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洲镇 |
释义 | 位于阳江市东南方,距阳江市约40公里,东连台山市北陡镇,西与三山镇接壤,南靠东平渔港,北和恩平市交界,广东西部尚海高速公路贯穿新洲范围近10公里长,距离珠海市92公里。全镇方圆223平方公里,有12个村(居) 委会19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全镇耕地面积4.7万亩。 历史背景清代,新洲分属原阳江县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一、三、四图。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均属第二区。1953年5月为第三区。1957年2月,撤区并乡,分设新洲、北桂、三山、良垌乡。1958年5月,四乡合并设新洲乡,同年11月,与大沟、东平等乡合并为海陆人民公社,12月改称大沟人民公社。1959年10月,从大沟人民公社分出新洲人民公社。 1979年3月,分出三山人民公社,并把口洋、允泊、海朗、沙坪四个大队划入东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公社为区。1987年2月改区为镇。1988年1月至1991年6月,新洲镇属阳东区管辖,1991年7月起属阳东县管辖。 农业生产新洲镇是阳东农业大镇之一,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发展。全镇有耕地面积4.72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旱地0.92万亩,宜林山地面积21万亩。90年代中期以前,新洲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花生为主,此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农业”,经济作物重点以发展“双肩玉荷包”荔枝、黑美人西瓜、尖椒、花生等为主。水果种植面积从1988年1.05万亩,发展到2000年5.98万亩,人均拥有水果1.6亩,成为“阳东县水果第一镇”。2000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4.75万亩,总产1.77万吨;花生种植面积2.26万亩,总产3860吨,居全县第一;西瓜、尖椒种植面积各为0.6万亩,产量分别为6760吨和4908吨。种植业总产值1.03亿元,居全县第一;畜牧业、林业总产值分别为3039万元和562万元,均居全县第二。 全镇有中学4所,小学18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卫生院、敬老院各1所。镇内有温泉、紫罗山、丹竹坑生态保护区、大王前瀑布等旅游资源。有禾叉坳土楼、沙不丁墓和新洲革命烈士陵园等文化古迹。 各村各落并与其由来全镇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共189条自然村:属龙潭村委会的有林屋、祠堂、三家村、更口岗、南门、蒲竹湴、上潭、下潭、留安、上邓、下邓、古城、金屋里、华南、茶洋、上、龙渊、石咀、大观、白土村;属石岗村委会的有石岗、濛田、陈屋、白沙塘、高信、横怕、狗崩、凤凰、镬厂、摊掌、南雄、南山、鸡毛垌、新村、新丰、果园、高庆、石狗塘村;属平田村委会的有丰木咀、中间村、旧村、曾屋塞、新村、黄屋寨、水口村;属新洲村委会的有小龙、深水、永龙、割麻坪、桥头、东北山、新华、旧圩、上龙、下龙、高龙、鸡当坪、白屋、连塘坑、沙户岭、那笃仔村;属上六村委会的有荔枝山、高琼、岭南、瓦窑口、盐行、高山垌、石坳、松柏、黄茅咀、响水潭、丹竹坑、黎头湾、猫山、铺仔、南湾、北湾、龙面村;属下六村委会的有象岭、长坑、大环仔、老村、大石鼓、塘胡、水角、新塘、横眉、宝鸭、大陂、白石湾、大榜、大洞仔、横樟村;属中六村委会的有优村、龙山、横梁、红东、向阳、横梁仔、对面咀、里潭、新村、大环、东坑、出水龟、湾仔、白石、白沙仔、黄其龙、大屋地村;属那六村委会的有欧冲、牛角龙、大那红、学田仔、铺仔、鸡啼迳、榕树水、大垌、石碑、茅坪、小那红、东坑、屋地、鹅山、那六、村仔、那六仔、大河、八井潭、学田、村头、村尾、石屋、大新村;属北桂村委会的有北桂、北桐、河仔、陈横、新村、土岗、马上、马下、河村、新安、山田水、竹仔根、高原、黄姜、水上、水下、桐油、大江田、塘湾、分界、榄根、潮排村;属旱地村委会的有紫罗、东新、元山仔、官平、官山、新村、大埒心、青岚、上旱地、下旱地、高墩、新安、冯屋 、克潭、大王前、夏水、绿树村;属北股村委会的有上禾叉、下禾叉、新村、横岗、姚屋、旧寨、大塘、冯屋、元安、源岭、石鼓岭、禾安、江瓦咀、那简村。 