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忻城金银花 |
释义 | 忻城金银花,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特产。该县所产金银花药效成分及花蜜含量高,生长环境无污染源,绿原酸含量达4.2%,远远超过药典的规定。21世纪后,该县改变过去用硫磺烘干为现代化脱水处理。使产品成为安全绿色饮品,是制药和花茶的优质原料,作为花茶饮用,口感甘甜,香味馥郁。 历史渊源据忻城县志记载1368年(明洪武元年)有一位广东潮州何姓客商乘船从珠江进入红水河沿河而上,至忻城县兰甲码头,住下数日,见到兰甲处于红水河南岸边,两侧都是大山,山上古木参天,觉得此地是一块宝地。次年他用船只从广东运来青砖、石灰等,就在兰甲大石山脚下建起一幢两层楼的铺店,收购当地的特产:大豆、黑豆、绿豆等农产品和中草药,每年又从广东用船运食盐及轻工产品至兰甲铺店与当地农民换取农产品,又轻水路运回广东销售,从而兰甲成为六蝶、六纳、加海、加龙、琼古、遂意、金钗等石山区农产品及中草药的交易中心。至1373年4月中旬的一天,该客商上山观景,见到山上正在盛开的金银花,闻之其味芳香,问当地人为何不作中药收回加工,当地人说,南方已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晴天少,收回的花难以晒成干品药材。次年这位客商就从广东带来硫磺,并指导当地人用硫磺薰蒸收回的金银花,有太阳即晒,是雨天留在屋里凉也没有问题,且用硫磺薰,又能保持花的颜色,从此人们一直利用硫磺薰蒸这一加工技术沿袭下来。 种植情况种植历史据史料介绍,从1497年(明弘治十年)芝州(忻城县古称)到清代末年的忻城县,历代县官向朝延王候进贡忻城手工艺精品土锦时,还配送特产“三宝”,即芝州的金银花、黄烟、古蓬之黄精。古有“贡必三宝”之说。 据1996年北京考古学家考察红渡镇红水河北岸北项屯附近发现古陶窑旧址,留下残迹,经考古学家从许多陶器品中断定为忻城的红渡早在宋代时期就有广东潮州陶工师傅到此设窑烧罐,以红水河为航道搬运陶器及土特产品及中草药如大豆、黄烟、土锦、山羊、金银花、黄精、山茹等抵达港澳,继而远销东南亚诸国。尤其以陶罐煮金银花代茶饮,可清凉解署,为上乘贵宾之用。至20世纪50年代,柳州中药批发站设点在忻城收购金银花,其产品供柳州、桂林、成都等市制药厂作为中药加工原料,因花质量上乘,这些厂家对忻城县、马山县的金银花都作免检产品。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忻城县就开始推广金银花人工栽培并获成功。1978年柳州地区为了解决贫困山区群众温饱问题,提出了“依山靠山,开发石山区资源”的总体思路,号召村民利用荒山荒地种植发展金银花、竹子,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当年县里从农业资金拨出27万元作金银花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解决购金银花苗和育苗时选购枝条的经费。当时北更、遂意各村屯都掀起种植金银花高潮,至1980年就发展到1.7万多亩,且长势良好,至1985年金银花就给许多农户增加收入,能安全度荒月。1981年该县科委把“金银花人工栽培技术推广”作为课题研究,组织项目攻关,在金银花育苗和人工栽培技术上得到突破。1983年底,上级科技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次年作为科技成果上报广西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金银花项目荣获广西科技成果三等奖。 到21世纪初,忻城县的金银花产业已基本形成,成为广西的“金银花之乡”。2008年,全县金银花总面积发展到10多万亩,金银花干花产量达1340多吨、产值达5360万元。全县建立了9个金银花生产示范样板片8700亩。有2.55万农户种上了金银花,户均有金银花面积1.96亩,金银花种植户年均收入1200元,山区大部分农户依靠种植金银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曾被联合国粮食署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北更乡,全乡种植金银花1.5万多亩,年产鲜花1100多吨,产值达300多万元。即至2010年底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分年度、分乡镇落实具体的任务,已初步成为全县继甘蔗、桑蚕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主要品种忻城县的金银花主要以山银花为主,分早、中、晚熟。即早熟开花于3月底4月初,占品种面积不足1000亩,中熟品种花期4月是旬,占95%以上面积,晚熟品种花期在4月底至5月初,年可开二次花,面积约1000亩左右。