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伦理学
释义

《新伦理学(修订版)(全3册)》是一本满载着古今中外伦理学名著优秀成果的原创性著作,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于2001年2月在商务印书馆初版,之后修订重写,于6年之后再版。该书是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解析了人们一直争论的一系列伦理学难题;探讨了今日所谓政治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和道德哲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异化等;还解析了自休谟提出以后人们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价值哲学问题: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的关系。

基本信息

书名: 新伦理学(修订版 全三册)

ISBN: 978-7-100-05650-2

作者: 王海明 著

开本: 16开

装订: 平

定价: ¥181.00

版印次: 1-1

出版日期: 2008-02-01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它的轴心是确证“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只能通过 道德最终目的,而从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出来”的伦理学公理。这一公理可以归结为一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 前提1:道德最终目的(道德价值主体)

前提2:行为事实如何(道德价值实体)

结论1: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

结论2:与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优良道德规范)

伦理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所表明的伦理学公理推导出来的。上卷《元伦理学》就是确证这个伦理学公理的科学。中卷《规范伦理学》则是具体推演构成这一公理的四个命题的科学:首先,推演前提1,亦即道德概念、道德最终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其次,推演前提2,亦即行为事实如何之16种、6类型、4规律;最后,推演结论,亦即运用道德终极标准衡量行为事实如何之善恶,从而推导出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的道德总原则“善”和优良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异化”以及优良的善待自我道德原则“幸福”,并从这七大道德原则推导出“诚实”、“贵生”、“自尊”、“谦虚”、“节制”、“勇敢”、“智慧”、“中庸”八大优良道德规则。下卷《美德伦理学》则是研究如何实现规范伦理学所确立的这些优良道德规范的科学,因而研究“良心”、“名誉”和“品德”:良心与名誉是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美德则是优良道德之实现。这样一来,便不但将一直相互否定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结合为一门科学,而且使伦理学成为一种如同物理学一样客观必然、严密精确和能够操作的公理化体系,从而科学地解析了两千年来人类一直争论不休的一系列重大伦理学难题。

作者简介

王海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人,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国家论。代表作为《新伦理学》(修订版,全三册,商务印书馆2008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台北)、《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伦理学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名校名师名课系列:伦理学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复旦博学系列:伦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和北京大学哲学教材《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00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唐代兴教授研究王海明《新伦理学》的学术专著:《优良道德体系论:新伦理学研究》;2007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然教授研究和传播王海明《新伦理学》的专著:《优良道德论》。

