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释义

基本信息

作者:孙瑞祥

ISBN:10位[7806880690] 13位[9787806880692]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

定价:¥27.00 元

编辑推荐

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特征是与社会发展同步并始终处在社会变革前沿,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本书正是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考虑新闻传播和当代社会的关系,从而真实、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当代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和实践发展。

作者简介

孙瑞祥,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副教授,承担过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篇,并有多篇获奖。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第三节本书的核心论题与主旨

第二章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社会学范式

第一节传播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

书摘

书摘

该论文指出了报纸“挣赛文明”、“开化新风”、“益民智”、“增学问”的教育功能;“广言路”、“达下情”、“直言谏”、“登贪官言污吏”的舆论功能;报“知兵工矿政”、“探听”、“国家事”的传播功能,事实上是对改良派报刊思想的一种基本概括。虽然囿于思想认识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局限,中国早期思想家与报人尚难以提出更具先进性的观点,特别是在对传播与社会互动的认识上还缺乏更为理性的分析。但至少有一点是必须要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对报纸的社会功用从不同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的思想与观点同样可以作为传播(新闻)社会学重要的理论来源加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理论与人类社会交往学说,在思想上成为传播社会学又一重要的理论认识来源。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集中、系统、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交往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交往思想的确立。他们对社会交往的种类做了三种划分,即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站在人类交往的宏观角度提出,交往是一种人类机能,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交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交互作用”,即“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由于接触、接近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交流”,包括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对社会历史具有重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以来,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交往学说在中国的大力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传播社会学的思想内容。1922年2月12日李大钊在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词,就是我国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新闻现象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李大钊提出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①这里,我们不想展开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社会交往学说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对传播社会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只想提出在探讨传播社会学理论的知识来源时,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说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今天,当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之时,我们更应自觉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交往学说,批判地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7: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