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闻心理学
释义

概述

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也称之为在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或新闻活动认识主题)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对象

新闻活动的活动主体和其中的现象、事件是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

(1)人与事实(记者、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

(2)人与新闻(记者、编辑、受众与新闻之间)

(3)人与人(记者、编辑、采访对象、受众之间)

新闻心理学的任务

新闻心理学的既是一门理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

(1)从理论上探讨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历届,准确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2)探索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新闻时间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新闻宣传和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的喉舌的重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3)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方法论又分为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准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学发展的总体规律。

(3)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即使是比较稳的个性心理特征,在长时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会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

(4)扬弃的原则。在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研究而上学的思辨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

(2)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 研究

(1)实验法 (2)调查法 (3)内容分析

(3)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2、观察法

3、实物分析法

(4)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才去相应的研究方法,甚至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关书籍

图书信息1

作/译者:张骏德刘海贵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309019148 [十位:7309019148]

页数:215 重约:0.193KG

定价:¥11.00

图书1内容提要:

《新闻心理学》为“新闻学高级教程丛书”之一。《新闻心理学》是尝试构建新闻心理学体系中的一本专著。就新闻采访对象、记者、写作、编排、受众等方面的心理学应用做了较为系统探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闻心理学理论,观点。

图书1目录:

修订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采访对象心理

第一节 原始心理状态

第二节 接受采访的良好状态

第三节 不要干扰采访对象

第四节 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第二章 记者心理

第一节 采访准备与活动效应

第二节 创造访问条件与活动效应

第三节 谈话提问的技能

第四节 调查会的效应与主持技能

第五节 观察的效应与技能

第六节 采访记录的技能

第七节 主题的选择与深化

第三章 写作心理

第一节 求真——博取信誉

第二节 求新——先睹为快

... [显示全部]

文章节选:

第六节求深--解渴释疑

要使读者对新闻所反映的事物有清晰、深刻而又完整的认识,看了新闻觉得“解渴”,那么,记者就得顺应读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新闻有一定深度。

要使新闻有深度,除了采访承担的义务以外,写作中应着重抓住三点:

一、恰到好处地选用背景

所谓新闻背景,即指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新闻界有轻视背景材料的倾向,这是应当克服的。应该讲,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深刻的。特别是报纸新闻,要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抗衡,..

图书信息2

书名:新闻心理学

ISBN:750115374

作者:虞达文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定价:23

页数:402

出版日期:2001-12-1

版次:1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图书2简介:

本书是“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之一。本书主要研究新闻传者如何通过自身内省与受众心理沟通,互感互动,从而寻求发现、判断、实现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的共同规律。具体探讨传者如何认识、调控自已的个性心理特征,掊养高格的情感境界、意志品质、注意品质、,锻炼思维能力。了解受众物质的、求知的、审美的、交往的信息需求。并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唤起受众的表象,诱发他们的再造联想,促进他们的联想,使新闻事实蕴含的价值因素得以转化为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

图书2目录:

为新闻科学的创新和拓宽奉献新作

——序《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 童兵

《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总序 李元投

上编 原理篇

第一章 新闻心理学学科基本原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真实反映客观是新闻的生命

二、反映论认识世界与接受实践检验

三、“淡化”宣传,不断提高引导水平

第二节 构建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我国新闻呼唤新闻心理学

二、新闻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转折点

第三节 新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新闻心理学学科的性质与归属

二、新闻心理学与相关分支学科

三、新闻心理学与相关心理学派

四、新闻心理学与新闻母体学科、相关学科及科学方法论

五、传播心理学与新闻心理学

第四节 将新闻心理学研究从“解释水平”提高到“特有水平”

一、探索新闻心理“特有现象”作为研究重点

二、新闻心理学学科理论构架

三、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新闻心理“特有现象”

中编 传者心理篇

第二章 新闻敏感是传者最主要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

第一节 新闻敏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一、新闻敏感发端于直觉

二、新闻敏感是逻辑思维的“简缩”

三、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始终

第二节 新闻敏感的特征及与直觉的区别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强烈的求新性

三、超前的预见性

四、高度的敏捷性

五、新闻敏感与直觉的区别

第三节 新闻敏感形成的准备期

一、新闻敏感与学识

二、新闻敏感与实践

三、新闻敏感与思考

第四节 新闻敏感形成的酝酿——顿悟

一、显意识与潜意识

二、新闻敏感形成的两种模式

三、显意识与潜意识的接轨

第三章 传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调节

第一节 传者性格的自我调控

一、传者向型的调控

二、独立型性格的培养

三、理智、意志型性格的锻炼

第二节 传者对自身能力的驾驭

一、传者能力类型差异及特征

二、传者的类型与思维能力类型

三、传者思维能力类型的扬长“补”短

第三节 传者气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

一、气质类型的直观外显性

二、气质的先天性和稳定性

三、气质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的自我调节

四、认识自身气质与认识新闻人物气质

第四章 传者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传者情感的境界

一、情感境界的内涵

二、认识与传者的情感境界

三、情感境界、认识与新闻敏感

第二节 传者的情感的两极

一、情感的两极性

二、传者对情感两极“度”的掌握

三、促进消极减力向积极增力转化

四、传者认识与促进人们情感两极的转化

第三节 意志的特征及与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目的、理想、信念

二、意志与认识

三、意志、认识、情感情绪

四、意志的自由与不自由

第五章 传者认识与注意心理

第一节 新闻传者的无意注意

一、传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传者无意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三、传者的无意注意与个体倾向

