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堰口 |
释义 | 新堰口,又称新堰,位于天门市境南部,天南长渠新堰节制闸南北两岸。地处李毛路36公里处,北距竟陵11公里,南距岳口7公里。 新堰口,原名新堰湖。相传明朝末年,牛蹄支河在此溃口,泥沙将湖淤塞成田,以后有40余人家迁此居住,并在溃口处开设小店,后逐渐成小集镇,名为新堰口,后简称“新堰”,沿用至今。 新堰口1940到1945年,是日伪联保处的驻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7)为新堰乡公社所驻地。解放后的1951的为第七区(耙市区)新堰乡乡址。1958年7月为耙市区新堰乡驻地。1959年为小庙公社新堰管理区驻地。1961年为小庙区新堰公社社址。同年9月,为灯塔人民公社新堰大队驻地。1975年撤区并社,为新堰公社社址;1978年为小庙公社新堰管理区驻地;1984年3月,为小庙区新堰乡乡址。1984年小庙区改为新堰区,区机关驻岳口附近,1986年,新堰口与岳口合并,1987年撤区建乡镇,为新堰乡乡址。也是新堰口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集镇包括新堰口、潭湖两个村民委员会的9个村民小组,共920户,3150人,其中城镇居民220户,808人。耕地面积2000亩,主产棉花和水稻。 解放初期的新堰口,是一条长不过200米的“一字街”,街心铺有长条青石,两侧店铺均为土木结构的小瓦房。1965年,街道从北至南延长到500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堰口城镇建设速度加快,街区占地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形成了棋盘式的“三道六街格局,街道均为水泥路面。三道为“新堰大道”、“新龙大道”,“沿河大道”、六街为“元春路”、“市场街”、“沿河南街”、“新建北路”、“新龙大道”、“潭湖路”、“新建南街”。三条主干道路总长2500米,配套建设了人行道、路灯、花坛、下水道。街道行道树已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土地管理所、农业银行等近20座大楼拔地而起,巍然矗立,集镇企业区近200栋居民住宅楼,结构新颖,风格各异。尤为独特的是天岳公路东新堰文明小区,占地50亩,总投资220多万元,现已建居民住宅楼房25家。 乡镇企业办有雷达水泥电杆厂、建材、冶金、造纸、服装等厂,拥有八大类22个系列产品。1997年以来,引进资金突破1000万元。中天彩瓦厂是一家民营企业,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职工20余人,主要生产适应“平改坡”需要的屋面瓦,产品远销应城、襄樊等地,年产值70万元。个体作坊120家,主要有家具制作、精米加工、服装制作、粉条加工、副食加工、瓜子加工、酿酒、豆制品等。新堰口的铁铺颇有名气,人们总结出了顺口溜:“柯南建的刀、徐才林的锹、伍满堂的镰,吴耕师傅的货等半年”(等半年的意思是铁器质量好,需订购半年才能买到手)。 民营企业“银海度假村”,是199年由个体业主邱选明兴办起来的。度假村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近500万元。内建有花坛、游泳池和网球场。栽有花草树木,楼内设有美容美发厅、桑拿沐浴室和音乐歌舞厅。这里美食风味独特,既有侨乡特色的饮食佳肴,也有清淡鲜嫩的辽菜和鱼香麻辣的川茶,为四方游客到此住宿进餐,休闲娱乐,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幽静、温馨的生活环境。1998年开业以来,游客应接不暇,经济效益显著,每年收入达120万元。 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发展,传统产品除了优质稻谷外,还有莲藕、芋豆等。新堰口村以梨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00多亩,鱼池250亩,花卉苗圃50亩。特别是新堰口的莲藕的天、京、潜、沔等地小有名气,新龙大道西边有一徐潭,水面约150亩,盛夏的红莲绿禾,水清荷香,享有“小洪湖”之称,所产莲藕节水皮白、容易煨烂、汤香味美,成为春节期间家家不可缺少的佳菜。因此有一顺口溜流传,“莲藕煨汤,越煨越香;藕白节长,名扬四方”。年产400吨以上,远销武汉和周边县市,成为村民致富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新堰口商业兴旺发达,集体、个体商户比比皆是,生意兴隆。1998年,新堰口村通过广泛筹资,投资32万元,在天岳公路东西新修农贸大市场各一个,共占面积1200平方米,市场均为顶棚式钢架结构,两个市场可容纳近100户在此经营。 新堰口的传统名菜主要有竹笼“三蒸”、“炮蒸鳝鱼”、“清炖鲫鱼”、“水煮才鱼”、“肥肠汤”等;传统小吃有“糯米汤圆”、“冲担锅奎”、尤其是“肥肠汤”备受欢迎。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吃起来味美,喝起来汤鲜。 新堰设有财政管理所,中国农业银行新堰营业所、信用所、工商所等机构。 由于地处天门与岳口中间,李毛公路路过境直通南北,市内客车和到武汉、荆州、荆门、宜昌等地的长途客车都路经此地。尤其是岳口汉江大桥通车后,新堰口的对外交通更加方便。集镇现有通村公路4条,共长15000米,均为沥青路面。新堰口的居民,从1990年甩掉“摇把子”电话,使用上了程控电话后,1998年,又投资兴建了通信发射台1座、塔高68米。 集镇上建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4所。小学在校生1104人。新堰中学现有教职职工63人,开办14个班,学生1009人。1998年,对校园进行了改造扩建,修教工住宅楼2000平方米,教学楼扩建150平方米,学生宿舍1600平方米,其它用房1000平方米。设有生物园、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等,教学设备和体育活动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一直是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曾获全市中考“十联冠”。 新堰口福利院,始建于1991年。1998年,投资20多万元进行了改造扩建。现有工作人员4名,收养孤寡老人和孤儿共28人,院民们高兴地说:“进门是校园(开办了服装培训班),进去是果园(栽有梨、桔、桃、柿等果树),院中像公园(菜地、花卉、鱼池)”。 1987年,由省卫生厅批准将原新堰卫生院升格为天门市精神病医院,现有工作人员80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0人,床位80张,每年住院病人600人(次),门诊3万人(次)。院设有脑电图、B超、放射生化分析液等,业务上由省医院精神病科具体指导,定期请专家前来坐诊。 集镇中心有条元春路,这是以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命名的,谭元春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人,二是曾合编《唐诗归》和《古诗归》,主张反对拟古,提倡抒写性灵,诗文别具一格,曾风行一时,谭元春故居在新堰口集镇以西约1.5公里处,故里有剪石台,传说明代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元春过宜城,发现高达五尺的奇石一方,掘其根部,又得一石。空而多窍,“独秀沙隈”“岩壁四周”,俨然三山五岳奇峰异峦的综合缩影。元春欣喜万分,即召集百余人掘督换而出,运归故乡,筑台供奉。他得石前,纳襄阳女名剪,剪者为妾,石为妾均为元春所爱,故定名为“剪石”。据说该石预兆气象变化非常灵验,深受乡民珍视。台之附近原有元春手植二松,盘根错节,苍郁古拙、后人称之为龙凤松。后因兵荒马乱,日久天长,有关名胜古迹,渐渐沦为废墟。而石独存,但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破弃置塘中,1985年春,其家乡群众重修剪石台、将破石捞起拼接,置于台上,以为纪念。石边新松一株,茁壮挺拔,主干上端一分为二。犹如当年元春手植之龙凤二松一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