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文体 |
释义 | “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梁启超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含义概述梁启超(1873-1929)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在戊戌前追随康有为,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流亡国外,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更加热情地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致力于开通民智的“新民”工作,这都促使他立意使文学成为思想启蒙的工具,因此他成为诗文小说戏曲革命的全面倡导者。而就其创作实绩来说,贡献最为突出、影响最为广远则在“文界革命”方面。他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使他成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六)。他的这种“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清议报〉一百册祝辞……》)的文章也形成浩大的声势,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胡思敬说:“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戊戌履霜录·党人列传》)这种略有变革的文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过程梁启超自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早年宗尚“晚汉魏晋,颇尚矜炼”,到了撰写报章文字后,乃“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大体说出了“新文体”的特点。他的《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论》、《呵旁观者文》、《说希望》以及《变法通议》、《自由书》、《新民说》中的一些篇章都堪称“新文体”的代表作。如(说希望): 希望者,制造英雄之原料,而世界进化之导师也。……呜呼,吾国其果绝望乎?则待死以外诚无他策。吾国其非绝望乎?则吾人之日月方长,吾人之心愿正大。旭日方东,曙光熊熊,吾其叱咤羲轮,放大光明以赫耀寰中乎!河出伏流,狂涛怒吼,吾其乘风扬帆,破万里浪以横绝五洲乎!穆王八骏,今方发轫,吾其扬鞭绝尘,与骅骝竞进乎!四百馀州,河山重重,四亿万人,泱泱大风,任我飞跃,海阔天空。美哉前途,郁郁葱葱,谁为人豪?谁为国雄?我国民其有希望乎,其各立于所欲立之地,又安能郁郁以终也! 有如悬崖飞瀑,奔腾而下。读之不禁令人升起希望之火,振起精神,奔赴而前。他的《少年中国说》以高度的爱国激情将少年之中国寄托于当时之少年,充满对未来的信心与展望。《呵旁观者文》把缺乏主人翁思想者的表现归纳为浑沌派、为我派、呜呼派、笑骂派、暴弃派、待时派六种,—一加以严厉批判,指出或“不知责任”,或“不行责任”,如此必无法使国家“立于世界生存竞争最剧最烈”的大舞台,发人猛醒。《过渡时代论》指出中国正处于过渡时代,而过渡就是弃旧而立新,引导人们参与变革与建设现实的斗争。 文学特点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首先是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所谓“平易畅达”;其次,它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所以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再次,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纵笔所至不检束”,思想新警动人;最后,笔锋充满感情,往往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以其思想之新颖、形式之通俗、艺术上之魁力,影响几乎整整一代人,也对“五四”文学革命有着影响。郑振铎说新文体文章“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梁任公先生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