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马华语 |
释义 | 新马华语,亦称马新华语、星马华语,是指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人圈中普遍使用的现代标准汉语。虽然新马华语是以北京话为基准,但受到文化历史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新马华语的使用渐渐的跟普通话产生差异。 1 词汇新马华语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别主要分为五个类型: 特有事物或社会现象的词语 由于新马两国与中国大陆政治体系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新马一带特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无法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词语,因而衍生出许多新马特有的词汇。例如新加坡政府用以限制汽车拥有权的拥车证;新加坡特有楼房组屋;马来西亚封衔中的敦(马来语中是Tun)、丹斯里(马来语中是Tan Sri)、拿督(马来语中是Datuk);马来西亚露天饮食档口嘛嘛档(源自淡米尔语的Mamak,意思指印度人中的回教徒);新马两国的土生华人峇峇之类。 与普通话名异实同的词语 这包括那些名称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词汇。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地方语言 (如马来语)的影响或当地人约定俗成。出租车在新马被音译为“德士”;菜市场叫做“巴刹”(源自马来语Pasar);方便面被称作“快熟面”;卡车则被称为“罗厘”(源自英语Lorry);百分之几被称作“几巴仙”(源自英语Percent)等等。 与普通话名同实异的词语 名称相同但所指事物不同的词汇。新马华语中,“饭盒”指的是中国大陆的盒饭(或台湾的便当,与香港用法相同))而非装食物用的容器;“计算机”不是电脑而是计算器(与台湾和香港用法相近)。 与普通话不同的用语 这一类词汇不多,指的是名称与意思相同,但使用色彩不同。例如“遣送”的原意为遣返送回,但新马当地则把它当作“派遣”之意。 与普通话不同的外来语译名 涉及的外来语通常是新马一带的独有用语。例如:中国大陆的“马哈蒂尔”与马来西亚的“马哈迪”(Tun Dr. Mahathir Mohamad,马来西亚前任首相);Ringgit (马来西亚货币)在中国大陆译为“林吉特”,马来西亚却将其规范为“令吉”。 2 书写系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的学术界统一使用简体中文;然而多数新马华人仍然看的懂正体中文。原因是正体字在民间或媒体中普遍存在着,例如华人商店的招牌、旧告示、许多非学术类中文书籍也都沿用了正体中文。新马报章大致上采用简化字,但也有例外:有些报刊如《光明日报》、《星洲日报》就使用“标题正体字,内容简化字”的方式让简正中文并存。 3 口语新马华人的口语一般上在词汇、腔调、文法等方面都有其他语言 (如马来语、英语)或汉语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的痕迹,不同群体或地区的说法也都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年长一辈的闽籍华人可能把身分证称作“登记”(当地闽南语称呼);年轻一辈则会称之为“I.C.”(英语Identity Card的缩写)。新马华语的口语发音也跟北京话有很大的不同,如儿化消失、轻声不明显、入声现象,同时也可能带方言口音。 另外,新马华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自创新词语,尽管这些词语并非当地规范。例如,用“跳飞机”形容没有获得准证而非法在外国工作的人 (另外跳飞机也可以是一种儿童游戏);“香蕉人”是用来讽刺那些只会说英文的华人 (取其外黄内白之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