还有红腺忍冬两种,开花时具有黄、白两种颜色,花管、花瓣无柔毛,花的形状似鸡爪,故又称为鸡爪金银花。 产品加工为了金银花种植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忻城县科技局于2001年开始着手鲜金银花产品加工项目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于2002年底引进了一套脱水设备及相应的生产工艺技术。2003年投入试产并取得了一次性试产成功,产品质量产量均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从而结束了以硫磺熏蒸产品质量差、不能作为花茶直接饮用的落后传统加工方法。该工艺技术处于中国领先水平,脱水金银花产品质量亦是中国独一无二。经脱水加工的金银花产品质量上乘,具有金银花新鲜时的色泽和香味,在开水中复水快,3分钟内完全恢复到鲜花时的形状及原有的色泽,并散发出清淡的金银花香味。作为花茶饮用,口感甘甜,香味馥郁。2010年,金银花脱水加工生产线已由原来的一条增加到的5条,日处理鲜花能力达15吨。脱水金银花是制药和花茶的优质原料,产品纯属绿色产品,除销往国内各地,还出口国外。 植物特性植物形态金银花别名银花、忍冬、双花、二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缠绕小灌木或直立小灌木,生于背风向阳处,隆冬不凋,故名“忍冬”;茎细中空,多分枝,细枝绿色,密生短柔毛,老枝柔毛脱落,皮呈棕褐色,呈条状剥裂。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椭圆形,全缘;花期6-7月,花成对生于叶腋,故又名“二花”、“双花”,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花冠筒状,《本草纲目》中栽:“一蒂两花两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具白色,经二三日,则色变黄”,花冠略呈二唇形,管部和瓣部近相等,花柱和雄蕊长于花冠,有清香,花初开时为白色,后变为金黄色,故又称金银花。果期7-8月,桨果成对,成熟时黑色,有光泽。 在中国,金银花主要分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p.)和山银花(L.confusa DC.)三大品系,其花蕾和花均称为金银花。 生长特性金银花普遍具有下列三种生长特性: (一)根系发达,适应性强。 金银花在3℃以下的温度中,处于休眠状态,生长极为缓慢;5℃以上开始萌芽抽生新枝;16℃以上新梢生长迅速,并开始孕育花蕾;20℃左右花蕾生长,发育良好。它毛细根密如蛛网,生长泼辣,适应性非常广泛。无论山区、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碱都能生长。种植金银花,除采花收益外,在山区还可用于保堤护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在平原沙丘栽植,可以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板结,减少灾害。 (二)抗旱耐涝,耐瘠薄,抗逆性强。 金银花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不下2200多年,本性野生,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也提到忍冬“处处有之”。引为人工栽培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从海拔200米的低地丘陵到海拔1500米的高寒山岭,无论房前屋后、路边沟旁、陡坡石缝,金银花的枝叶都很茂密,表现出了非凡的抗逆性。即抗旱又耐涝,还耐贫瘠、耐严寒,在有机质0.4%以下的土壤中仍能现蕾,只要背风向阳,枝叶隆冬不凋,晚秋萌发的芽子可抗寒越冬,来年继续生长。据调查,北起风雪严寒的辽宁,南至赤日炎炎的广东,东从四季分明的山东半岛,西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都有分布。有句“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的农谚非常形象的表述了金银花顽强的生命力。 (三)生命旺盛,抗病力强。 金银花除轻感忍冬褐斑病、白绢病、白粉病外,还没发现为害严重的其它病害。正是出于它的这些生理化特性,显示了其独特的生命力,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各地。 金银花爱阳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作物,虽然适应性强,能耐寒、耐旱、耐涝,中国南北各地、山区、平原、丘陵均能栽培,对土壤要求也不严,但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好;金银花的花多生于外围阳光充足的新生枝条上,且枝叶茂盛,易造成郁闭。