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忻州八景 |
释义 | 在我国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原来的忻州市),从古至今就是很有名的旅游胜地,自唐代起,忻州就有古八景之传说。这八景分别为:陀罗避暑、仙人棋盘、东岩映月、金山六洞、石岭晴岚、伞盖青松、双乳浮楼、阴山吃石。 中文名:忻州八景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原忻州市) 起始年代:唐代 景观内容:陀罗避暑、仙人棋盘等八景 一景、陀罗避暑陀罗山以佛教经典命名,位于城西北22.5公里处。该山西南为上寺乡,西北为阳坡乡,温村乡,东部为合索乡,周围十公里,为忻州市境内西部山区一个突出的山峰,山顶为南北走向,海拔1503.2米,其东是以断层与盆地相接,山形挺秀,高出云表,巍峨磅礴,险峻异常,怪石嶙峋,悬崖欲坠,松柏繁茂,花草丛生。 山上有终年细流叮当的滴水崖,有波光粼粼的青龙池,有光滑平整的清凉石,有文殊菩萨留下足迹的文殊庙宇,其中主祀着佛主释迦牟尼像。寺作攒尖塔式状,底部重檐三滴水,全部为砖石结构,由内部观察层递迭起,碹包而上直通蓝天一,翼张的檐角,龇牙的兽嘴,似腾空飘逸,云中咆哮,整个轮廓端庄肃穆,型制奇特壮观。飞来亭依山尖而建,粗立柱圆围而外露,为六角塔式攒尖顶,砖砌走道盘曲而上,以供游人登临。檐下主体青砖装点,不留门窗光面其外,它与文殊寺成双配偶,如两只苍龙角插入峰巅。 《忻州市地名录》载:“陀罗;山文殊寺位于陀罗山顶部,以神引山而名。系清代建筑,文殊阁下部为方形,石砌无梁殿,上作藏格高顶。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全毁。”飞来亭周围之岩石,犬牙交错,壁削兀立,有的像龟背,有的像巨蟒,有的像书生持卷,面对飞来亭琅琅吟颂,抚松盘桓。峰顶还有一斜面巨石,呈不规则圆形,半径约40米,完整无缝,每临明月当空,愈显洁白如镜,光可鉴人。 因为山高树茂,浓荫蔽日,轻风习习,空气清新,即使在溽暑三伏之天,也不甚干燥炎热,令人感到凉爽而舒适,故昔舀有避暑楼、梳妆楼之建,作为陀罗避暑之用。峰顶东侧,是垂直而下的石崖;悬岩百丈高,峥嵘而陡峭,齐若力剑裁,又如电雷割起名曰“舍身崖”。立于极点,眼界开阔,松涛阵阵,钟声悠扬,真是景致荟萃,妙难名状。相传有一对姑嫂有隙,兄嫂将小姑骗至舍身崖边,乘其不备推入崖下,小姑被山风扶托,坠落崖底而安然无恙。游人至此,或凭“临风会馆”之石栏而远眺;或议怨女被害而获救;或述勇士拯母之传说;或长歌高吟而抒豪,鬼子的惨败,阎军的覆没,我党的胜利,均为舍身崖底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山上还有“黄鹤之飞尚难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鬼门关;有青松生岩石,遒干撑霄汉的“孤松独石”,世间罕见,蔚为壮观。 总之陀罗山寺庙林立,伽蓝遍地,古刹棋布。每遇庙会大节,便有僧家道人、名流志士麇集山岳,腾祥云、漫沟坡,饱览陀罗风光。大清康熙帝曾抵陀罗,游兴极浓时刻欣然命笔:“日近云低, 到此一游”字祥,迄今镌刻崖面,依稀可见。其爱妃曾于楼中梳妆,故称避暑楼,元好问曾留有《陀罗峰二首》,诗云:“念念灵峰四十年,一来真欲断凡缘。凿开混沌露元气,散布免罗弥梵天。云卧无时不闲在,楼居何处得超然。殊祥莫诧清凉传,会与兹山续后篇。 每恨奇探负盛年,松崖今喜入攀缘。初惊灵鹫多飞石,更信金牛有漏天。乡国登临乃如此,名场驰逐亦徒然。留诗便与香泉约,起本西游第一篇”《元好问诗词集》)。诗集中描写了陀罗山的超凡入圣和造化神秀。 明正德辛未进士、忻州学者党承志写的《陀罗避暑》云: 陀锋鳌耸郁苍苍,积翠浮岚书渺茫。首夏阳岗犹带雪,初秋高木已经霜。 梵空花雨弥金界,鹫岭灵风洒石房。胜地清凉炎暑隔,濯缨何必羡沧浪。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是写陀罗山的高耸和云气,为全篇的避暑铺下基石;颔联是说在夏秋的季节犹有白雪和霜层,这是对避暑的具体回答;颈联写花季的雨和风,气候清凉溢于言表;.尾联惊叹“陀罗避暑”的美好宜人,是隐居的理想之地。全诗述景中含歌咏,歌咏中寄情思,诗画兼容,文情并茂,意境深远而无穷。 明代学者赵梦麟(曾署静乐事)的《书文殊寺》凡三首,摘其二首,云: 古道藏幽刹,昙花分外澄,白云芳树绕,碧草野烟凝。 尘断闲中客,肿回定里僧,何时消障碍,到此听传灯。 驻马眺高原,桃花处处繁,晴光浮远树,翠色绕孤村。 座右啼黄鸟,歌前倒绿尊,何须悲落魄,笑傲小乾坤。 前一首着力写古刹周围之近景,点明这里是钟声回、传佛法的仙地琼瑶;后者写高原之景,突出诗人在“座右黄鸟啼,酒樽倒歌前”的怡然自得的求隐心情。 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博山在崇祯十七年五至八月间,由太原返回忻州时,犹不惜跋涉,登上陀罗山,作有《间关上陀罗山二首》诗: 东海西昆未得过,秋风吹客上陀罗。陆离云粉凝青血,菡萏峦蕤演石波。 一撮缁新书剑卷,九原封旧涕泪多。桃源直处忘情士,处士多情奈若何。 南峰落落不多松,涛冷新秋带石汹。黄面矍昙悲大地,白衣客子啸长风。 冈峦龙舞英雄眼,日月乌号梦寐中。千里神州无好听,老僧双耳妙能聋。 前一首着重在描情写景,“陆离云粉”,“菡萏峦蕤,眼前姹紫嫣红,风姿绰约。后四句表露悲天悯人的苦衷和对亡明的失望情绪;下一首抒发因国破家沦,苍生离散而发“矍昙悲大地,客子啸长风”的愤慨,讴歌“冈峦龙舞,日月乌号”人民的斗争精神,宣泄诗人耿介刚正、藏身待时,实现抱负的宿愿与志向,两首均为寄怀之作。 清代康熙己卯举人,忻州籍学者周继殷的《陀罗诗》对陀罗山的景物也作过淋漓尽志的刻画,诗云: 闻道陀罗雅致好,峰头万树松华老。清龙滴滴出龙涎,赤石磷磷呈玛瑙。 情倦疏林憩柳荫,兴豪曲涧寻芳草。何如收指梦浮生,无计挂兮无懊恼。 这首诗的宗旨是在写景状物,字里行间跳荡着一种轻松淡静、酷爱家乡自然风光的热烈情绪,有物有景、树、水、石、人、色,侔描揣称,情景交融,确实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读着神往,琅中陶醉。 