部分村落简况: 林屋 清初,黄姓人家迁此。原居客家人姓林,故名。 祠堂 清初,黄姓人家建村。因靠近旧祠堂,故名。 三家村 清初,黄姓人家建村。原居有三兄弟,故名。 南门 明末,陈姓人家建村。 蒲竹 明末,容姓人家建村。原祖宗爱种“竹木”,以此名村。 更口岗 明末,黄姓人家建村。原叫“迳口岗”,因村后有环山路通往东平出入口,故名。 上潭 清初,黄姓人家建村。村前垌有一个深潭,故名。 下潭 清初,黄姓人家建村。村前垌有一个深潭,同时居于上潭村的下方,故名。 留安 清代,黄姓人家建村。取安居,故名。 上邓 清初,李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邓”,原居住的客家人姓邓,故名。 下邓 清初,何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邓”,同时居于上邓村的下方,故名。 古城 明末,黄姓人家建村。祖宗原想在此建城,故名。 金屋里 清初,黄姓人家建村。初建村时,一连建起青砖木结构的房屋十二间,寄意“富有”,起名金屋。 华南 1962年5月,陈姓从金屋里迁此建村。原叫“山咀“,后改此名。 茶洋 清初,谭姓人家从雅韶迁此建村。又叫“下马洋”,原村后有条马路,故名。 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黄姓人家从表竹村迁到此建村。因地方开朗而名村,因“ ”与“朗”方言同音,惯写成“上” 龙渊 清代,黄姓人家建村。村后有一山脉似龙,故名。 大观 清代,黄姓人家建村。又叫“大官村”,因祖宗的封建思想而起名。 石咀 黄姓人家建村。因村边石头多,故名。 白土 明末清初,蔡姓人家建村。因村前泥土白,故名。 石岗村委会各村由来 石岗 洪姓人家建村。 濛田 清光绪八年(1882),彭姓人家建村。因村地原是一片长满濛草的地方,故名。 陈屋 陈姓人家建村,以姓名村。 白沙塘 冯姓人家建村。 高信一村 1957年,从南坑迁此建村。 高信二村 1957年,从南坑迁此建村。 横怕 唐代,梁姓人家建村。原名铜岭村,后改横怕。 狗崩 杨姓人家建村。 凤凰 洪姓人家建村。 镬厂 官姓人家建村。 摊掌 黄姓人家建村。因村地形像手掌,故名。 南雄 1963年,从夏水水库区迁此建村。 南山 1957年,从南坑水库区迁此建村。因村坐落在南山脚下,故名。 新村 1957年,由南坑水库区迁此建村。该村属石岗村委会管辖。 新丰 1965年9月,从白石埂迁此建村。 果元 1980年,从南坑水库区迁此建村。因村建在百果园里,故名。 高庆 1957年,由南坑水库区迁此建村。 石狗塘 麦姓人家建村。 丰木咀 清初,林姓人家从雅韶平岚迁此建村。村前原有很多枫树,故名。 “枫”与“风”、“丰”方言同音,故也写成“风木咀”。 中间村 清初,蔡姓人家建村。后从旧村分居迁此建村。 旧村 清初,蔡姓人家建村。后蔡氏分居迁往邻近建新村,称该村为“旧村”。 曾屋寨 清末,曾姓人家从大沟寿长迁此建村,以姓氏名村。 新村 又名蔡屋寨。清初,蔡姓人家分别由台山县大江、那扶迁此建村。建村时,因邻近已有一村(蔡姓)称旧村,故名。该村属平田村委会管辖。 水口 清末,魏姓人家从福建迁此,因村建在小河出口处,故名。 黄屋寨 清末,黄姓人家从福建浦田迁此,以姓氏名村。 小龙 清中叶,冯姓人家建村。因村建在鹤山岭南一条弯曲的小山下,地貌似龙,又以此地过去曾有大龙村,故名“小龙”。 深水 陈、车、范、赵、谭姓人家建村,因村侧有条深水河,故名。 永龙 陈、罗、冯、吴、欧姓人家建村。 割麻坪 容、杜、叶、莫姓人家建村,取原土名为村名。 桥头 清中叶,陈、冯、吴、伍姓人家建村,因村靠近桥,故名。 东北山 1945年,俞姓人家从信宜怀乡迁此建村,取当地土名为村名。 新华 清中叶,黄姓人家建村,原名鸭乸陂,因原先村民多养鸭乸为业,故名。 后改称新华村。 旧圩 原称那笃。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一乡村集市,有黄、车、谭、李、欧、冯姓人家在此居住。咸丰年间(1851~1861)由于械斗,圩场遭到破坏,居民流散,迁圩于新洲。后于民国12年改称旧圩,成为一般的自然村。 下龙 清初,陈、车姓人家建村,清末(1905)前叫龙津村,后依地理之“龙脉”,改称下龙村。 鸡当坪 清中叶,杨姓人家建村,因近金鸡山,故名。简称“鸡坪”。 白屋 1930年,黄姓人家建村,原名南龙,后因村中有间灰白色小屋,故名。 连塘坑 1938年,孔姓人家从南坑迁此建村,取原地名为村名。 荔枝山 清末,杨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边有棵荔枝树,故名。 