目录

自序. 1

导论

第一章 伦理学基本性质. 1

一 伦理学界说. 1

1 伦理:词源与定义. 1

2 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4

3 伦理学: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 6

二 伦理学对象. 8

1 伦理学公理:确定伦理学对象的科学依据. 8

2 伦理学对象的确定和划分. 10

三 伦理学体系结构和学科分类. 15

1 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15

2 规范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 22

3 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结构和学科分类的中心类型. 30

第二章 伦理学科学性质. 42

一 科学概念. 43

1 科学界说. 43

2 科学分界理论. 45

3 科学分界标准. 49

二 伦理学的科学性. 51

1 伦理学的科学性:从“行为事实”和“道德目的”之为伦理学对象来看 52

2 伦理学的科学性:从“道德价值”之为伦理学对象来看. 56

3 伦理学的非科学性:逻辑实证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观点. 59

三 伦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63

1 理论地位:最为复杂和伟大的科学. 63

2 实践地位:价值最大的科学. 67

3 学科与科学:伦理学科学性的双重含义. 72

第三章 伦理学方法. 70

一 超历史分析法:伦理学的发现方法. 81

1 分析法. 81

2 超历史、超阶级、超时代的分析方法. 84

3 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的滥用. 87

4 超历史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的结合. 92

二 道德价值推导法:伦理学所特有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95

1 价值推导法. 95

2 道德价值推导法. 97

2 道德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法. 99

三 演绎与归纳:伦理学的一般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100

1 归纳问题. 100

2 归纳法与演绎法:科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104

3 归纳法与演绎法:伦理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 107

四 观察和实验:伦理学的证实方法. 110

1 自然观察:伦理学事实判断的证实方法. 111

2 理想实验:某些道德价值判断的证实方法. 112

3 实践检验:一切道德价值判断的证实方法. 115

4 伦理学证实方法的特点. 118

五 公理法: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120

1 公理法. 120

2 伦理学的公理化体系. 125

3 伦理学的范畴推演体系. 131

4 总结:道德几何学. 140

上卷 元伦理学

上篇 元伦理范畴

引言. 149

第四章 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开端概念. 152

一 价值概念:效用论. 152

1 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亦即自主性. 153

2 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155

3 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几个问题. 158

二 价值概念:自然内在价值论. 161

1 自然界内在价值概念:自然界可以是价值主体. 162

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问题:生物内在价值论. 164

3 两种谬论:人类内在价值论与非生物内在价值论. 169

三 价值概念:商品价值论. 175

1 商品价值:反对效用论定义的事实. 175

2 商品价值:边际效用论. 177

3 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 179

四 价值反应:评价概念. 183

1 反映与反应:真假与对错. 183

2 评价:价值的反应. 186

3 评价类型: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与行为评价. 188

第 五 章 元伦理概念:伦理学初始概念. 197

一 善. 197

1 善:内在善与手段善. 197

2 恶:纯粹恶与必要恶. 200

3 善与恶的定义. 202

二 应该与正当. 206

1 应该:行为的善. 206

2 正当:行为的道德善. 208

3 正当、应该和善:道德应该的可普遍化性. 211

三 事实与是. 214

1 事实:广义事实概念. 214

2 是:狭义事实概念. 215

3 结论:两种事实概念. 218

下篇 元伦理确证

引言. 222

第六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的存在公理和存在公设. 225

一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本质公设. 225

1 价值的存在本质:客体的属性. 226

2 价值的存在本质:客体的关系属性和第三性质. 229

3 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本质公设. 233

二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 234

1 实体与标准:价值的存在结构. 234

2 实在与潜在:价值存在结构的二重性. 237

3 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 238

三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性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性质公设. 239

1 价值的存在性质:特殊性和普遍性. 239

2 价值的存在性质:相对性和绝对性. 243

3 价值的存在性质:主观性与客观性. 247

4 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性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性质公设. 253

四 关于伦理学存在公理和存在公设的理论. 254

1 客观论和实在论. 254

2 实在论的几种类型. 256

3 主观论. 259

4 关系论. 260

第七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 265

一 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推导公设. 266

1 休谟法则之答案. 266

2 休谟法则答案之证明. 269

3 结论: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与道德价值推导公设. 273

二 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 274

1 价值判断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75

2 评价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78

3 结论: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 282

三 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设. 283

1 价值判断真理性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84

2 评价的真假对错的产生和推导过程. 288

3 结论: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设. 290

四 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 292

1 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伦理学的终极公理和终极公设 292

2 优良道德规范公设:伦理学全部内容之推演. 298

五 关于伦理学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的理论. 301

1 自然主义. 301

2 元伦理直觉主义. 304

3 情感主义. 308

4 规定主义. 312

5 描述主义. 313

中卷 规范伦理学

第 一 篇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第八章 道德本性. 323

一 道德本性:道德界说. 324

1 道德与伦理. 325

2 道德与应该. 327

3 道德与法. 331

二 道德本性:道德的结构、规律和公设. 335

1 道德基本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根据. 335

2 道德的完整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规律. 338

3 道德的深层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公设. 340

三 道德本性:道德的类型、性质和规律. 343

1 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43

2 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 346

3 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349

4 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351

5 道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道德自由约定律. 354

6 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道德优劣的三个规律. 359

四 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 366

1 伦理相对主义. 366

2 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 372

3 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 375

4 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379

第九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388

引言. 388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道德共同体看. 390

1 道德共同体概念: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 390

2 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人类与对人类有利的一切生物. 393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 400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407

1 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407

2 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就社会道德需来说. 412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社会本性. 417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422

1 个人道德需要: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422

2 道德和美德:一种必要的恶. 425

3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430

四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434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概念. 435

