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理生理医学
释义

研究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心身医学。其内容大致分为3类:①心身医学主要研究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即过度的焦虑,恐惧、怨恨及其他心理或精神紧张与各种疾病的关系。②心身医学理论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又称咨询-联络精神病学,它对各科患者和垂危者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服务。③研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称为心理社会医学。

简介

研究心理因素和人类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心身医学。其内容大致可分为3类:①原来意义上的心身医学,主要研究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即过度的焦虑、恐惧、怨恨及其他心理或精神紧张与各种疾病的关系;②心身医学理论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又称咨询-联络精神病学,它对各科患者和垂危者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服务;③研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称为心理社会医学。

简史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情绪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等。在西方,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述了情绪及性格类型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柏拉图明确指出,心或身的任何缺陷都会给对方造成最大不协调和不相称的机会。到18、19世纪,随着病理学研究的发展,心理因素对躯体生理功能的影响重新受到重视,当时一些著作中关于忧虑、精神紧张会妨碍疾病好转和促使许多疾病发生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对社会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尚未进行深入的分析。20世纪初,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W.B.坎农观察了特殊情绪状态下所伴随的生理变化,并称之为情绪行为。他还把人体在危急处境中所产生的适应性改变比作动物的逃避-斗争反应。美国心身医学的创始人之一F.丹巴在其1935年出版的《情绪和躯体变化》一书中,提出了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理论。在欧洲,有关心身的观念则受到S.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巨大影响。弗洛伊德的有关性心理发展、无意识动机和内部冲突的学说,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这种观点被介绍到美国后,即成为心理生理医学的主要理论支柱。F.亚历山大就是按照心理动力学的原理解释和研究心身疾病的。他认为,被压抑的无意识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原因。他提出的7种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性溃疡、神经性皮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由于心理动力学缺乏客观科学依据,虽仍有一定影响,但已不那么盛行了。

苏联生理学家И.Π.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的理论,被广泛应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身疾病的发生。美国学者H.G.沃尔夫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创立了一套精确的实验方法,可以客观地记录因心理刺激而引起的内脏器官功能改变的情况。这样就把心身医学的研究建立在更为客观的科学基础上,从而确立了心理生理学的研究方向,并把心身疾病改名为心理生理疾患。沃尔夫的继承者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方面。如T.霍姆斯和R.H.拉雷对各种类型疾病发病前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通过前瞻性和回溯性研究,收集了大量不同人种的资料,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数量有关。也有人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生活环境变化的性质和人们的主观态度与发病相关。美国脑生理学家马戈安在对大脑皮层、边缘系统、间脑、视丘下部、网状结构和脊髓的解剖生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心身关系的理论进一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到20世纪70年代,心身疾病已经不仅局限于上述 7种病,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相关的思想以及整体观念等都被认为是处理所有疾病的基础。

基本内容包括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分类、治疗、预防等。

心身疾病发病原因和机制

情绪与躯体功能

人在焦虑、愤怒、饥饿等情绪状态下,可伴随特殊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坎农于1932年首先分析了不同情绪状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他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区分了有利或不利于胃肠道分泌和收缩的各种情绪。他的研究还证明,情绪不仅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而且对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也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美国神经内分泌学家J.W.马伦应用精确的研究方法,在60年代证明了情绪与内分泌激素水平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心理因素可以改变体内激素的平衡,影响整个代谢过程。70年代以来,中枢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证实内啡肽与镇痛有关,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对心身医学的支持者也因此大为增加。

紧张状态与精神

紧张状态概念在心身疾病的病因中具有关键的意义。人在紧张状态下,可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同时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还可引起新陈代谢率以及血糖、血脂含量的增高等。有时,焦虑等情绪的发泄,会因心理的防御作用受到阻抑,强烈情绪的被压抑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反复或持续地引起功能性变化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结构组织性变化。