因此,栽培上,必须通过整形修剪,再加上肥水管理才能获得高产。 性状功用药材性状药用金银花因植株品系不同,药材性状亦有所差异: (一)忍冬:花蕾呈长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约2.5~3毫米,上部直径约3毫米,下部直径约1.5毫米,外面黄色或黄白色,久贮色变深,生短柔毛和腺毛。叶状苞片偶见,背面有黄白色腺点。萼小,绿色,顶端5齿裂。开放的花冠筒状,长达4.5厘米,檐部开裂为二唇形。雄蕊5枚。质稍柔软。气香似蜂蜜,味微苦。 (二)红腺忍冬:花蕾通常长1.5~3百米,直径0.8~2毫米,黄白色或黄棕色,被疏毛或近无毛。萼筒小;常散生橙红色腺点,顶端5齿裂。盛开的花冠长4~4.5厘米,其余同忍冬。 (三)山银花:花蕾稍细瘦,长1.5~3厘米,直径0.5~2毫米或稍过之,花冠和花萼均密被柔毛。盛开花冠长3~4厘米。余同忍冬。 以上3种金银花均以花蕾粗长、未开放、色金黄、有蜜样香气者为佳。 性味功用1、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用于痈肿疖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常用量5~15克。 2、金银花的叶亦入药称银花叶。性味功能类似金银花,但药效则远逊金银花。 3、金银花的干燥茎枝称为忍冬藤。甘,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通络。常用量15~30克。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忻城金银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3月20日起对忻城金银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54号)。 保护范围忻城金银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金银花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建议》(忻政发[2006]1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一)品种。 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 (二)栽培区域。 坡度在50°以下,土壤硒含量为0.2至1.0mg/kg,pH值在6.0至7.5之间的石山地。 (三)栽培技术。 1、苗木选择:选用根系发达,无根结线虫、根蚧等检疫性病虫害,品种纯正的优质扦插苗或实生苗。 2、种植密度:种植密度≤1200株/公顷。 3、施肥管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栽后40天施第1次肥,以后每月施1次,连续4次;进入第2年以后,每年追施农家肥1次至2次,即5月底至6月初1次,第2次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施肥量原则上应根据金银花花龄、产量、长势、生长土壤、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随着金银花的生长、产量的增加施肥量也随之增加。幼龄花墩施农家肥2至3.5kg/墩,进入投产的花墩施农家肥5至10kg/墩。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时间:每年的4月份,花蕾呈棒状,饱满,上粗下细,上部膨大略显乳白时采收。 2、采收方法:选择晴天9至13时,采收时尽量避免剧烈翻动,保持花蕾的形状和颜色。 3、加工工艺:原料花(鲜花)→筛选去杂质初分检→装盘→前处理→装入脱水专用车→隧道式脱水干燥机→卸料→分检→分级包装→入库。 (五)质量特色。 1、感观特色: 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指标如下表: 忻城金银花干制品分级表 等级/指标 安全水份范(%) 颜色 杂质含量 花针长度(厘米) 花蕾质量 特级 10~13 绿白色或黄白色 无杂质 ≥4 花蕾开放度≤1%,整齐一致,少卷曲,无碎针 一级 10~13 黄白色或金黄色,无杂色花针 无杂质 ≥3 花蕾开放度≤3%,整齐一致,少卷曲,无碎针 二级 10~13 黄白色或黄棕色,杂色花针量≤3% ≤3% 2~3 花蕾开放度≤20%,整齐一致,少卷曲,碎针量≤5% 2、化指标: 水分含量≤14.0%,绿原酸含量≥4.2%。 3、护的级别:符合上述感观特征及理化指标的二级以上(含二级)的金银花干制品。 专用标志使用忻城金银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