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437

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是非. 440

五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446

1 道德他律论. 447

2 道德自律论. 449

3 道德自律论与道德他律论之是非. 451

第十章 道德终极标准. 460

导言:道德终极标准概念. 460

一 道德终极标准体系. 465

1 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道德终极总标准. 465

2 最大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70

3 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73

4 无私利他: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77

5 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83

二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486

1 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标准的适用范围. 486

2 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 489

3 行动主义与规则主义. 491

三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495

1 义务论. 495

2 功利主义. 498

3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评析. 502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 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第十一章 伦理行为概念:人性的概念分析. 514

一 人性概念. 516

1 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516

2 人性结构:人性的体与用. 519

3 人性类型: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 523

4 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527

二 反应概念. 535

1 反应:合目的性反应与非合目的性反应. 535

2 关于生物合目的反应的两种理论. 537

三 反射概念:目的发射与合目的反射. 539

四 行为概念. 541

1 行为:本能与学习. 541

2 关于行为概念的误解. 543

五 伦理行为概念. 544

1 伦理行为界说. 544

2 伦理行为结构. 547

3 伦理行为类型. 549

第十二章 伦理行为原动力:人性定质分析. 557

导论. 558

1 感情:行为原动力. 558

2 爱与恨:伦理行为原动力. 561

一 目的利人与目的害人行为之原动力. 565

1 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565

2 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568

3 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572

二 目的害己与目的利己行为之原动力. 575

1 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 575

2 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579

三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 582

1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社会本性来看. 582

2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物本性来看. 584

3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理本性来看. 586

4 结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双重内涵. 588

第十三章 伦理行为目的与手段:人性定量分析. 596

导言: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的意义及其确定方法. 597

一 伦理行为目的之相对数量规律. 600

1 利他目的必多于害他目的. 600

2 利己目的必多于害己目的. 603

3 爱有差等:利己目的必多于利他目的. 608

4 爱有差等之印证与推演:利己目的必超过行为总和之一半. 612

5 结论: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规律. 615

二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规律. 618

1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 618

2 伦理行为手段统计性相对数量规律. 620

三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规律. 623

1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 624

2 伦理行为类型统计性规律. 629

本篇结语 人性要义. 376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道德总原则

第十四章 善:道德总原则. 635

一 善恶总原则. 636

1 “善”的称谓: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636

2 善恶总原则:抽象人性之善恶. 639

3 善恶定律:善有差等与恶有差等. 644

4 道德总原则:善恶总原则、善恶分原则和道德终极标准. 649

二 善恶分原则. 653

1 具体人性之善恶: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 653

2 具体人性之善恶: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655

3 善恶六原则之确立. 660

4 善恶六原则的适用范围. 660

三 市场经济善恶原则:道德总原则的证伪与证实. 671

1 市场经济概念. 672

2 市场经济行为事实如何之客观本性. 674

3 市场经济行为应该如何之道德原则. 678

4 结论. 681

四 人性善恶学说. 683

1 性善恶论. 683

2 性善论. 685

3 性恶论. 686

第十五章 道德总原则理论. 697

一 利他主义. 698

1 无私利他夸大论:利他主义人性理论. 700

2 道德自律与无私利人:利他主义道德理论. 704

3 差等利他主义与同等利他主义 :儒墨康德基督教道德总原则理论之异同 706

二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 711

1 因果目的等同论:合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 713

2 道德他律与为己利他:合理利己主义道德理论. 717

三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 720

1 自我的实现与异化:个人主义人性理论. 720

2 自我价值至高无上:个人主义道德理论. 724

3 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概念辩难. 729

四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比较. 734

五 己他两利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 739

六 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超越. 742

1 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 742

2 集体主义的不完备形态. 744

3 集体主义的完备形态. 747

七 各种道德总原则理论的真假优劣之比较. 750

1 道德总原则理论与道德终极标准理论之比较. 750

2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真假之比较. 752

3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道德优劣之比较. 753

第四篇 公正: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

第十六章 公正的一般问题. 766

一 公正界说. 767

1 正义、公平、公道与公正. 767

2 公正的经典定义. 768

3 公正的精确定义. 770

4 公正定义的印证:休谟关于公正起源和前提的理论. 773

二 公正类型. 774

1 积极公正与消极公正. 774

2 根本公正、社会公正和制度公正. 778

3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784

三 公正原则. 792

1 公正原则的确立. 792

2 公正原则的作用. 795

3 公正原则的证明:契约论证明与价值论证明. 798

第十七章 公正的根本问题. 809

一 权利与义务的界说. 810

1 权利. 810

2 义务. 816

3 关于权利与义务概念的学说. 822

二 权利与义务的类型. 830

1 道德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和自然权利义务. 831

2 人类的权利义务与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义务. 837

三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正根本原则. 847

1 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必然相关. 848

2 一个人的权利与他自己的义务:道德相关. 853

3 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应该相等. 856

4 一个人所行使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至多应该相等. 857

第十八章 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 868

一 贡献原则. 870

1 贡献:实在贡献原则. 870

2 品德+才能:潜在贡献原则. 875

二 平等:平等总原则. 879

1 平等概念. 879

2 完全平等原则. 881

3 比例平等原则. 886

4 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的关系: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889

