心率正常。

2.好转:症状改善,但心率仍较快或偶有期前收缩,心电图仍有非特异性ST、T波改变。

预防常识

心神经官能症,常常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者,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原因引起。患此病后,首先要解除上述原因,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正确认识本病的本质,起病是慢慢发生的,病程较长,常有反复,但预后是良好的。要解除自己“身患重病”、“身患心脏病”的疑虑,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神经活动的恢复,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运动预防

运动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运动还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包括心神经官能症,运动是防治心神经官能症的方法之一,为了远离心神经官能症,我们也应该要加强运动。 在各种心理障碍中,心神经官能症最为常见,患者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或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悲观绝望,而运动疗法防治心神经官能症作用独特。因为有研究发现,运动在加强新陈代谢的同时,能疏泄负性心理能量,防止心神经官能症的发作;而运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并较快地提高情绪,消除心神经官能症症症状。 一是跑步。有研究证明,人在跑步时,大脑会大量分泌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产生欢乐、愉快、满足的感觉,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忧郁。跑步的时间以傍晚为宜,速度应至少每分钟跑120步,频率为每周至少跑3次,每次持续跑30~50分钟。 二是跳绳。一方面跳绳能增加人体的协调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跳绳过程中,头部需要上下快速移动,能有效加强前庭功能。这些都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提高自信心。跳绳速度为每分钟30~60次,隔天一次,每次持续10分钟。 三是散步。尽量选择在优美、安静的环境中散步,能在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摄氧的同时,使人感到愉快。开始散步应坚持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争在15分钟内走完;以后逐渐加大散步距离,直到45分钟走完4500米。 不管是有强迫症倾向的人,还是健康的人都应该要多做运动,这样才能远离疾病,远离心神经官能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