倘若你站于该处的清凉石上极目四顾,真有居高临下,览无余之感。四面则重乱迭嶂,绵延婆娑,北面则河浮川动,如练似绵;东面则盆地若盘,村落栉比;南面则丘陵蜿蜒,起伏多变,使你深感五彩缤纷入眼帘,美不胜收置视野,油然忆起清代乾隆间的《陀罗山诗》: 独横烟雨过陀罗,乱石奔涛见古河。北有云中南牧马,双流合抱入滹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陀罗胜景比起昔日的“孤松独石”和“陀罗避暑”来,堪称相得益彰,烨烨增炎,看那山脊梁的长龙治水,沟壑间的龙嘴吐玉;再看那山腰上的层层梯田,蓊郁的森林,叽叽的鸟叫,耕作的人群,不啻给陀罗山的画廊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而且与人民的生活和利益联系了起来,引水上山,实乃续五台山的后篇,起本西游汉字第一章。陀罗山的匾额是:“云近日低,到此清凉。”言简意赅。 二景、仙人棋盘独担山,位于城南10公里处。传说二郎担山至此,将手提巨石遗落,遂成此山,且因与它山不连,独当一面故而得名。又因产玉芝云母,故亦名云母山。山形突兀,海拔1168.7米,相对高差200米.山势和缓,山体由片麻岩构成,基研裸露.巅山有片风蚀平原一亩余,无斧削痕,其平如砥,平原中又有一方形励石,极宵棋盘,石边有一凹印,颇象鞋底,史云:一樵夫观二仙弈于此而成,以至蹲烂鞋底.此情此景,天造地设,巧夺神工.山中原有祠宇三处;一近山之巅,有文殊石洞;一在山之西北,峰起龙王宫;一踞山麓,规模较大,为独担显王庙. 《忻州志·山川》载:"独担山有穴一名云母穴,《水经》云北俗谓云母为土丹,讹为独担》。《环宇记》载:唐朝贞观十八年蒲州人薛遵度奉圣旨采集玉芝于此山.临牧马河畔,遥望独担山嵯峨耸峙,缁白相间,褐绿错综,透明放辉,便陶置其中,流连忘返,遂将身跨坐骑系于木芝村边,徒步登山观光.时值盛暑,极巅祥云萦绕,奇葩斗妍,轻风徐来,鸟语蝉鸣,好一派沁人心脾的美景.半山大平面石上,只见两位老人正在下棋,策士飞相,兵来将挡,互有得失,不可开交.遵度默不吭气,时而蹲下,时而站起,看得入神,如痴似醉,心折首肯.数局后,两位老人始抬头看他,说了句“看你鞋子咋了”的话,薛遵度颔而俯视,竟不知鞋底何时沤烂,方想起白马,转身回到木芝,那马早已不见踪影了.经左打右听,有人才告诉他:“听仙人传言,有位官员把马拴在此处再没有回来,白马又饥又渴,嗷嗷待哺,情急之中,用蹄一叩,清泉随之而出,喷薄地面,饮而精勐。于是乎人称之曰:“白马趵泉”。 此事距今,至少也有五百年了。薛遵度猛然醒悟,当他在反到山上时,但见棋盘犹在,老者已杳,薛遵度遂于石头上坐化了。 山顶文殊洞玲珑奇巧,山脚显王庙高低有致,山腰龙王宫斗拱遒劲,数块大石碑分列其中,迎面观赏有一番情趣。显王庙的四根明柱皆本山麻石雕凿而成,朱漆大门色调和谐。西山门上有木刻门楹一对,上联是八景之内称第一,下联为:五岳之外独居前。多少年来,独担山农历四月四日的庙会吸引着无数游人香客,看吧,熙熙攘攘,歌语载途,香烟蒙蒙,红男绿女,弹冠相庆,呈现一派节日的景象。 《忻州志·山川》又云:前独担山在独担山南七里,旧名后独担山,下有泉水。可见独担山下有泉水,不是传说,而是史实。《忻县志·社会风俗》载:一个老翁骑着一匹白马到山上,把马拴在树上自己只身而去,同山上遇到的另一个老翁对弈,下得疲乏熟睡,梦见树叶由嫩绿而枯萎无数次,醒来时下山,白马已没,只见马刨出的泉水其声潺潺,流向远方。又传:唐代白袍将军薛仁贵,任代州都督时骑者一匹白马行军,经过大南宋,人马皆渴,找不到水井和泉水解渴,这白马在村内西处一地,用蹄刨出泉水来,故名叫:“白马刨泉”,后演为白马跑泉,此处同刨是一个意思。据说,民国年间,还有马儿刨得坑的痕迹。尽管传说多祥,起因各异,然而“白马刨泉”却是殊途同归,结论一致的,使独担山成了神话色彩的典型。 独担山除上述记述的文殊洞、龙王宫、显王庙外还建有独担神祠。至于该处的灵显王庙祀奉的是何许人也?《忻州志.山川和古迹》均作了明确的交代:“唐贞观中命薛遵度采云母封山神,为灵显王,碑存山巅半岩,并建灵显王庙。”遵度救儿买瓜,显示灵验,宴村一带传为美谈。 明代学者张凤翼的《独担山》写道: 孤峰突兀插遥天,担起乾坤不计年。云母光含岚气秀,灵芝瑞映石花妍。 舟山入座千屏拱,牧水盈眸一带缠。试向深林寻古迹,烂柯仙局锁寒烟。 独担山的高大和时久,山色奇奇,丽和秀气,牧水的环绕和“仙人棋盘”的地点均点出了。 明学者弘治十四年忻州知州、山东沂水人杨光泽的《独担登高》五言绝句云: 竹杖分开草,芒鞋印破沙。一声两声鸟,千片万片花。 该首诗写的悠闲淡静,婀娜多姿,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妙语天成。正德年间忻州知州朱良的“独担山”诗写道: “突兀山峰势耸孤,独担名揭自浮图。担山无补人间事,担起世间事,担起乾坤是丈夫。” 浙江余姚进士,万历二十九年忻州知州杨维岳的《独担登高》云: “九祈层峦拱鹫峰,冈原历乱插芙蓉。独担忽若腾蛟舞,双峙相看踞虎雄。云锁芝房长护紫,霜酣木叶竟流红。振衣绝巘狂呼白,兴剧泠然欲御风。” 纵观这首七律,首联写静景,颔联状动景,颈联言高处,尾联抒观感,由高而低,由低而高,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纵横交错,腾挪迭宕,抑扬顿挫,色彩缤纷,浩浩乎如凭虚御风,泠泠乎似羽化登仙。四下物华囊括胸臆,八方动态尽收眼底。宛若一幅斑驳陆离云舒霞卷的泼墨山水画。 清代康熙间周继殷的《独担山和壁间韵》道: “形胜天开画不成,从来八景旧传名。遥峰斜映千波翠,远水环流万巘清。童冠与偕日影蘑,行歌互答月华明。人生乐事诚何限,剩得余情寄一铭。” 诗人莅临“千波翠,万巘清”的独担山,浸沉胜景,流连忘返,乃至“日影暮,月华明”,欣然命笔,情寄一铭,发出了“人生乐事诚何限”的慨叹。情景交融,相映成趣。 乾隆学者的《独担山》绝句曰: “大力乾坤一担担,区区拳石亦何堪。问君担向何方法?笑指竹扯双耳尖。” 同时学者张作舟的五言绝句《独担山》亦描摹得奇峭瑰艳,花姿招展: “高峰何崛起,独力半撑天。世上多奇绝,谁曾与共肩。” 这两首绝句的共同点是:构思卓然,起句不凡,拟人修辞,一语双关。独担山硕大无朋的形象,顶天立地的气概,独当一面的体魄,旋乾转坤的夯劲,跃然纸上,咄咄逼人。“独担游春”、“仙人棋盘”合为忻州古景之一。 三景、东岩映月前面写道,忻州东南的系舟山曾因尧禹时代在涛涛洪水中拴缆稳舟而命名。