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理弹性
释义

“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

“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l〕(P1092)弹性因此被视为材料或物体内在素质的基本要素,如某些弹性纤维就具有弹力(变形能力)大、屈光好、韧度高以及抗酸碱侵蚀性强等特点。后来,弹性一词曾被生物学借用,以表明有机体的某些特质,如机体张力、肌肉弹性、心血管功能以及本能适应性等,生理弹性也被看作是生理素质的重要权数。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化的生物体的人,其心理活动也存在着某种弹性变化,这就是心理弹性。它是以个体的先天素质为发生条件,并伴随个体后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可将心理弹性界定为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主要特征:

心理弹性是主体之于客体的一种特质表现,它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意识性

它表明主体是有意识地接受并反映外界客观刺激,在主观上呈现一种积极的和主动的状态。

二.互动性

心理弹性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一方面受主体外因素制约;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刺激,并随该刺激改变而改变,在动态变化中达到对外界环境的有效调控与适应。此外,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其内部各心理要素间也处在一种联系和互动状态中。

三.整合性

心理弹性不仅是主体心理上的反应,而且是行为上的应答,是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心理及外化(行为结果)的一个完整的连锁结构。

四.差异性

个体在反映客观刺激的过程中,其心理弹性不会固化不变,它同样会出现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且因主客体间的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该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即呈现出较鲜明的差异性。

以上特性综合体现在主体的适应性上,该适应性是主体通过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对客体的一种良性适应,这即是心理弹性的本质所在。

概述:

心量弹性既存在个体先天生物特质的差异,也受到后天环境、教育与训练的影响,它应视为个体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一般来说,心理弹性与适应性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即弹性愈大,表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调控能力愈强,适应性水平愈高。一个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表明其在认知、豁求强度、情绪激活、应激方式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均达到了对外界环境的最佳匹配、调控与适应,且能够以最有效的途径外化出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是其心理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水平日趋提高与完善的过程。心理弹性应视为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同时也是个体人格与认知水平的一种综合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界定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学中描述的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和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有着本质的区别。防御机制是有机体基于本能基础上的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回避性或自卫性反射;应激则是个体之于环境刺激的一种应答性唤醒或激活状态。两者均带有一定的被动色彩,且存在强度上的适宜性问题,比如,“轻微唤醒或高度激活,均会影响应激发挥,导致防卫不当或失控,从而影响行为绩效”[2]。心理弹性则不然,它不仅避免了防御与应激中的缺陷,且能对此两种机制主动进行调控,使其置于理想状态,以达到对外界环境的有效适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