5 平等总原则及其理论. 891

三 平等:平等具体原则. 898

1 政治平等原则. 899

2 经济平等原则. 903

3 机会平等原则. 908

四 平等的价值. 914

1 平等与公正:平等是最重要的公正. 915

2 效 率. 917

3 公平与效率. 921

4 平等与效率. 922

5 公平效率交替论. 924

五 社会公正理论. 927

1 需要论. 929

2 自由公正论. 934

3 平等主义. 940

第五篇 人道: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第十九章 人道与人道主义. 959

一 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961

1 人道主义. 964

2 人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 964

二 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966

1 质疑:人本身是最高价值吗. 966

2 确证: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 968

三 人道总原则. 971

1 广义人道主义与狭义人道主义. 972

2 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972

3 人道和人道主义的实质: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974

第二十章 自由:最根本的人道. 981

一 自由概念. 982

1 自由:自由与利用自由的能力. 982

2 自由: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988

3 自由:意志自由与公民自由. 997

二 自由价值. 1005

1 自由的内在价值:自由是最深刻的人性需要. 1005

2 自由的外在价值: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 1007

3 自由:人道根本原则与社会治理最高原则. 1011

三 自由原则:自由—人道社会的普遍原则. 1015

1 自由的法治原则. 1015

2 自由的平等原则. 1016

3 自由的限度原则. 1018

四 自由原则:自由—人道社会的具体原则. 1021

1 政治自由原则. 1021

2 经济自由原则. 1026

3 思想自由原则. 1035

五 自由—人道社会原则的实现途径. 1039

1 民主: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 1039

2 宪政民主:自由社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1044

六 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社会的理论. 1048

1 自由主义的分析方法:空想自由主义与科学自由主义. 1048

2 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自由价值论、自由原则论与宪政民主论. 1050

3 自由主义的理论归属:最根本的人道主义与制度化的人道主义. 1057

4 自由主义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1061

5 自由主义的具体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 1066

第二十一章 异化:最根本的不人道. 1083

一 异化概念. 1084

1 异化定义: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 1084

2 异化定义:作为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 1085

3 异化类型:异化的流行定义. 1088

4 异化类型:被迫异化、自愿异化与不觉异化. 1090

二 异化价值. 1092

1 异化的正道德价值. 1092

2 异化的负道德价值. 1093

三 经济异化. 1095

1 经济异化概念. 1095

2 经济异化起因. 1096

3 经济异化消除原则. 1097

四 政治异化. 1101

1 国家本性. 1101

2 阶级政治异化. 1103

3 个人政治异化. 1105

五 社会异化. 1107

1 社会概念. 1107

2 社会异化概念. 1108

3 社会异化的起因及其消除原则. 1110

六 宗教异化. 1116

1 宗教概念. 1116

2 宗教异化概念. 1118

3 宗教和宗教异化之起因. 1120

4 宗教和宗教异化消除原则. 1122

第六篇 公正与人道: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体系

第二十二章 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体系. 1129

一 社会治理22条道德原则:社会伦理学的核心与基石. 1130

二 公正与平等的优先性:社会治理诸原则相互冲突的取舍原则. 1137

第二十三章 专制主义:社会治理道德原则的整体理论. 1145

一 专制主义概念:中西专制主义之比较. 1146

1 专制与专制主义:专制主义界说. 1146

2 专制主义类型:中国专制主义. 1148

3 专制主义类型:西方专制主义. 1153

二 专制起源:专制主义的根本问题. 1158

1 专制的普遍根源:人性与社会结构之本性. 1158

2 专制的特殊根源:亚细亚生产方式. 1162

3 绝对偶然性:专制产生和存在的本性. 1170

三 专制价值:专制主义之谬误. 1179

1 专制:极端违背自由与人道系列道德原则. 1180

2 专制:极端违背平等、人权和公正系列道德原则. 1183

3 专制:极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1186

4 专制:极端违背道德终极标准. 1190

5 专制:绝对的极端的纯粹的道德恶. 1191

6 专制主义:绝对谬误. 1197

第七篇 幸福: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

