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闻1+1 |
释义 | 栏目摘要《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节目简介《新闻1+1》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首播:新闻频道:每周一至周五晚21:30 重播:新闻频道:次日凌晨2:00 4:45 创新平台《新闻1+1》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的系谱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把选题外围的思考空间交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既把他们引进来,又让他们能厘清关系,顺畅地走出去。 《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新闻1+1》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既集纳公共领域意见,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正。 结构框架《新闻1+1》的主题大致分为三类:时事政策解读、公共话题、突发事件。每类主题都敢于选取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触角也会伸向体制机制层面,为决策层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谏。这一方面需要胆识和评论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好评论时机,在大量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求忠恕、公允、客观、平衡的新闻意见。 时事政策解读 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建构媒介层面上的国家议题 在时事政策解读方面,《新闻1+1》曾推出一期引起网民讨论的节目——《临界点:中日关系圆桌论坛》。节目中双方嘉宾的交锋非常激烈,谈到许多敏感问题时也直言不讳。节目最后,双方拉手的姿态也表现出中日关系正在走向暖春的新图景,为观众呈现出国家意义层面上的中日关系,从新闻控制的角度上说有利于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日本社会和民众,从而完成媒介层面上的政治意义建构。 突发事件 注重报道时机,凸显“不一样的解析” 在突发事件类选题中,《新闻1+1》也开始关注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同时采取适当的策略,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因为突发事件需要一个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舆论的狂躁中,必然增加新闻意见的政治风险。只有当事件逐渐平息后,掌握翔实、准确的材料,对事件有一个全景式把控,才能做出理性、富有建设性的评论。对突发事件评论另一种策略就是独到、深入、异质的阐释,在思考维度上抢占先机。 公共话题 把百姓关注点作为切口,促进决策科学化 《新闻1+1》通常会对微观事件进行剥茧抽丝,最终抽象为体制机制层面的公共议题。《承担与感谢》这期节目,在探讨百姓怎样去理解和遵守奥运会期间的临时措施时,白岩松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否在一些措施的细节处更以人为本。 栏目主持白岩松 董倩 重点事件2008年05月25日,白岩松向央视领导提交的“请战书”获得批准,他将带《新闻1+1》节目组赴四川灾区。《新闻1+1》栏目宣传人员透露,白岩松将把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的直播间搬到灾区一线,他本人也将入川。此外,崔永元前天也递交了前往灾区的申请书,并获得批准。 北京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努力寻求频道特色、奥运资讯和新闻时效三结合,聚焦奥运期间各种社会热点和话题,积极开拓奥运评论和报道的新空间。栏目播出的选题包括各国政要云集引发的国外媒体猜测、开幕式安保工作怎样进行、奥运与四川灾区如何互动、奥运赛场上洋溢着的奥林匹克精神等国内外密切关注的问题。有关报道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取得良好反响。 《新闻1+1》全面升入报道聚焦酒泉卫星发射情况。 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 新闻频道2009年《岩松看美国》特别节目介绍 2009年3月22日下午,央视新闻频道在京召开《岩松看美国》大型电视节目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启动大型特别节目“看”点主要围绕经济、人文、政治等领域展开。据悉,这是为中美建交30周年制作特别节目。继2005年《岩松看台湾》,2007年《岩松看日本》之后,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再次推出大型特别节目——《岩松看美国》,主持人白岩松将赴美国东部的华盛顿、纽约、底特律、波士顿、新泽西等城市作新闻报导和专题采访。 “看”点主要围绕经济、人文、政治等领域展开。一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二看政治变革的效果;三看中美两国的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