高琼 清末,龙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地高,故名。 岭南 清末,朱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个高岭向南,故名。 瓦窑口 清末,杨姓人家从荔枝山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座瓦窑,故名。 石坳 1934年5月,张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个石坳,故名。 松柏 清末,俞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门前种有一片松林,故名。 黄茅 又称黄茅咀。1927年4月,刘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地长有很多茅草,故名。 响水 又名响水潭。1922年8月,宁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个水潭,故名。 竹坑 又名丹竹坑。清末,茹姓人家从大沟迁此建村,因村边种有很多丹竹,故名。 铺仔 清末,杨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中有间盐铺,故名。 南湾 1921年4月,邱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个向南的河湾,故名。 北湾 清末,杨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个向北的河湾,故名。 龙面 清末,雷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边长有很多木面树,故名。 象岭 1930年10月,邱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东南面有一山似“大象”,取其地形名村。 长坑 1921年12月,黄姓人家建村。因村边有一条长形坑,故名。 大环仔 清末民初,茹姓人家建村。因村后由弯弯的山环抱着村场,故名。 老村 1920年1月,容姓人家建村。 大石鼓 1945年10月,陈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南面有一大石,故名。 塘胡 1935年10月,杨姓人家建村。原名旱塘村。村边有一塘靠引水成湖,“湖”与“胡”方言同音,故名。 水角 1930年10月,朱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北边地形似角,故名。 新塘 1935年10月,朱姓人家建村。村南面有一坑水冲崩土坝而流入池塘中,原名 “崩塘”,因“崩”字不雅,后改今名。 横眉 1930年1月,凌姓人家建村。 宝鸭 1923年10月,黄姓人家建村。因村西部有一宝鸭山,故名。 白石湾 1932年1月,朱姓人家建村。 大陂 民国初期,朱姓人家建村。原名大安村。50年代后期,在此修一陂头后,改今名。 大榜 1926年10月,许姓人家建村。原名“糯米田”,后改为今名。 横樟 清末,彭姓人家建村。因村后面有一条山脉似“横龙借主”,故名。 龙山 清末民初,潘、朱姓人家到此建村,以山名村。 优村 清朝中叶,谢姓客家人到此建村。因建村历史悠久,“悠”与“优”同音,故名。 横 梁 清初,陈姓人家建村。因村中房屋建筑技术与众不同,故名。 红东 1971年1月,葛姓人家从高州迁来。 向阳 1971年1月,陈、周姓人家从高州迁来。 横梁仔 清末民初,王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因村地处横梁村前,故名。 里潭 清初,赵、茹两姓人家建村。因村前有一水潭,故名。 新村 民国期间,彭、刘两姓人家从信宜迁此。该村属中六村委会管辖。 大环 民国期间,练、潘姓人家在此建村,因村前被河水环绕,故名。 出水龟 民国初期,黄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因村地象龟,故名。 湾仔 解放前,杨姓人家由信宜迁此。 白石 清初,王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因村原有一白石象狗,故名。 大屋地 民国初期,张姓兄弟从信宜迁此建村。 欧冲 清末,陈、潘、俞姓人家建村。因村地形似“瓯”(大碗)冲(朝)北装风,“瓯”与“欧”方言同音,故名。 