第二十四章 幸福概念. 1209

一 幸福界说. 1210

1 需要和欲望. 1210

2 快乐和痛苦. 1213

3 幸福与不幸. 1218

二 幸福结构. 1223

1 幸福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 1223

2 幸福的主观形式、客观标准和客观实质. 1225

三 幸福类型. 1229

1 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 1230

2 创造性幸福与自我实现幸福. 1236

3 德性幸福与利他幸福. 1240

4 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 1245

四 两种幸福概念:快乐论与完全论. 1247

第二十五章 幸福价值. 1254

一 快乐:善. 1255

二 幸福:至善. 1259

三 快乐和幸福:道德善. 1264

四 快乐和幸福:人生目的. 1269

五 快乐和幸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282

六 快乐主义. 1287

第二十六章 幸福性质. 1295

一 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296

二 幸福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1300

三 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308

四 幸福性质的两种理论:主观论与客观论. 1313

第二十七章 幸福规律. 1321

一 事实律. 1321

1 强弱律. 1321

2 久暂律. 1323

3 先后律. 1324

二 价值律. 1327

1 折合律:各种幸福因某种量的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 1328

2 等级律:各种幸福因性质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 1335

三 实现律. 1339

1 欲望: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 1339

2 才: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一. 1341

3 力: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二. 1344

4 命: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三. 1346

5 德:幸福实现的统计性正相关要素. 1349

6 欲 、才、力、命、德 :幸福实现的充足且必要条件. 1352

第二十八章 幸福规范. 1357

一 幸福普遍原则. 1357

1 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1358

2 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 1360

3 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品德相结合. 1362

二 幸福特殊原则. 1363

1 争取自由:创造性幸福的正面原则. 1364

2 消除异化:创造性幸福的负面原则. 1366

3 争取自由与消除异化之原则. 1367

三 幸福基本规则. 1371

1 幸福意义规则. 1372

2 幸福类型规则. 1375

3 幸福选择规则. 1378

第八篇 道德规则体系

第二十九章 八大道德规则:道德规则体系. 1383

一 诚实. 1384

1 诚实定义. 1384

2 诚实分类. 1385

3 诚实的道德价值. 1387

4 诚实的适用范围. 1388

二 贵生. 1390

1 贵生之界说. 1391

2 贵生之根据. 1391

3 贵生之价值. 1392

4 贵生之道. 1393

5 神静形动. 1394

6 饮食有节. 1396

7 起居有常. 1397

三 自尊. 1399

1 自尊定义. 1399

2 自尊类型. 1400

3 自尊价值. 1401

4 自尊原则. 1403

四 谦 虚. 1404

1 谦虚定义. 1404

2 谦虚价值. 1406

3 谦虚修养. 1407

五 智 慧. 1408

1 智慧概念. 1408

2 智慧规律. 1410

3 智慧取得. 1412

六 节 制. 1413

1 节制定义. 1413

2 节制类型. 1414

3 节制价值. 1415

4 节制原则. 1416

七 勇 敢. 1418

1 勇敢定义. 1418

2 勇敢分类. 1419

3 勇敢的价值. 1420

八 中 庸. 1422

1 中庸定义. 1422

2 中庸价值. 1423

3 中庸方法. 1424

下卷 美德论理学

上篇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的实现途径

第三十章 良心与名誉概念. 1435

一 道德评价概念. 1436

1 评价与道德评价. 1436

2 具体道德评价与抽象道德评价. 1439

二 良心概念. 1442

1 良心定义. 1442

2 良心结构. 1444

3 良心类型. 1445

三 名誉概念. 1448

1 名誉定义. 1448

2 名誉结构. 1450

3 名誉类型. 1451

第三十一章 良心和名誉的客观本性. 1455

一 良心与名誉起源. 1456

1 良心的直接起源与良心的目的. 1456

2 良心的最终起源和原动力. 1457

3 名誉的外在根源. 1460

4 名誉的内在根源. 1463

二 良心与名誉性质. 1466

1 良心性质. 1466

2 名誉性质. 1468

三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1472

1 良心的作用. 1472

2 名誉作用. 1477

3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之比较. 1478

第三十二章 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 1484