又说该山是太原龙城的一条龙脉,龙脉有伤,龙体必病,风水便损。宋太宗赵光义扫灭北汉后纵火焚烧太原,片瓦不留,为斩草除根,还派人马削平系舟山主峰,说是去掉龙角,截断龙脉,以防死而复生。这显然是统治者昏庸和残暴之举,劳民伤财而已。但丝毫没有荡涤系舟山一带天造地设固有的壮美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元之际的北方文雄、一名声煊赫的大诗人元好问曾几何时,就诞生在系舟山脚下的韩岩村。真乃龙凤呈祥,凤恃龙威,龙脉显灵。 《忻州市地名录·山名》载:读书山亦为系舟山余支,因金代元好问父元德咱隐读山中东岩(并以东岩自号),金朝人赵秉文改为读书山。读书山山势矗然挺拔,峻峭雄伟,由东北伸向西南,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1559米。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称“东岩夜月”,为忻州古景之一。赵秉文系金代文坛领袖,他对元好问十分赏识和推崇,在颂读遗山《家山归梦图》中便即物起兴,思绪奔涌,吟诗道:“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侄称元子读书山。”可见山与遗山,特别是与遗山父子的读书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随后遗山和诗曰:“天门笔势到闲闲,相国文章玉笋斑。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按:天门:指帝王宫殿之门,暗指唐代的诗圣杜甫;闲闲:赵秉文号;相国:指赵所任礼部尚书 之称;玉笋:喻美士众多,如同竹笋齐发一样;读书山,遗山有时也简称东山,遗山在《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中自注:“系舟,先大夫读书之所,闲闲公改为元子读书山。又大参杨公叔玉 撰先人墓铭。”这就是读书山的由来。) 这里溪涧萦回,岩壑幽邃,古木清泉,山清水秀,为忻州之名胜。福田寺宽广不盈丈的小屋,便是遗山自名的“文室何所有,琴一书数册。闭门无车马,明月即佳客”的“丈室”,也叫“留月轩”,为望月极佳处。 相传,古时候,每逢农历十四、十五清朗的夜晚,站在城内县衙大堂门口,向东南读书山的福田寺眺望,便可以分明地看见一轮皎洁的月亮在那里闪烁,它比天上的月亮还要大,还要圆。这 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元好问幼年时在福田寺读书时画的假月,竟成真月。元好问从小就非常好学(好问可想而知),4岁从王氏学诵诗,步入书香文海。随父元德明前往福田寺读书时,天天总要学习至夜阑人静的时刻。 有年夏天,天气十分燥热,憋得令人难受。一天,元好问打开窗户读书,一只红肚子马蜂,嗡嗡地飞了进来,在元好问头上不停地盘旋打转,颉颃冲翻,摇曳作响,因为影响潜心静读,元好问便不耐烦地把蜂打死,扔在了笔筒之中。接连数晚,如此这般处置红肚子马蜂于笔筒后,仍然有—只马蜂照例钻了进来,绕着元好问飞来飞去,总不离开,似有执意。到头来元好问还是把它 打死,扔进筒里。久而久之,死了的红肚子马蜂积少成多,装满了笔筒。就在这天晚上,元好问吹灭蜡烛,躺在床上默想诗句,忽见桌上的笔筒里闪射着金黄色的亮光,照得周围如伺白昼。元好 问惊奇了,忙将笔筒里的马蜂都倒了出来,仔细端详,无论是早死的还是迟死的,也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一只也没有干枯了,而且一只只都是金黄金黄特别好看,使人目炫。于是,元好问就把 红肚马蜂一只一只地掐去头部,留下肚子,集中到一个大碗里,捣成糊浆,又掺了水,在福田寺后殿面对县衙门的雪白墙壁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 当天空那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它也放射出金灿灿的耀眼光芒,一个月亮在高空,一个月亮在墙上,两个月亮一上一下,争辉斗艳,竞相媲美,像两颗璀璨熠熠的星星,所以,每月十四、五的晚上,天气晴朗时,人们站在县衙门的大堂口,便可望见又一个新月挂于系舟山下,后来,人们就把这叫做“东岩映月”,也叫“东岩望月”或“东岩夜月”。 明正德间党承志的《东岩夜月》云: “米轮辗碧夜光寒,最爱东岩寺里看。辉映楼台金界净,影澄林壑玉壶宽。松楸香似飘丹桂,泉石声疑咽素鸾。忆昔读书人不显然是统治者昏庸和残暴之举,劳民伤财而已。但丝毫没有荡涤系舟山一带天造地设固有的壮美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元之际的北方文雄、名声煊赫的大诗人元好问曾几何时,就诞生在系舟山脚下的韩岩村。真乃龙凤呈祥,凤恃龙威,龙脉显灵。 《忻州市地名录·山名》载:读书山亦为系舟山余支,因金代元好问父元德明隐读山中东岩(并以东岩自号),金朝人赵秉文改为读书山。读书山山势矗然挺拔,峻峭雄伟,由东北伸向西南,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1559米。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称“东岩夜月”,为忻州古景之一。赵秉文系金代文坛领袖,他对元好问十分赏识和推崇,在诵读遗山《家山归梦图》中便即物起兴,思绪奔涌,吟诗道:“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可见山与遗山,特别是与遗山父子的读书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随后遗山和诗曰:“天门笔势到闲闲,相国文章J玉笋斑。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按:天门:指帝王宫殿之门,暗指唐代的诗圣杜甫;闲闲:赵秉文号;相国:指赵所任礼部尚书之称;玉笋:喻美士众多,如同竹笋齐发一样;读书山,遗山有时也简称东山,遗山在《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中自注:“系舟,先大夫读书之所,闲闲公改为元子读书山。