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野第二高级中学
释义

“新野县第二高级中学”是位于河南省南阳新野县樊集乡街道上一所公办高级中学,由于县政府的教育资源优化政策,被迫停止招生,但是在新野教育的办校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给我们新野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泰山庙的故址,里边有泰山亭。

新野县最初的学校创办于清末光绪33年(1907年8月)。当时知县陶炯照将县城北门外白水书院改为“新野县中学堂”。陈庭爵任堂长(监督),教职员6名,学生51名(附有师范生10名)。学制4年。开设课程有:修身、经学、文学、外国语、算术、历史、地理、理化、法政、教育、图画、体操。学堂全年经费为1400串。至1911年因武汉起义停办。

1930年(民国19年),县政务会议通过由县长米粥若筹建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县城西关城隍庙,同时将县立师范讲习所归并该校,改名为“新野县初级中学校”,学制3年。是年,招初中一年级1班,开设课程有:公民、国语、英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卫生、图画、音乐、劳动,每周三小时军训。校长刘鸣梧,下设教务、指导、事务三课。教职员7名,学生108名。

1934年,学校发展为4班,其中1个师范班。学生190名,教职工12名。房舍114间,占地面积4060平方米。教务主任樊文灿,训育主任李子超,后为王宗礼。教员均由校长聘任。

1935—1939年,由郑石青接任校长,王芳圃接任教务主任。期间国文教师王次茹,不用法定课本,选讲鲁迅、朱自清、邹韬奋、郁达夫等作家作品,被国丅民党政府逮捕,后被释放。当时经王次茹介绍去延安学习的学生4人:樊忠安,樊集乡人;李富训,樊集乡刘庄人;王本林,龙潭信坡人;赵洪兴,樊集东赵庄人。39年秋,地下党组织动员了一批青年学生去延安学习,其中有:李荣潘,沙堰乡人;丁书登(洪峰),沙堰乡人;马廷学(马彬),沙堰乡马坟人;赵成斌,王集乡西赵庄人;白富安,王集乡白滩人;赵洪波,东赵庄人;赵瑞安,西赵庄人。

抗丅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军空袭,1939年秋,学校迁至王集乡西赵庄村,后又转移到樊集乡太山庙。期间,张子择(从善)任校长,教务主任周行修。学生4班200人,其中师范1班45人。后由4班扩大到8班,学生400多人。学校工作受到省厅表扬。

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搬回县城。太山庙留4班,回城4班。春,将南关私立淯滨中学并入,校长由张从善任之。

1947年11月,新野解放。1948年8月,在县城山陕馆(现南关初中校址)建立“桐柏区第三专署新野县初级中学校”,招收一、二、三年级各1班,共132人。校长乔增锐,教导主任张镜堂。因当时政局不稳,形成地方拉锯战,县中停办。

1949年5月,在南关小学招初中试验班1班,学生53人,教师2人。1950年5月该班迁至乾明寺(今县人民医院处),同时将县短期师范班并入。9月招一年级2班,共4班,139人。校长由县长宋步祺兼任,副校长张镜堂,教导主任白光恩,总务主任王团沙。所有教室、办公室、宿舍均为寺内旧房舍。

1951年秋,招一年级2班,共5班292名学生,教职工15人。

1952年春与师范班分开。秋季招生4班,共178人。继而在樊集乡太山庙设立分校,分去4个班(因当时只批准新野一个初中)。1953年招5班新生,全校11班,共409人,教职工34人。校长由县长王伯珍兼之。新盖瓦房教室32间,新旧房舍118间,图书3047册,仪器85件,运动器材8种,学校占地面积26978平方米。

1954年全校15班,共592人。8月县中分校改为“新野县第二初级中学校”,本校定为“新野县第一初级中学校”。1955年发展为17班,在校学生847人。开设课程有:语文、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体育、音乐、美术。升学考试只考语文、几何、代数。

随着对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新野二高已经停止招生,。

她抵挡住了抗战时期的炮火,抵挡住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艰苦,抵挡住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荡,抵挡住了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却抵挡不了21世纪学生资源优化的配置,百岁老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7年,开始停止招收高一新生;2009年,送走最后一届毕业生后已经全面停课,教师等待并入他校或者分流安置,校园暂时空闲,尚不知未来命运如何。

但二高学子与二高的精神永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