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流闸 |
释义 | 简介“安流闸”建成于民国六(公元一九一七年)。原址在今天安徽省芜湖市清水万春二站处。坐东朝西,东临青山河,西接清闸沟。长约28米,宽约2.2米,高约10米。 详细外形全闸由青石条用熬熟糥米稀粘结而成。从上而下,自前而后,整个在一个平面上,有悬崖绝壁,深不可测之感。船在其中行,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闸东头有一3.5米宽的拱形石桥将南北连为一体,桥的四角坐着四个威武雄壮的汉白玉石刻犻子,护栏石板上刻有环绕的祥云。从水上望,“安流闸”高入云端,美丽壮观。石桥东面石梁正中刻有“安流”字样扇形图案。这大概是“安流闸”取名的见证吧。西面刻有“福禄寿“碑文。联系东西碑文来揣度先辈们建造此闸之意大致有三:一是确保万春圩水该进则进,该出则出,平安流淌,旱涝保丰收。第好像是万春圩人民用“安流闸”之品来向神灵祈盼,希望青山河水永远平安,保万春圩人民永远幸福、健康、长寿。第三、汛期过后,开闸让河内外船只进出,有利于物资交流,“安流闸”变成了当年万春圩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家乡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万春东大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确保万春圩平安,1950年,在“安流闸”正前方150米处重新建造了一座闸,取名“万春东大闸”。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小将们“破四旧,立四新”,“安流闸”上的石狮和护栏被当作旧社会产物砸坏了。“安流闸”失去往日的芳容。2001年,芜湖县兴建万春二站,“安流闸”被彻底挖毁了,那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青石条有的被放在二站底部,有的被运往河外护坡。 提起“安流闸”,大闸人却叫它“安牛闸”。这来源于当地一个广为流传的神奇故事。古代建造房屋、桥梁等大型建筑物有用人畜顶中梁使之坚固之说。当年,“安流闸”建造到要架最后一块中梁的那天早晨,主持修建的工匠师傅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吃过香蛋茶,走上工地,摆好香案,向神灵祈祷后,正说道:“来了吧!”意思是顶中梁的人来了吧。全场一片肃静。因为谁如果在这时应了一声:“来了!”这个人就会应了咒语,成为到阴间为此闸、桥顶中梁的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一个从对面河滩放牛的牧童骑着牛儿打此加吃早饭。老牛哞--------哞---------地叫了一声。果然应了咒语,七孔冒血,当场绝命。牛走了,家乡人民纪念它,在闸头镌刻牧童骑牛图,并叫它“安牛闸”,意思则牛顶梁坚固,保人民幸福。这当然是传说了。 至于“安柳闸”一说,恐怕来源于对面河中央那一片挡浪护堤的柳树林吧。春天,柳条吐绿,柔梢披风,好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夏天,青山河水波澜壮阔,柳树林只露出点头儿,在水中摇曳,岸边的浪头则小了许多。“安柳”和“安流”又音近,该闸又在安乐村境内,不知情者就以“安柳闸”相称了。 “安流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这段牛顶闸梁的故事一直传说着。芜当江堤早被打造得如铜墙铁壁;集排涝、抗旱功能于一体的万春二站巍然屹立于青山河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