又大参杨公叔玉 撰先人墓铭。”这就是读书山的由来。) 四景、金山六洞金山位于城北20公里处的市界边沿,为五台山支脉。《九域志》:“程侯山属赵地。”《五朝志》载:“秀容有程侯山。”因春秋时晋国的义士程婴,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舍身拼命和公孙杵臼合谋,曾在此山藏匿赵氏孤儿(赵武),避开了奸臣宠嬖屠岸贾的捕杀,故名(按:一说是盂县藏山,山腰有藏身洞及藏山庙)。山巅建有程婴祠(现已拆毁)。所谓六洞者,乃为金洞、银洞、铜洞、铁洞、硫磺洞、蜜蜂洞也,珍宝齐全,财富源泉,忻州古称“晋北锁钥”,经济实力以恃,人丰囊橐资仗。《忻州市地名录》载:“其一个山包上遍见小块铁矿,四四方方,大小形如赌具骰子,人叫‘铁色儿’。”《山海经》记:“忻川水东历程侯北山下,旧有采金穴,故谓之金山。”《山堂肆》考:“程侯山在山西忻州,程婴匿赵孤于此。”《忻州志·山川》云“金山六洞之口,一在李家长山,二在部落,三在张家山南北相传产矿。”又因山间草木丛生,绿茵遍地,树茂林菁,苍翠欲滴,所以历代有“金山绿洞”或“石绿洞”之称。 《忻州志·附记》道:“州西北金山有石绿洞,深不可测,昔有持炬入者,及半,闻流水声,隔水有石门,惧不敢进。后有矿徒聚窃者,觅得前洞欲入,风从下起,不可烛2遂不能下。”可看金山有之而不容盗,且有宝者不可亵。用之不竭,物华天宝,惠而不费。 《忻州志·遗闻轶事》云:“据传,古时金山上有洞,洞内产毛哼颜料,因名。又传,此洞为采金穴。”当年刘武周偏将尉迟恭(字敬德,今朔州人)在与唐王朝做斗争时领兵率卒曾在今忻州、崞县驻扎屯军,大本营就设在金山之上,南北营分设在今忻州的南营村和原平的北营村。尉迟恭归唐,成为李世民的骁勇虎将后,仍以这里为重心地区。唐时朔方的突厥常常侵苦汉族,晋北为尤,老百姓饥寒交迫,一贫如洗,无卒岁之想。尉迟恭体恤民瘼,心急如焚,处在了难堪和熬煎之中。然而“军无粮不安,马无草自倒”。大队将士的吃喝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呢?他正在为筹集兵饷而发愁。 一天,尉迟恭步出营盘,登上金山察情谋划,见一得道高人,白眉皓发,身材伟岸,精神矍铄,气度非凡,正坐在一块青石上闭目养神,若有所思。尉迟恭便怀着虔敬而真诚的心情,走近前去向老人讨教起来,老人仰起脸,上下端详了尉迟恭一番,觉得此人仪表堂堂,谈吐出众,有匡时济世之志,统领经国之才,敬老尊贤之忱。便将一支红缨钢鞭慨然赠送给他,并附在他的耳边窃窃私语了几句,尉迟恭心领神会,欣喜若狂,向老人告别,来到金山的顶峰,果然见有六个紧闭的石洞,分散在三处,掩映在氤蕴雾蒙之中,并时有景星如佛光云。尉迟恭甩开钢鞭一指,空中噼啦一声,似霹雳震响,亮如雷声,喊道:“洞门快快开,尉迟取宝来。”说时迟,那时快,那六个偌大的洞门,訇然应声而开。尉迟恭身入洞内,只见金碧辉煌,光芒四射,小鸟翙翙,鸽子种翀翀,空阔幽深,镗鞑不宁,他急忙逮起飞禽来,可是,非但一个也捉不到手,反而搞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眼看道人说的闭门时辰就到了,只好按道人的吩咐,脱下战袍包了几斗砂土背了出来。又遵道人的指点,一直背至与金山相距25公里的姑姑山下(按:姑姑山又名石姑山,相传因石氏处女修浮屠法后圆寂于此,上建有姑姑庙,故名),在两处相连的水漳中淘滤起来。砂土一经加工,光烛耀眼,寸块超斤,立刻变成了斗金斗银。尉迟恭“以食为天”的燃眉之困克服了,而且还将自身的节余赈救了周围的乡亲父老。人们为了感谢纪念道人和尉迟恭的隆恩懿德,便把那条披沙拣金洗涤过砂砾的小溪唤作淘金河,淘过金银的小水潭起名叫“金瓮”和“银瓮”,尉迟恭及其属部终于逐渐成为唐朝早中期的一支强大军事力量。 遗憾的是,尉迟恭有个迕逆不孝的儿子,父让东,他往西,父说南,他向北,总是与父亲背道而驰,对着干,颠倒做。因此尉迟恭在弥留之际自忖道:“儿子从未听过自己一句话,若让他做木 质棺材,他非作石头的不可。若让他把钢鞭传流下去,他非放在棺椁内同葬不可。”于是便对儿子说:“我死后你给我做支石头棺材,把钢鞭也放在里面,千万别传给后人。” 讵料,儿子听了后想:“侬家从来没有听过父亲一句话,对于以前的事来不及补救了,这是老人家最后的嘱咐,无论如何得按父亲的意思办,以尽儿子的孝心。”于是果真结结实实地做了付石头棺材,并把钢鞭也同时放了进去。从此尉迟恭再也没有转生,钢鞭没出世,杳无音讯了。因而,忻州、原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要金山开,除非尉迟恭转回来。” 确实,“尉迟恭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这是与他青年时代聆听道人旨意,接受圣仙秘诀,不无关系的,也是导致其归宿的必然结果。 《忻州志·仙释》载:“金山铺(在金山之麓)铁佛寺,相传前明崇祯年间有僧入寺,久不见出,视之于伽蓝位坐化。清道光年间伽蓝座后墙倾圮,见有真骨出焉,始信传闻不误。又传有老 僧宗潭字紫澜者,一日坐化,鼻垂玉柱。”证实金山是一造福宝地。 现在的金山脚下已经有了“跃进湖”,倘使尉迟恭死而复生的话,他就别再舍近求远寻觅淘金河了。金山上取石的车马川流不息,探宝的人儿来来往往,种植的庄稼到处都是。金山湖中波光粼粼,鱼群翻转,湖畔水滨,树木成荫,男女谈情,人头攒动,桨声伴着欢歌笑语,浪戏引发改山易地。真是道人显灵,尉迟还魂’僧侣再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洞门业已大敞,奉献解数,展开了新的风韵和画卷。 金代文坛的杰出诗人元好问曾用饱蘸激情的笔触,通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七言绝句《金山》,诗咏道:“横青叠翠几何般?玉镜修眉十二环。常著一峰烟雨里,苦才多思是金山。” 按:金山从东侧观察,巍峨高耸,如九天揽月,由西侧看,势呈金形,中顶突起,撇捺相交,陡然而上,南与银山对望。 这首绝句的首句是总,述金山外貌的美丽景色。第二句用拟人和比喻进一步形容金山的妖艳可爱,塑造了一个照玉镜,修画眉,梳髻鬟的姝女形象,想像奇特,构思精奥,画龙点睛。第三句突出一峰水中的倒影风姿.