牛角龙 1945年,黄、陈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位于一条弯曲的坑边,形似牛角,故名。 学田仔 清中叶,胡、何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白鹤常来往于村边田间, “鹤”与“学”方言同音,故名。 那红 清中叶,胡姓人家从信宜洪官迁来那六建村。两地名各取一字(“洪”与 “红”同音)合成村名。 铺仔 1949年,陈、赖、黄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该村地处过往人多的地方,有村民在此开小店(铺仔),故名。 鸡啼迳 1948年,朱、李、潘、许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背有个山迳(坳、岗),有人在此搭棚寮养公鸡,常听到公鸡啼叫,故名。 榕树水 清中叶,邱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路口有棵大榕树,故名。 大垌 1938年,胡、杨、李、陈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前是水田,故名。 石碑 1945年,黄、朱、陈、俞、李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边有个用石砌成的蓄水陂头,“碑”与“陂”方言同音,故名。 茅坪 1949年,何、俞、邹、吴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边长有茅草,故名。 小那红 民国初期,陈、黄、张、邝、冯姓人家从信宜洪官等地迁来那六建的另一条小村,故名。 东坑 民国初期,龙、朱、胡、吴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东边有条小坑,故名。 屋地 1924年,胡、刘、何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在原居住的客家人走后的旧屋地上建村,故名。 鹅山 1924年,胡、刘、张、朱、俞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边有个象鹅头的山,故名。 那六 清中叶,谭姓人家从阳江牛角巷迁此建村。因村背有条山脉似龙,好象有三千个山墩向那地跪下,故名。 村仔 1949年,李、王、黄、周、陈、赖姓等几户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 那六仔 1924年,龙、李、俞、朱、陈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位于那六村对面,故名。 大河 清末,黄、韦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位于那六辖区内最大一条河边,故名。 八井潭 1949年,黄、张、胡、梁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边有个深潭,故名。 学田 清中叶,黄、张、胡、梁姓人家迁此建村。村背自然树林鹤多,常出入觅食于田间,故名。 村头 1938年,朱、李、冼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位于几条村下方的“水头”位置,故名。 村尾 1949年,朱、潘、胡、杨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位于几条村上方的 “水尾”位置,故名。 石屋 朱、冼、李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左边有条石坑,故名。 大新 1942年,朱姓人家从信宜迁此建村。因村地原是一条小坑沟似锁,故原名大锁村,“四清”运动后改今名。 北桂 清初,石姓人家建村。咸丰年间(1851~1861)他迁,将房地转让赵姓兄弟建村,取名北桂(有“兰桂腾芳”之意)。 北桐 清中叶,戴姓人家建村,因村北面长有很多桐油树,故名。 河仔 清中叶,陈姓人家建村,因村三面被水环绕,故名。 陈横 1943年2月,彭姓人家建村。 新村 清初,赵姓人家建村,因当时是新建村,故名。本村属北桂村委管辖。 土岗 清中叶,陈、温姓人家建村,因村建在土岗上,故名。 马上 1925年6月,吴姓人家到此建村。 马下 1925年8月,陈姓人家到此建村。 新安 1972年11月,黄、黎姓人家到此建村,是当时北桂管理区的新建村,故名。 河村 清中叶,赵姓人家建村。因村的前、后有河而得名。 山田水 1920年10月,潘姓人家建村。