性格与心身疾病

丹巴在人的性格与心身疾病问题上,提出了关于疾病的特殊性格的理论,认为至少有8种疾病与性格有联系,包括骨折、冠状动脉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等。有人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不仅会使其心理固定在一个特殊的“情绪-防御期”,而且也会使生理的发展停留在某一特殊阶段中,从而导致具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以后容易发生某种特殊疾病。美国心脏病专家M.弗里德曼和R.罗森曼根据对患者所做的回溯性和前瞻性研究,描述了一种A型行为模式,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人富于闯劲,雄心勃勃,充满活力,竞争性强,爱显示其才能,终日忙忙碌碌等。他们发现,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常伴有较高水平的血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β与α-脂蛋白比例异常。因此,根据蛋白异常、高血压和A型性格这3项标准进行前瞻性研究,有助于预测冠心病。

特殊性问题

许多学者曾关注心身疾病的特殊性问题,并力图通过研究揭示心理应激的性质与受累器官之间的联系,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至今未能使人获得一致的看法。有人曾对伞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胃蛋白酶元分泌偏高以及O 型血型等素质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条件。因此,特异性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即:遗传带来的易感素质;幼年经历导致的易感倾向(包括生理和心理);后天生活环境影响引起的性格改变,使某些器官容易受累;外伤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器官功能弱化;情绪紧张或激动时,某个器官常常首先出现反应;等等。

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

随着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进展,外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霍姆斯和拉雷于1967年设计了一种生活事件量表,把患者在病前半年内的各种生活变化的事件,按刺激的强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变化单位”(L.C.U.)总分超过一定标准(如L.C.U.大于200),容易发生躯体或精神疾病。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把研究对象的主观态度考虑在内,但它对于提醒医生在诊治患者时要重视其发病前的环境因素是有帮助的。W.A.格雷内等人重点研究了分离和抑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发现病情恶化与患者心理上的损失感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亲人丧亡和人际关系破裂等。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理生理医学所涉及的心身疾病的范围很广,主要可分为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代谢过程和内分泌障碍、过敏性疾患3大类。根据美国心理生理疾患学会制定的较为详细的分类表并结合其他资料,可将心身疾病概括为7种:①皮肤的心身疾患,包括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牛皮癣、斑秃和多汗症;②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患,包括腰背痛、肌肉疼痛(包括肌紧张性头痛)、肌肉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③呼吸系统的心身疾患,包括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和神经性咳嗽等;④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患,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偏头痛、血管痉挛、低血压等;⑤消化系统的心身疾患,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肛门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⑥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患,包括月经紊乱、性欲减退、尿频、经前期紧张症和功能性子宫出血等;⑦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患,包括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等。如果按临床各科加以分类,属五官科的心身疾患有美尼尔氏症、咽部异物感、青光眼、弱视等;属妇科的有不孕、更年期紊乱等;属儿科的有脐周绞痛、体温调节紊乱、异食癖等;属外科的有肠粘连、倾倒综合征等;属口腔科的有舌痛、口臭等。以上各种疾病,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在不良情绪影响下恶化。

心身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心理治疗有助于减除心身疾病;而社会心理方面的改善措施则有利于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关心身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整个医学都有帮助,因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激化机体的不稳定状态或使疾病状态持续,影响病程的逆转。

治疗

在一般情况下,心身疾病的治疗通常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实施的。医学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会诊和培训,对特殊病例施行心理治疗。在治疗心身疾病时,要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确定治疗目标;准确把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矛盾,还要指导和帮助家庭有关人员;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尽量让患者将挫折、委屈等感受自在而充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疏泄”的目的;要主动把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给患者,使其减少不必要的焦虑而主动配合治疗。近年来,借助仪器有意识地控制内脏功能以抵抗环境刺激导致的病理生理反应的生物反馈疗法,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药物治疗方面,除针对局部器官功能障碍采用特殊药物外,尚需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睡眠障碍采用镇静剂和安眠药。此外,还应使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并辅以工疗、体疗(太极拳和练功十八法)、水疗等,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

根据对病因的分析,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遗传与素质;社会与文化背景;个体的生活史,即过去经验(特别是人际关系)及其积累的作用;使疾病发生和持续的直接环境影响,等等。由于产生心身疾病的原因来自个人躯体和社会心理两大方面,预防措施也必须做整体性的安排。一切预防医学和卫生措施都有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依靠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