亦言其高耸,烟气罩,雨中沐,涟里浴,妩媚永恒。末一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尽其才,善思索,避风尘,锁闺阁,乃是对金山的总看法、总评价,也是前叙金山梳洗打扮、淡妆浓抹的落脚点。本首诗既表现诗人浓郁沉挚的乡情,也在抒发自己“怀瑾握玉兮,穷不知所示”(《楚辞·九章·怀沙》)、追求隐逸的操节。它属于纪游咏迹,抒怀感兴之作。 明党承志的《金山绿洞》:“金山亦复号程候,山脉云中接上游。程为藏狐名不朽,金绿采矿洞还留。云从恒岳连天去,水绕滹沱入海流。遥望一螺雾里,不胜清思费吟讴。” 这首七律的首联是写金山的别名和位置;颔联忆贡献;颈联和尾联是写景寄情的,连天的云霭接上恒山,水绕滹沱流入东海,一峰宛如螺髻烟雾朦胧,水色山光难以名状。极褒溢美之词,跳动于字里行间。所谓“水者”,降大任考证即是指: “当年金山四周有水光潋滟之自然湖,山形倒映,风姿卓约”(《元遗山新论》)。与今合拍而不牴牾。王治的《金山》诗:“混沌谁通窍,金胜姓画图。年深迷采处,义重惜藏孤。世态几更变,烟岚时有无。程侯乘永誉,独与此山俱。” 山貌典故,史变永恒,一线贯穿。 杨维岳的《金山绿洞》:“修蛾隐约亦嶙珣,俯看并原渺一尘。浮碧将无凌朔气,凭虚疑是化金人。故侯肮脏千秋在,古洞神奇异代论。莫以金银夸气象,桃花久暗武陵津。” 这首七律的首联是写立于高处描景,颔联写感受,颈联写评论,尾联为颂词,请看金山闪金烁银,气象迷人,此处胜过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所说的武陵郡那样的景色。 宿尚谦的前题《金山》:“金山绿洞何深窈,采矿寻砂不可晓。疑是程侯藏赵孤,预将此穴虚扬表。” 本诗着重在忆旧怀古,委婉含蓄。点出金洞深不可测,好象藏孤天造地设。 清人杨述的《程侯山》:“仗义亭亭立赵封,非徒慷慨就从容。当年了却存狐业,化作西耒第一峰。” 这首绝句写景抒情双管齐下,一箭双雕,前两句先写景后抒情,后两句首抒情次状景,错落有致,参差变化,曲折摇曳,境远意邈,笔下珠玑,言简意赅,诗味隽永,情景交融,\\犹如口占,一气呵成,巧缛而不见斧凿,绮丽而绝去浮靡,诚属金山的绝唱。 五景、石岭晴岚石岭关不独是忻州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区。这里依山傍水,咽喉要隘,东西两侧山磅礴,如同青龙卧苍穹。系舟崴嵬遥相对,福田精舍作伴侣。南北平原象鹏翼,展在忻阳两境地。一夫当关万莫开,兵燹戈矛成过去。自古贤豪谱颂篇,峰巅穿霄云霭低。特别是天晴气朗,旭日刚刚升起的早晨,你看那崇山峻岭中的烟气薄雾,像轻纱似的时而飘荡,时而停滞,时而成锦,时而成带,时而涌起,时而下降,变幻莫测,。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再经霞光照射,真是红装素裹,绛皓驳色,如姹紫嫣红的簇花,五彩缤纷的菡萏,天上的景,地下的物,交相辉映,巧作天成,形险景瑰,得天独厚。 金宣宗贞祐二年的公元1214年,蒙古兵南攻,金朝被迫迁都汴京(今开封),史称“贞佑南渡”。当时25岁的元好问,便避兵在阳曲和秀容山中,挥笔写下了《石岭关书所见》这首纪事诗(前第三章的第三节已经有了介绍和分析),我们从赏景的角度看,诗中写出了这里山势的逶迤和嶙峻,沟壑的弯曲和深邈,风砂的巨大和猛烈,路径的崎岖和高寒,尾联两句是既写景物又写观感,姿态佼美的青云,意气豪壮的东山(指系舟山脉中的神山)就是诗人赞美和歌颂石岭关山光石色的中心。 公元1240年元好问51岁那年,他又写了《十月二十日雪中过石岭关》七律:“老天黯惨入平芜,朔吹崩奔万窍呼。雪意旋装行路景,诗家新有入关圈。地炉围坐惭田父,絮帽冲寒怨仆夫。故国烟花重回首,蜀橙山麝记金壶。” 这首诗主要是写石岭关严寒冬季的雪景。天空黯惨叆叇,大地辽阔无垠,朔风劲吹,万窍呼啸,路上白雪皑皑,景象别致,俨然新图,又因天气祁寒,冰天雪地,乘车人在轀輬中围炉烤火,加衣取暖。然而,就在如此这般恶劣艰难的环境中,仍然有劳动的农民,仍然有御车的仆夫,他们战天斗地,辛苦倔强,诗人从对比中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和品质。迨至烟花三月、百鸟鸣春的季节,再回到石岭关时,将会吃那蜀地盛产的橙子,闻着山间射父的浓馨,又饮着菊花酿造的美酒,而且要将这件事载入计时器,写在史册中,永远不会忘怀。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的决心与抱负。诗人于“耳顺”之年(1249年),时往真定,再次出关,有《己酉四月十七日度石岭》诗.正值阳春花季之作: “四海虚名直几钱,世间何限妤林泉。无情石岭关头路,行去行来又十年。” 这首七绝着重在抒情言志,既表现诗人对名誉地位的轻蔑,也吐露了他关切家乡、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痛恨异族、向往隐逸、脱离官场的思想与态度。“无情”含永恒和天长日久之意,是家乡的具体表志。“行去行来”便是说来去匆匆,匆匆来去。正像《遗山故乡情》中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中州游宦,山东流寓,河北暂居或辗转,对家乡忻州,都怀有刻骨铭心的乡思。‘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乡眼暂明’就是这种乡思乡情的集中流露。正因为如此,除因在外求学、羁身公务与战乱隔绝无暇或无法返乡外,他总要归里探望。特别是在晚年获得林间自在身的20年间,他平均两年就要返乡一次,一生总共返乡12次中占到10次之多,渴望一了作客的乡思,始终是他回归的主要原动力。”“我觉得遗山返乡每每时间短,次数多,心情急,是因为故乡沦为异国他族之手,生灵涂炭,疮痍满目,所以自己总是焦虑不安,痛心疾首相关的。”可见石岭情景,是元好问终生念念不忘的恋地。 明代学者张铣的《石岭关》诗:“关城陡拔接中条,岩磴层层细路遥。隐隐人旋山踏雾,嘤嘤鸟惊石迁乔。千家灯火烽烟靖,万叠峰峦宇宙寥。揽辔南征恣游眺,晴岚一带正堪描。” 