一 良心与名誉的标准及依据. 1484

1 动机与效果概念. 1486

2 动机效果分别论: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1492

3 良心与名誉评价依据的理论:动机论、效果论和动机效果统一论. 1492

二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1494

1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1496

2 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 1498

3 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意义. 1501

下篇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

第三十三章 品德概念. 1505

一 品德定义. 1516

1 个性. 1517

2 人格. 1519

3 品德. 1524

二 品德结构. 1528

1 个人道德认识. 1529

2 个人道德感情. 1533

3 个人道德意志. 1542

4 结论:品德可教与不可教之争. 1546

三 品德类型. 1550

1 美德与恶德:两种美德之辨析. 1550

2 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 1560

3 对待自我的品德与对待他人的品德:道德德性与非道德德性. 1563

第三十四章 品德本性. 1571

一 品德性质:为什么是道德的?. 1572

1 品德价值. 1572

2 品德目的. 1578

二 品德境界. 1585

1 品德境界概念. 1585

2 恶德境界. 1587

3 美德境界. 1588

4 美德他律境界. 1590

5 美德自律境界. 1593

6 无德境界. 1598

三 品德规律. 1601

1 德富律: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1608

2 德福律: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1614

3 德识律:国民品德与科教的内在联系. 1620

4 德道律: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1628

第三十五章 品德培养. 1629

一 品德培养目标. 1629

1 君子:品德培养基本目标. 1629

2 仁人:品德培养的最高目标. 1634

3 圣人:品德培养终极目标. 1643

二 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 1651

1 市场经济: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基本方法. 1651

2 宪政民主: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主要方法. 1656

3 优良道德: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因素的复合方法. 1661

4 思想自由:培养国民品德道德认识因素的基本方法. 1667

三 道德教育: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外在方法. 1675

1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界说、起因与优劣之辨. 1675

2 言教: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1681

3 奖惩:形成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1684

4 身教:形成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教育方法. 1691

5 榜样:培养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1696

四 道德修养: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内在方法. 1704

1 学习: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和形成品德所有因素的道德修养方法. 1704

2 立志:陶冶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修养方法. 1715

3 躬行:培养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修养方法. 1724

4 自省:培养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修养方法 1733

5 结论:两种品德培养方法——道德教养与制度建设——之关系. 1741

本书所引证的主要书目. 1751

索引. 1769

自序

我1950年生于吉林镇赉,在花草繁茂、虫鸟争鸣的小乡镇坦途长大。父亲是铁路工人,月薪50多块养不起六个儿女,只好到处开荒种地。我常和二哥海宾锄地于烈日之下,挥汗如雨,便把背心浸过凉水穿上。一次,我问二哥:“怎样才能逃此苦海,求得富贵?”二哥说:“唯有读书。岂不知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我遂发愤读书。但没过多久,举国上下便开始了对成名成家、个人奋斗的大批判,开始了大立“公”字、大破“私”字、狠斗“我”字、把自己从“我”字中解放出来的“公字化”运动。我悲哀、我困惑、我寻求:人能否无私?为什么只要目的利己,则不论手段如何利人,都是不道德的?从此我便沉溺于伦理学研究。但很快我便意识到,不懂哲学,不知原因、结果、偶然、必然、本质、规律为何物,便无法研究伦理学。于是我又潜心哲学。到1983年,经过14年寒窗,七易其稿,完成了80余万字的《新哲学》;其中有10余万字是道德哲学。1984年,我考上研究生,便在这10余万字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新伦理学》。