取自然景物命村名。 竹仔根 清中叶,梁姓人家建村。因村周围皆为竹林,故名。 高原 清中叶,赵、邓姓人家到此建村。因村地形较高,故名。 黄姜 1930年5月,朱姓人家到此建村。因原先村民多种姜为业,故名。 水上 清末,朱、廖两姓人家建村。 水下 清末,朱姓人家到此建村。村因地形命名。 桐油 清初,赵姓人家到此建村。当地种有桐油树,故名。 大江田 1938年8月,何、黄姓人家到此建村。 塘湾 清中叶,赵姓人家到此建村。村因地形命名。 分界 1926年6月,赵姓人家到此建村。因与上六村交界,故名。 潮牌 1925年4月,梁、陈姓人家到此建村。村因地势命名。 紫罗 清中叶,冯姓人家建村。因坐落在紫罗山脚下,故名。 东新 1932年5月,池、朱、卢人家到此居住,“四清运动”改今名。 元山仔 1935年1月,覃、朱、卢姓人家建村。村建于一个推平的山仔(小山)上,故名。 官平 清中叶,冯、黄、郑姓人家建村。村场坐落在官山下一片较平整的地方,故名。 官山 1956年4月,柳姓人家建村。因座落于官山脚下,故名。 新村 1964年2月,胡、梁姓人家迁此建村。因村建于官山迳脚下,而又取名“迳脚”。属旱地村委管辖。 大埒心 清末,黄、梁、盘姓人家建村。因村边有条大水埒(水沟),故名。 青岚 清中叶,周、杨、金姓人家建村。因近山近水,取其景象命村名。 上旱地 清中叶,胡姓人家建村。因土地干旱缺水,故名。 下旱地 清中叶,陈姓人家建村。因土地干旱缺水,故名。 高墩 1955年8月,陈姓人家建村。因村建在地势较高的土墩上,故名。 新安 1976年12月,胡、梁姓人家迁居至此建村,意安居乐业,故名。 冯屋 1964年8月,胡、梁姓人家迁此建村。因迁入人家原居住村叫冯屋,取原村名。 大王前 1920年10月,胡、梁姓人家建村。因村在大王山前面,故名。 克潭 1920年8月,胡姓人家建村。因村前有一个深潭,故名。 夏水 1964年6月,胡、陈姓人家建村。因村坐落于夏水水库上边,故名 。 绿树 1964年3月,陈姓人家建村。因居住在山边,周围有树木葱绿,故名。 上禾叉 清初,林姓人家建村。因村在此处土名禾叉坳之上方,故名。 下禾叉 清初,林姓人家建村。因村在此处土名之下方,故名。 新村 清末,黄姓人家建村。 横岗 清初,冯姓人家建村。用地名名村。 姚屋 清初,姚姓人家建村。以姓氏名村。 旧寨 清初,茹姓人家建村。 大塘 清初,茹姓人家建村。用地名名村。 冯屋 清初,冯姓人家建村。以姓氏名村。 元安 清初,陈姓人家建村。 元岭 原称源岭村、源岭仔。明朝中叶,陈姓人家建村。 石鼓岭 清末,谭姓人家建村。 禾安 清初,罗姓人家建村。 江瓦咀 民国初,陈姓人家建村。 那简 清末,林姓人家建村。 概况新洲镇位于阳江市东南方,距市区40公里,是阳江、恩平、台山三市交汇地。东连台山市北陡镇,西与大沟镇接壤,南靠东平镇、北与恩平市交界。全镇方圆2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23个自然村,人口5.42万人。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5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5亿元,农业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127元,境内有全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的温泉(102℃),中心泉眼日流量3960立方米。 全镇共有57个党(总)支部,党员1659名。镇内有中学3所,小学24所,镇农业技术学校1所,镇党校1所。 新洲依山近海,物产富饶,资源丰富,盛产豆豉、花生、西瓜、辣椒、黄鬃鹅、猪苗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尤为出名,竹木制品也是一大特色。 经济发展情况新洲是阳东县一个农业大镇。该镇针对山多地广的资源优势,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建立水稻、西瓜、荔枝、辣椒、蔬菜、花生、水产、生猪、三鸟、林业等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冬季田园农业生产是该镇农业特色产业、每年冬种面积3.4万亩,主要品种以西瓜、尖椒为主,面积分别为1.5万亩和1.2万亩。水果业是该镇农业的支柱产业,以荔枝为主的水果面积8.2万亩,是全省荔枝种植面积最大的镇之一,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主要品种是“双肩玉荷包”,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命名“中国荔枝王”称号。 