这首七律主要是写景,首联写关山的大和高,表现在连接中条山,直上细路遥;颔联写到动景,“隐隐人旋”雾中行,“嘤嘤”鸟飞另换窝,表现人和鸟的动态,衬托出人迹罕至,登上峰极;颈联由高展到了面,抚今追昔,蜂烟已过去,宇宙显寥廓,使人油然想到石岭关是历史上的险要之地;尾联是诗人的观感,认为“揽辔南征”、“石岭晴岚”,极富诗情画意,蕴藉恢廓,有许许 多多值得骚人墨客描写和讴吟的地方,文笔曲折而耐人寻味。 党承志的《石岭晴岚》:“石岭巍然列郡南,系舟白马远相参。峰头露冷秋偏早,谷口风和景易酣。关塞险间通鸟道,云雪作处有尤潭。晴岚万叠真堪画,水色天光共蔚蓝。” 这首诗首联写位置,颔联写气候,通过峰头与谷口冷暖的差异,突出石岭晴岚的清高;颈联写鸟道和雨水,细路盘在空,龙潭上云间,瀑流向下泻,时有云雷作,诚然是何等的壮观;尾联触景生情,发出慨叹,“天光水色共蔚蓝”是对“石岭晴岚”的具体描绘,形象的点染。 王治的《石岭晴岚》写道:“幛列南山翠,层层石岭横。塞鸿冲月度,征旅逐霜行。岁久危途易,时平古戍轻。遗山重故国,到处危途易,时平古戍轻。出山重故国,到此眼偏明。” 这首五言律诗是描写石岭晴岚的夜景,请看大雁冲月飞,征人霜上行,又因此地兵戎频仍,军旅交接,所以危途变易,戍守常驻,最后以遗山热爱故乡作结,全诗气氛淡静,记实逼真,充满对战乱的憎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杨维岳任知州期间,曾慕名登临石岭关,吟成《石岭晴岚》一诗:“岩险真成百二雄,浮天苍翠幻如龙。西来不散函关气,东去遥开阆范风。定佛龛前金步障,飞仙掌上玉芙蓉。上方更有杨枝露,记乞为霖施太空。”(自注:余两祷白云洞皆雨)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画了石岭关山峰的峭萃、颜色、变化、险要与神往,从其险要上讲它可与涵谷关比拟;由美景而言,这里如神仙居住的阆苑琼阁;后四句是写诗人游历中步入石岭关的白云洞后,沿线所目睹的佛偶形象,“金步障”是说金鸡步帐,坐障金饰而华美,彩画金鸡而显贵。其上箕踞、掌中持着晶玉芙蓉的飞仙,娴雅逼真。最后两句是写白云洞里下滴甘雨的情景,杨枝甘霖,记祈来空。同时也是为雨霁现晴岚,引人入胜作伏笔。 宿尚谦的《石岭晴岚》:“天涯南北远相通,石岭关头霭浓。多少征人时络绎,恍疑身在画图中。”写景怀史溶为一炉,明白如话。地利、瑞气、征战、心绪,水乳交融。 清代《石岭关道中口占二绝》:“雨余爽如秋,袭袂岚光翠。蛙声风去来,前溪芦叶邃。峻冈泻飞涛,停舆问前路,炯然倦眼开,夕阳山下树。 石岭关头石路高,车声轧轧马萧萧。关河极目风烟净,雨洗晴岚翠染袍。” 以上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都是抓住石岭关的自然特点,进行描情写景,其中有凉爽的气候,翠绿的山岚,断续的蛙声,前溪的芦叶,飞涛的倾泻,观光的车辆,树木的夕照以及攀越的小路,车马的声音,风烟的纯净和游客的衣色,挺直的石笋等,可谓内容丰富,缤纷绚丽,天上地下,无奇不有,读之而味烈,钻之而有声,仰之而弥高。 六景、伞盖青松伞盖寺坐落在忻州城南20公里庄磨镇冯村的南山之上(属白马山余支)。此寺庙原名“西岩山智门伞盖寺”,又名“青松伞盖寺”,因青松覆盖,其形如伞,故尔名寺志景。据载:伞盖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坐西向东,红墙绿瓦,远远望去如碧海高出地面,又像烟云降落长空。郁郁葱葱,风月无边。 “明宣德九年二月,云游道人师青云(号月窟居士)、王普廒、徒行广(号慈舟),共发诚心,营工修葺殿宇,改坐西向东为坐北向南。不料修造半途,师青云和王普廒相继归逝,只遗行广。行广秉承师志,四方力募,盖起歇山单檐正殿三间,名曰大雄宝殿,内塑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金像,壁画中央和东、南、西、北五方诸佛;前殿三间,内塑天王,东殿三间,正塑观音,傍列文殊、维摩诘、十六高僧(罗汉)各执所行(因缘造作或迁流无常之法);西殿三间,正塑地藏(大乘菩萨),傍塑十王十殿阎王),使全寺金殿华彩,名道峥嵘,焕然一新,如临洞天福地,琼楼玉阁,环境阒然,謦 分明。 寺的西岩山腰,一株巨松,高逾十丈,遮天盖地,枝繁叶茂,身姿婆娑,一派生机盎然,因之曰“青松伞盖”,名不虚传。民间传说,日本鬼子曾欲伐而盗之,破而已有。谁料,钢锯刚刚举起, 对锯部位之鲜血便流淌不止,喷出外面,侵略者见状吓呆,拔腿就逃,民皆狂欢,惊呼神树。向南眺望,各种树棵,漫山遍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风涛似籁,鸟鸣如簧,响声交合,回荡苍穹,整个山间就像一个翕动燮和的天地。山麓有古雅的铁梁桥,悉数用规整方石堆砌而成,横穿四根碗口粗铁棍作梁,故名。沿梁而过,低首俯瞰,真有“桥横索寒”之感,因而被誉为该寺奇观之一。 过桥直上,为一开阔地界,乃建前殿,崛地耸立,悬山脊顶,四角撅起,下垂铜铃,上戏猴禽。殿内正面为古印度须弥山四天王金刚塑像,东方持国天王,着白弹瑟而自适;南方增长天王,利剑在握而威武;西方广目天王,腾云驾雾而哧龙;北方多闻天王,暴风骤雨而镇定,俗称护世四天王。个性明显,各有千秋,面目狰狞,身形高大。周环小塑像,体态丰满,衣纹流畅,缨络玲珑,佩饰精巧,所有塑像眼目炯炯有神,望之栩栩如生。过前殿,跨小院,一则为正殿,此正殿又名断梁殿,传为木匠鼻祖鲁班建殿时,山摇地撼,天晴不雨,羊狗冒汗,砖瓦飞动,数夜不宁,廿日落成。他将此殿正中大梁有意裁短,故一端不及山墙,只好向下倾斜而殿却经年牢固,岿然挺拔。据说倘若阴天,这梁便自动伸起,与墙垛中立柱吻合,未见雨脚,如逢晴天,则又自动缩短,恢复鼓斜,因而被誉为此寺奇观之二,还有人把它称为“斜正梁殿。” 殿前有花栏石桥,龙柱狮桩,立于石桥前端,对称成配,设计和谐,后面涧壑悬泉,山丹花丛,虬藤葳蕤。远不见庙,近不见山,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唯见万株青松作覆盖,绿色云锦翳如被。难怪有人将此种景象形容为南山之上的“海市蜃楼”、“寺庑浮世”。 党承志的《伞盖青松》(自注:寺右废塔二,相传殿瓦自来不尘,即永不玷污尔):“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橙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林动微飙清籁远,龙归幽洞翠烟 浓。