第二节 传者认识与有意注意

一、传者的目的性与有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与新闻价值

三、有意注意与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提取

第三节 传者认识与有意后注意

一、有意后注意与记者成才

二、传者两种注意、两种兴趣类型

三、用有意注意培育间接兴趣

四、用间接兴趣培养直接兴趣

五、促进两种注意、两种兴趣的相互转化

第六章 新闻传者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传者思维的求新性

一、发散思维与新闻的求新性

二、侧向思维与新闻的求新性

三、逆向思维与新闻的求新性

第二节 传者思维的系统性

一、系统思维的整体性与多维性

二、系统思维的动态性与关联性

三、系统思维的有序性与预决性

第三节 传者思维的灵活性

一、应变思维与灵活性

二、结构换元与灵活性

三、因素换元与灵活性

下编 受众心理篇

第七章 适应新闻受众的需要

第一节 受众物质需要与相关信息需求

一、生理的物质需要的紧迫感

二、“间接”的物质需要的重要性

三、受众物质需要的螺旋上升趋势

四、正当欲求与畸形贪婪

第二节 受众求知需要与新闻的知新性

一、求知需要与好奇心

二、求知需要比例增加规律

三、求知需要的启动、维持和导向

第三节 受众审美需要与新闻审美观

一、美的属性及其制约

二、外在美与内在美

三、内在美、外在美的主要矛盾方面

四、美的阶级属性与共同性

五、审美需要与美学价值的创造

第四节 受众交往需要与新闻媒体

一、求交往是人类三大特性之

二、人们求交往、求信息的迫切感

三、求交往与“感情接近”

四、求交往与“利害接近”

第八章 唤起受众的表象

第一节 新闻的细节描述与受众表象

一、语词的选用与新闻的生动形象

二、动词的使用与受众表象运动

三、调动受众的综合表象

第二节 “间奏式”描述与受众的运动觉表象

一、“间奏式”描述与受众心理的“似动现象”

二、运动觉表象与受众的美感

三、外在的运动觉表象与内在的运动觉表象

第三节 “解释性新闻”与受众的立体觉表象

一、“解释性新闻”与认知心理学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形和背景

三、正确处理对象与背景关系,构成立体形象

四、利用表象整体性特点,构成立体表象

五、利用表象理解性,揭示更深层次问题

第九章 诱发受众的再造想象

第一节 新闻的“新”与受众再造想象

一、将受众的朝向反射引向新事物的特点

二、为受众提供构成新形象的必要素材

三、诱发受众再造想象与调动情感

第二节 “非事件性新闻”与受众再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能对庞杂事物作出高度概括

二、“非事件性新闻”两种概括的交叉使用

三、因果关系与受众再造想象

四、遵循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安排结构

第三节 传者与受众再造想象的衔接

一、明确划分再造现象与创造想象界限

二、传者表象的数量、质量与再造想象

三、传受双方情感相通与再造想象

第十章 促进受众的联想

第一节 连接时空相近事物,促进受众接近联想

一、利用空间接近事物,促进受众联想“

二、利用时间接近事物,促进受众联想

三、利用时空交叉接近事物,促进受众联想

第二节 通过比拟,促进受众相似联想

一、相似联想能使事物更鲜明可知

二、相似联想能使受众认识迁升

三、相似联想还能使人倍感亲切

四、新闻运用相似联想的特殊性

第三节 进行对比,促进受众对比联想

一、对比特点相反的事物形成反差

二、联想强度和空向兴趣的利用

三、对比联想与对比事物的可比性原则

第四节 理清因果从属,促进受众关系联想

一、重大新闻事件与由“果”及“因”

二、“积累兴趣”与循“因”导“果”

三、因果交织与发散思维

四、因果关系明晰与显“果”藏“因”

五、辩证对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十一章 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与消除

第一节 发新闻的真实性与受众的逆反心理

一、病因之一:弄虚作假,凭空捏造

二、病因之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三、病因之三:“合理想象”,添枝加叶

四、受众逆反心理的组织转化

第二节 新闻的可信性与受众逆反心理

一、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与新闻的可信性

二、新闻表达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可信性

三、情感的差距与新闻的可信性

第三节新闻采写编与防止受众逆反心理

一、“淡化”宣传,寓理于事,让事实说话

二、叙事寄情,让有形事物激发受众无形感情

三、将受众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四、“把关人”把关与受众反馈

本书主要术语(汉英对照)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信息3

书名:新闻心理学概论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26.00

ISBN 978-7-81085-980-6

版次:2007年7月第四版 2011年7月第五次印刷

出版时间:1993年6月

页数:448页

书本简介:

本书欲在建立新闻心理学的体系上进行探索,试图从宏观上、理论上把握这门学科的整体框架而有意忽略细枝末节,故取名为《新闻心理学概论》。本书力图融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与新闻学于一体,尽量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听众、观众共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并注意吸取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力求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作者:刘京林

作者简介:刘京林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等课程。主要著作《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自选集》;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原理》等著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