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月沃土 |
释义 | 新月沃土是自中东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包括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叙利亚,以及伊拉克大部和土耳其的东南部。由于其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 地理情况新月沃土上的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流域合共约40~50万平方公里,现时有人口4~5千万。这片土地西起地中海东岸,并包含叙利亚沙漠、阿拉伯半岛(Jazirah)北部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至波斯湾。 约旦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周围的西部区域,是11000年前首个所知的农业定居点。最早所知的定居点在Iraq ed-Dubb(约旦)和Tell Aswad(叙利亚),不久之后是耶利哥。那些最早的城市、国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部产生了书写(“两河之间”,所说的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下游间的土地)。 土地情况在灌溉的作用下,这片土地非常肥沃,人民也依靠该土地上出产的粮食为生。公元7000年前这里已有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过去的灌溉工程被后来的城市建设所荒废,两千年来新月沃土反复地经历着衰退和恢复的过程。另一个问题是灌溉农田在盐水的持续渗入下不断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和人类对河水的超量使用让新月沃土有崩溃的危险。 虽然河流对于新月沃土文明的兴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也有其它的因素促成了这片区域的富饶。新月沃土上生活着五种主要家畜的四种——牛、山羊、绵羊和猪,而另一种重要家畜——马,也生活在不远的地区。古代新月沃土地区的气候也促成了许多一年生植物的进化,它们可食用种子的产量要多于多年生植物。这些植物的多样性也使得这里的早期人类可以尝试培育试验。 一直以来,河水都是这片地区政治冲突的潜在诱因。约旦河构成了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的边界。幼发拉底河被土耳其和叙利亚分别控制着的四分之一,伊拉克控制着其它下游及其支流。 相关文明以下相关文明均为简介,详细请到相关词条查询。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他们会制陶,发明了文字,根据考古资料,当时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前30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城邦。在前24世纪被阿卡德王国所灭。 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是萨尔贡,国力强盛时疆界直到伊朗西部,西到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前2191年覆灭。苏美尔人重新复兴,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後于前2006年被埃兰人和阿摩利人所灭。阿摩利人在前1894年建立起巴比伦城邦。 巴比伦开始比较弱小,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逐渐强大,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到前1595年被赫梯所灭。 随后统治两河流域的国家是亚述帝国。到前7世纪,亚述帝国范围包括了全部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在亚述巴尼拔在位时国力达到鼎盛,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到前605年被迦勒底人所灭。 迦勒底人于前626年在巴比伦建国,史称新巴比伦王国,或迦勒底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占领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灭了犹太王国,俘巴比伦囚虏,国力达到鼎盛。并且修建了空中花园,重建马尔杜克神庙。到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在犹太教的教义中,新月沃土中的巴勒斯坦地区被称为“应许之地”,意思是犹太教上帝耶和华赐予自己的“特选子民”犹太人安居乐业的乐土,而耶路撒冷城附近的地方确实也十分肥沃,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且新月沃土位于亚欧非三洲联络要冲,成为了商品运输集散中心,同时也3是各个帝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古代并没有一个国家能长久地控制这片土地,而控制这片土地的国家必定十分强盛。................ 闪米特人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萨尔贡一世和他的闪米特联军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大规模入侵,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闪米特是中东印欧人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口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亚述古国亚述,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此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公元前十九到前十八世纪发展成为王国。版图南及阿卡德,西达地中海。不久遭外族入侵,国势削弱。公元前十五世纪复兴,建立君主专制,向外扩张,北进亚美尼亚,以至黑海沿岸,西侵叙利亚和腓尼基,南至巴比伦。公元前十一世纪受外族进攻,再度衰落。公元前十世纪,又再兴起。公元前八世纪中到前七世纪七十年代新亚述时期版图北起乌拉尔图,东南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建都尼尼微,形成西亚古代军事强国。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后,由于统治集团内讧和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抗,国势惭衰。公元前612年,为新巴比伦和米提亚联军灭亡。由于它的主神、首都和宗教圣城称作阿淑尔而得名。境内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且地当古代西亚各国主要商路之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对其以后发展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巴比伦帝国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巴比伦帝国,第一个巴比伦帝国,为与后来的巴比伦帝国区别,习惯上又把它称为“古巴比伦王国”。相对应的,后者被称为“新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最著名的遗产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新巴比伦则因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巴比伦之囚”和“空中花园”为人所知。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