依稀一假匡庐景,只欠香炉瀑布峰。”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颔联和颈联都是描写伞盖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色的,请看此处殿阁在山阿,青松童童盖,铁桥跨彼岸,歌声荡溪涧,仙山有泉涌,树林随风扬,幽洞翠烟浓,龙 吟而腾翔,清响而远运。抓住了特征,形神兼备,悉收其中,曲尽其妙,如画龙点睛,跃然纸上。尾联是诗人总结性的作比评价,发出的自然赞叹,仿佛目睹庐山景、香炉境,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欲言此处较香炉峰稍有逊色的话,那就是只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挂前川瀑布了,真是诗意纷呈迭出,一波二折,因而起到了“瓜熟蒂落,情满自溢”的作用。 王治的《伞盖青松》诗云:“隐隐山间寺,青青涧畔松。团团拥大盖,郁郁当严冬。雪顶深栖鹑,寒枝怪伏龙。岩风朝暮激,雄籁旄霜钟。” 这首诗描摹的着眼点是伞盖寺严冬的景象,但不是什么冰封雪盖、唯余茫茫妁流于一般的平铺直叙,而是将祁寒由地面升到了松林的梢头和高处的态势,锦心绣口,着墨铿锵。首联和颔联写松的庞大和茂密,以至隐蔽了山间寺,挡住了飞雪侵,植被下面的融融暖意不言而喻。而树杪之间呢?这里是白鹤栖雪顶(树尖处),寒枝伏苍龙,蜿蜒盘旋状,甲壳杂玉鳞。尾联是写声音,朝暮岩风激,穴音压钟声,袅袅不停歇,挟裹凛冽中。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方位,又有声音,配合协调,两全齐美,虽说是冬锁万物、萧瑟凄冷的季节,却充满生机和活力,潜发一种春天的气息。 杨维岳诗云:“精蓝高倚白云天,断碣消磨不计年。涧道岚光浮叠石,树头寒色咽飞泉。千林忽发真空籁,双塔能参无住禅。却解玻璃清净理,欲逃苦海寄修缘。”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写伽蓝高倚云,断碣磨多年,涧道叠石岚光浮,树头飞泉寒气咽;颔联写色,即山岚之色和寒气之深;颈联写风声与浮图,且看风从林起,声由洞来,有风即有声,千木发巨响,双浮能参天,禅师无居此;尾联是诗人抒发感想,触景生情,欲超凡尘,摆脱烦恼,远离罪恶,跳出苦海,因此寄托于现在的修善化缘。积德成佛。 《伞盖寺碑载诗》云:西推青松景最真,峰峦秀丽古犹今。岩山尽日谁为主,翠璧誉岩两岸分。 这首七言绝句,开始是描写伞盖寺青松之美,忻州西推之冠,景象之真。其次是写其峰峦之秀,山色之丽,,古今皆然,得天独厚。再次,由面到点,戛然而合,提出疑问,当峰峦夕阳涂,白日依山尽之时,此处的景观又是以何为主、以啥为最呢?最后一句作了言约旨远的概括回答。那便是多娇的山岩和碧绿的松林,两者相得益彰,争辉竞艳,色泽分明,其景宜人,是一幅瑰伟的线 条优美的山水. 七景、双乳浮楼双乳山,位于忻州城西北20公里的明望村之西。平原上两阜突起,双峰对峙,相距里许,互不相属,形似人乳,大小等量,故名双乳山。且山势和缓低矮,呈南北走向形状。据传,很久很久以前,虽说这里土地沵迤,四面平坦,然而,却连年歉收,不是天旱便是雨涝,所收粮食寥寥无几。暴月时荒,乡民们嗷嗷待哺,啼饥号寒。有一天,二郎神杨戬 (亦说李冰仲子)奉御旨之命,肩担中山,追赶太阳,路经此地,见生灵涂炭,困苦不堪,或流离转徙,或饿莩载道,或披枷祈祷,便停下脚来,筹谋拯救。可巧,一位八旬老翁身躯佝偻,迎面而来。二郎问他为何如此惨状,他脱口道:“民以食为天,无食不能生。”言罢,感叹欷?amp;#91;,热泪盈眶中。 不知是二郎神大发慈悲,还是老天爷侧隐济人,反正二郎思忖间脱下脚上登云鞋屐,往地面—倒,两撮小土出现在眼前,然后穿好鞋,便又担起山,朝莲花峰方向,继续追赶那六龙驾车的 太阳神去了。没过多久,这两小堆黄土则陡然增高变大,竟至成山,矿料源源,浑身是宝,状若乳房,哺育子孙。自从有了双乳山,忻州之地产的粮食,总不低于双乳山的体积,人们一改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过上了人寿年丰的生活。正因为人们对二郎神感恩戴德,所以忻定一带关于二郎神担山博施济众的故事传说,迄今美誉纷纭,有口皆碑。老农民还说:“云彩遮乳头,奶水必定流 (意思是定然会下雨);忻州粮多少,双乳自告诉(意思是相当双乳山大小)。 山上原有庙宇并有土围墙,所存碑碣记述系宋代以前所建,明清重修,庙宇古朴雍容,气势不凡。殿甍两侧为五色玻璃砖,制作龙形,在阳光照耀下,斑驳陆离,从下往上看,莹熠四射,金 彩炫目,为一大奇观。殿分前后古刹,前者祀释迦牟尼,两旁有数十罗汉,座侧有站殿将军,分侍左右。泥塑精湛,像尊高大,雕工细腻,六根清净,整个空间既富丽堂皇又金碧辉煌,为忻州名胜之,刹外建有两庑和乐鼓阁。后山古刹祀文殊菩萨。文殊神情毕肖,气色慈祥,骑着大狮,发髻倭堕,手执如意,叱咤风云,绿狮背披锦垫,脖系铜铃,四肢矫健,抬头东望,瞪眼竖耳,张口吐舌,猛看活似跃然腾空之势,细瞧恰像云端刚降之态。可惜,早已毁于兵火,荡然无存,只残留断砖瓦砾聊作瞻仰追昔罢了。除牟尼和文殊殿以外,双乳之巅,原有重楼屹立,歇山巍巍横空出世,鸟瞰四下雄视八方,此楼内共八根立柱,三方着地,一方悬空,人能沿柱底线直身而过,睽之显露摇摇欲坠状态,使整个楼体飘若翠微,翔远空际,故称“双乳浮楼”,为忻州古八景之一。 《忻州市地名录》云:“上有重楼堪眺,标为一景即指此而言,惜乎明万历已废。双乳山亦称钟乳山,乃因乳者似钟也。” 假使你登攀双乳楼甍,胸襟会豁然开阔,视野广袤,如同彩画倒轴,次第展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陀罗山阅尽春色,读书山依稀可见,云中河绵亘似练,真是浩乎凭风,气象万千。明党承志的《钟乳双山》诗:两峰相望势如京,钟乳依稀乃得名。新画佛头螺黛浅,晓开鸾镜翠鬟明。烟岚缥缈岩间出,苔藓斑斓石上生。最喜山椒宜眺望,数乘芒屐上峥嵘。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是交代双乳得名之因,颔联写殿内佛像修妆之精美,螺黛画眉,翠鬟明丽,鸾镜前立;颈联写环境,请看那岩间烟岚而飘缈,石上苔藓而芳菲;尾联突出景观之最,即穿上芒屐(草鞋),攀登山椒,直到峥嵘处,领略其无限风光,心旷神怡,必属耳目。 