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汴河 |
释义 | 新汴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灵璧乃至整个淮北的骄傲。新汴河全长不过一百多公里,在稍微大一点的地图上几乎都找不到它的踪影,但对灵璧来说,这条人工修建的运河差不多是灵璧县的地标性河流,它宽阔平直,横亘在淮北平原上。 简介新汴河修建于1968年,皖北、苏北新辟大型综合利用河道。为濉河、沱河上游豫东、皖北洪水另辟出路,减轻下游洪水负担,使洪涝和高低水分排,并结合灌溉及城市、工矿供水和航运等多目标而开挖。西起安徽省宿州市西北沱河的七岭子,东穿京沪铁路,经灵璧、泗县,穿越皖、苏交界处的岗岭—徐岗,下经江苏省泗洪县入洪泽湖的溧河洼,长127公里。 因河线临近已淤废的隋炀帝时开挖的汴河故道而名“新汴河”。按5年一遇排涝流量900立方米/秒与20年一遇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设计,50年一遇排洪流量1720立方米/秒校核。河底宽90~115米,一般挖深与筑堤高各为4~5米,两堤间距350~560米,1966年挖,1971年完成,为豫、皖、苏3省共同协作治水的成果。河道上建有宿县、 灵西、团结3个梯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可渠化通航100吨级驳船船队,往上经宿县水利枢纽以上的濉河引河、符离集船闸和濉河,直达淮北煤矿的青龙山港,通航里程152公里。新河道建成后已减轻了洪涝灾害,效益显著。 来源新汴河地处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平原,自安徽宿州市西北戚岭子截沱河,在津浦铁路东截濉河,向东至江苏省泗洪县入洪泽湖,全长127.1公里。新汴河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宿县专区30万人民,自1966年11月开始,历三冬四春兴建的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之一。因河线与隋代通济渠(唐宋时期称汴河)相近,故名新汴河。 贡献新汴河以高低水分排,洪涝分开的治水思想,进行了科学规划,在设计、施工方面,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其中灵西闸枢纽橡胶坝以混凝土楔块代替不锈钢螺栓锚固坝袋新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新汴河工程竣工后,由宿县专区成立新汴河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运行,除涝、防洪、灌溉、航运、供水方面效益十分显著,为安徽淮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规划设计安徽省宿县专区古代有、睢、蕲、淝、涡、淮诸水,为南北水运要冲。、睢水东北流入泗水,是秦汉时期水运干道,沟通黄淮且可经邗沟入江;由淮水朔涡水经鸿沟入黄河,亦通商旅兵运。隋大业元年利用汴、睢水上段和蕲水所开挖的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是唐、宋王朝的经济生命线。黄河夺淮后,先湮汴水,继塞睢、上游,再淤汴河,终夺淮水尾闾并滞为洪泽湖。改流入淮的睢水也和涡、(今名浍河)、(今名沱河)、淝一样,河床淤浅,出口受阻,排水不畅,每至汛期,洪水横流,村舍田野顿成泽国,如遇干旱,赤地千里。 50年代,对淮北主要支流进行了低标准治理,排水条件有所改善,但主客水这一主要矛盾没有解决。濉河流域面积6872平方公里,出口平槽泄量仅343立方米每秒。潼河流域面积16197平方公里,出口排洪流量仅为1000立方米每秒。1954年大水,潼河流域有28亿立方米来水量滞留宿县地区沿河洼地。1963年大水,宿县专区午秋两季遭灾,成灾面积达1380万亩,受灾人口422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99.2%。 1964年元月,安徽、江苏两省协商提出了《关于苏皖边界水利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决定濉河下游改道入洪泽湖溧河洼。是年2月,安徽、河南两省协商提出《关于豫东地区与安徽省边界水利问题的处理意见》,双方同意尽快治理沱河。以上两个报告均上报国务院审批。是年3月10日,宿县专区水电局按中共宿县地委指示,提出截浍河、沱河、濉河、奎河的新沱河方案发至各县征求意见。中共宿县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专区水电局关于讨论意见的汇报后,决定采用新沱河方案。是年8月,新沱河易名新汴河。是年9月,安徽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在宿县专区水电局派员参与下,吸取各方面建议和意见,编制出《新汴河工程规划报告》和《新汴河工程设计任务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