镇在异地开发工业区有县城工业园三区,首期开发面积22.38万平方米,完成“三通一平”工程,新购地企业19家,上马在建企业7家,总投资达1900万元。镇内新宝工业区5万平方米。全镇现有企业30家,最大企业有金冠线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津市市新洲镇位于澧水中下游,紧傍嘉山,毗邻津市市工业新区,全镇总面积47.4平方公里,现辖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22890亩,人口22906人,城镇区面积3.2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1万人。是湖南省、常德市两级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 新洲历史悠久,是孟姜女的故里,也是晋代史部尚书车胤的家乡。早在隋开皇九年至洪武九年(公元539――1376年),新洲就一直是郡、州、路、道的治所,是澧水流域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关孟姜女的古迹遗址较多,拥有大小景点54处,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特点。新洲盛产粮、棉、油、柑橘、茶叶、蔬菜、牲猪,有极富开采价值的白龙天然优质矿泉水资源。荞面、爆米花、葛粉等孟姜女系列风味食品誉满三湘,曾获省农博会金奖。新洲拥有建材、塑料制品、服装、纺织、农贸加工、螺钉、油脂、机械、印刷等企业三十多家。水、陆交通发达,水运经澧水下洞庭直达长江,陆运有省道205线贯穿全境,更有建设中的二广高速在新洲境内设有互通,是湘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嘉山耸翠披锦,古镇溢彩流光。进入新世纪,新洲镇党政一般人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依托紧靠工业园和市城区优势,拓宽改造中心街道,彻底改善古镇形象;开发美化护城河,局部恢复古镇风貌;申报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嘉山旅游资源;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倾力打造“津城后花园”。各项社会事业又有了新的进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达标,镇级文化站点、镇级敬老院、中心车站、渔民安置小区、上院机埠增容等建设项目相继完成,镇卫生院已升格为津市市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新洲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正朝着文化名镇、经济强镇、旅游新镇的目标阔步迈进。 古城新洲唐代李泌于代宗时遭妒,贬为朗澧峡团练使,在此筑城,曰“新城”。元至正年间(1341—1368),为澧州路总管府治所。新洲古城城廓巍峨,城壕环绕,东西南北四门相通,车马往来如织,商贾云集,一时十分繁荣。古城后毁于兵燹。城外有八景,分别为: 车渚萤辉。澧有晋尚书车武囊萤处,汤右君父母特建书院额以“延光”。 文华双井。车渚书院前,有雌雄二井,汲雌则雄竭,汲雄则雌竭,并汲则并深。相传开左井者文姓人家,开右井者华姓人家,故井号文华。 观音灵池。府厅西数百步,有池周里许,唐时有大士像从波间涌出,里人取而祀之,数日不见。 樱花古洞。又名樱花洞,在新城两里许,相传有修炼于中者,白昼飞升,所遗炼丹灶,捣药臼,百物皆备。 石岭樵歌。石子岭在新城南,唐建澧阳府后,有樵者五鼓初歌于岭,郡守某闻之,觉其声在枕席间,遂存t眇隐,因解组。岩湾晚唱。即嘉山,俗呼岩头湾,业渔者数百家,一顷无垠碧波,鸥翅飞翔,渔舟摇桨,灯火点点,少女放歌,夕阳西沉,落霞映波,粼粼荡漾,一幅夕照渔歌画卷。 菡萏薰风。城中有菡萏池(即荷花池),碧叶浮绿水,荷苞刺蓝天,微风吹拂,叶摇花摆,清香四溢。莲舟掠过其间,清朗笑语绵绵,四岸杨柳低垂,飞蝉唱答。流连于此,清凉之感透过全身,是为消暑渡夏仙境。 江流涌月。登嘉山,伫于望夫台,放眼东方,浩淼洞庭,水天一色,一轮明月,冉冉跃出水面,波涛喧哗,江流涌动,银光月色,溶于浓浓青霭,相互缠绵,宛若江水怀月,月恋恋不舍,一步一回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