王治《双乳山》诗:钟乳知何处,双山草木荒。楼台惜圮废,岩岫宝青苍。莫觅三千两,宁辞十二行。云中川上月,曾见几存亡。 杨维岳诗:青天忽落青珠玑,寒光相照摇烟霏。双星未罢灵鹊驭,二圆长服苍龙騑。乱岚浮石衲衣湿,空翠逐波环佩稀。深云万壑埋玉乳,落日千峰看翠微。 前一首诗是怀古伤感之作,尾声发出“云中川上月,曾见几存亡”的慨叹,指出川上之月兴废频仍,渴望双乳恢复其原来的容颜。后一首着力描情写景,且刻画的淋漓尽致绰约多姿。首联和颌联写双乳之高空,珠玑落青天,寒光摇烟霏,灵鹊驭双星,二圆騑苍龙。把晨曦初露的黎明,描绘得生动逼真,充满诗情画意。颈联写空气,乱岚湿衲衣,环佩空翠稀,露霰不挡路,寒光漫行迹,使人仿佛嗅到了清晨空气湿润而沁人心脾的气息;尾联写双乳山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千峰万壑之间卧云层层如玉乳,山腰幽深掩紫微。不言而喻这首诗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写的,从静景中赋予了活的生命(《忻州志·艺文》)。 宿尚谦:双峰高耸峙乾方,时有风吹万卉香。漫说登临为脞景,钟灵棠棣世联芳。 这两首诗的中心是描述双乳山的宜人景色,表达诗人热爱忻州,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它反映了双乳山中原有可栖灵鹤的华表,有孕育玉英的土神,有碧色蒙茸的岚雾,有佩环荡漾的波光,更主要的是有嶙峋峙乾方的双峰和风吹万卉的馨香,两首诗的末二句均为抒发作者的思想和祝愿。“思把诗书迪后额,钟灵棠棣世联芳,”用诗书传播和启迪后民,钟灵毓秀世世流芳,这便是诗人美好的企求与期望。 清代周继殷的《四月八日再游双乳山》诗:忆昔曾登陟,于今续旧游。鸟巢凭上下,草色自畚秋。柳絮乘风舞,花香逐水浮。檐前一片石,铲削待题留。 双乳重来四月天,山青水白鸟声连。溪边马走盘回路,岭半人耕高下田。甘露如珠盈草际,鲜花似锦遍山岭。题成数句须将断,未尽登临竟日缘。 诗人的一首五言律诗和一首七言律诗对双乳山景物的描绘刻画,较之所列诸作来最为全面而细腻,浅显而明晰。诗人旧地重游,登陟张望时,扑入眼帘的是随境高下的鸟巢,春秋皆然的草色;空中是乘风翩跹的柳絮,水中是顺面逐浮的花香,莅临檐下时是一铲削待题留的片石,或鸟,或草,或柳,或花,均有特色,寓生命于里,赋景物以神,使人咀嚼鉴赏,余味无穷。七言律诗 的前两句是交代诗人重游双乳的时间及身在此山中之际的耳闻目击;颔联写溪边的路和岭上的田,“马走盘回路,人耕高下田”,牲奔犹酣,露白地牛,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颈联写早晨的露和盛开的花,这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铺开来写。看:草际盈甘露,如珠闪晶莹,遍山满点缀,鲜花美似锦,真像仙山琼阁中。尾联是抒发感情,意思是说尽管自己绞尽脑汁写出了如上的诗句,然而也未能充分表达出自己—日来所领略到的旖旎风光与欣慰情怀。 《忻州风光名胜》云:双乳湖因坐落在双乳山下而得名。相传,双乳山上曾有块早种晚收的宝地,养育着山上的尼姑和山下的贫苦人们,后被贪心的泼赖作践,坏了此山的风水,憋成泉水淙流出,浇灌周围的土地。此湖是人工淡水湖,碧波粼粼,清澈见底,峰峦树木,白云花草,倒映其中,鱼鳞闪耀,轻舟悠悠,呈塞上漓水风韵。它像乳液一样养育着一方生灵。 或曰:双乳精致,尽在一湖,神在浮楼。浮楼虽然在四十年代就不复存在了,而湖却是锦上添花,与日俱增。乳汁哺生灵、灌良田、蕴文化、育鲜鱼、荡轻舟。 八景、阴山吃石阴山,位于忻州城西南20公里牧庄村以西。山势低缓,呈南北走向,面积约40平方公里,海拔979.9米,旧志云:夏月凝冰积雪,可想见其高。该山北临 牧马河,西傍葫芦川,形势极为险要。令人注目惊讶的是两河在牧庄以上,河床中砂石滚滚,水流混浊,澎湃奔腾,而穿越阴山脚至牧庄以下,河流则像滤过似的顿时变得清水细砂,磐石巨物,全然绝迹。一山分两截,情况迥然不同,俗传卵石(即光溜之砾石)为阴山所噬,吞吐变易,故有“阴山吃石,盂县屙铁”之说,“阴山吃石”为忻州古景之一。当地有句民谣说:阴山吃石混变清, 吐出精华富了民。 关于阴山一带的秀丽景色,以明代学者王治《直道沟二首》为例: 疏茅洁石漱寒清,玉佩珊珊日夜声。沿溪过午闻鸡犬,几屋人家烟缕轻。 莫怪人云直道难,此沟名直亦弯环。由他弯得如弓样,不改溪声太古寒。 两首诗的大意是说:直道沟茅草矮屋不多而稀疏,川滩石头光滑而整洁,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流水清澈而有寒意,泛起的波澜不时地冲击着礁石和卵块,发出玉环相撞般铿锵悦耳的响声,日日夜夜回荡在旷野田境,沿着溪径边走边看已过中午,两岸的鸡鸣狗吠听得清楚,乡村里几户人家的房顶上,升起了缕缕炊烟。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勾勒出—幅和平淡静、海晏河清的农家欢乐图。 第二首诗里对直道沟的来历及斗折蛇形的祥子作了交代与说明。因为直道沟就在阴山之麓,牧水之川,河流之畔,所以这正是阴札四界自然面貌的典型反映,叉且,南张村在牧马河上游,阴山的附近,让我们再看看王治笔下写的景色吧: “太行水来一线清,悠悠牧马玉环明。云峰烟墅谁点缀,高占南张围画屏。” 这首七言绝句的精彩处就在末二句,诗人问云山烟房(墅指田间草房)做何打扮?南张修饰一画屏(喻彩画之屏风)。 清代学者杨克睿在《牧水》中讴颂道:牧河春涨满,绕郭晓泠冷,渠引千家利,桥横七里汀。鹭翻沙映白,水润草浮青,幸我临流近,巡心差可铭。 古人一提到洪水和猛兽,大河和巨石,就会不寒而栗,谈虎色变,因为它们曾给人类带来过灾难和痛苦,贫穷与落后,乃至“人或为鱼鳖”,泛滥无收。殊不知牧马河经阴.山过滤后却是“牧 河春涨满,绕郭晓泠泠。渠引千家利,桥横七里汀,鹭翻沙映白,水润草浮青。”可看水利美景双双而至,化忧为喜,正反映了阴山吃石之功,盂县屙铁之惠,而且表现了忻州人民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决心与理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