我每天都沉浸于伦理学思索之中:行路也思睡也思、吃饭也思病也思、乐时也思悲也思。就这样痴痴迷迷一直写到1993年9月,接近完成《新伦理学要义》,身体也跨下来了。我沉沉地对妻子孙英说:“此书若能出版,我便身患绝症,死无憾矣。”妻子嘤嘤啜泣。她1989年来到我身边,象桑丘跟随唐吉诃德,跟着我筑起人皆以为不可能的科学伦理学大厦。我终生感谢,她抛弃一切来陪伴我这么一个难以相处、整天写作、已近不惑之年而仍默默无闻的书呆子。我永远难忘,那一千多天海南岛上椰子树下,我俩就一个个伦理学难题的热烈争论。《新伦理学要义》凝结着我俩多少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幸福的日日夜夜啊!1994年元月,我在病床上完成该书的最后写作,送交华夏出版社,更名为《寻求新道德:科学的伦理学之建构》出版。

1994年2月,我完全康复,便潜心系统发挥、论证、增删、修正该书的“科学的伦理学”部分。从此,我又几乎每时每刻都沉浸于对其思索之中。细细思考的,是每夜一觉醒后的一两个小时。走路和骑车是慢悠悠地想。谈话、开会、娱乐或睡觉则潜在地思索。但深思的主要场所,是颐和园。我差不多每天上午都在家里阅读有关书刊资料,作好各种笔记;午睡起来,便带上它们去颐和园深思、写作。我先在湖里或运河游泳半小时,然后便坐在颐和园西南角的十分偏僻安静的团城湖边。望着湖对面的玉泉山、玉峰塔及其后连绵起伏的西山,顿时俗肠扫尽,便欣然命笔。写到隐秘困惑之处,就再望望湖光山色、听听鸟语虫鸣、闻闻草树清香,思维便又活跃起来,充满了探寻高深莫测的大力。但最妙的还是冬泳。漫长而又持续不断的绞尽脑汁的苦苦思索使我常感大脑有如肌肉过累般的酸痛。可一钻进冰水,便酸痛顿消、头清目明。出来穿上衣服,到昆明湖上小跑。但见冰天一色、上下交映、六合澄明,不觉思如泉涌:当此际,最易解开思辨的奥秘之结。就这样一直到200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新伦理学》,送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屈指算来,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这部书竟专心致志撰写了16年!

可是,当清样出来,我慢慢地校对而陶醉于老牛舐犊之快乐时,我蓦然发现,该书的论证总体说来还相当简单、粗疏和不充实。这种缺憾,后来唐代兴教授也看到了。他在研究该书的学术专著《优良道德体系论:新伦理学研究》中写道:“其理论体系从整体上看具有其逻辑体系的严密性,然在具体的综合与论述中却形成一种平面思维倾向并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粗疏感。”[1]于是,我立刻从第一页开始修改、增删和重写《新伦理学》。没想到又整整写了6个春秋,于2007年初完稿,作为《新伦理学》修订版,送交商务印书馆。该版比第一版的篇幅翻了两番,达140余万字数。这140余万字,我专心致志而置一切于不顾地整整写了22年啊!这140余万字,凝结着我多少心血、欢乐和悲辛!整整22年,我几乎谢绝一切社会交际和亲朋往来而只做三件事:撰写《新伦理学》、讲课和锻炼身体。吾师杨焕章先生早有警告:人是社会动物,如此心无旁骛独往独来岂不注定前途坎坷多难!诚哉斯言!但我惜时如金,无论如何也要将一切时间都尽可能用到《新伦理学》的写作上来。《新伦理学》就是我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比我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前途的坎坷和磨难又算得了什么?我无限欣慰的是,我总担心生前写不完的《新伦理学》终于彻底完成了:我不会再修改了。因为,一方面,它差不多达到了我的能力和努力所能够达到的最完善的程度;另一方面,对祖国的深情挚爱不断摧促我探究她崛起的具体问题。从2008年开始,我将运用《新伦理学》——特别是其社会治理道德原则理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或许5年后,会写出《国体与政体: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专心致志22年磨一剑,表明我对伦理学的爱,是纯净的科学之爱而无半点主观任性实用逢迎之意:伦理学在我心中只围绕真理的太阳旋转。但是,我22载的呕心沥血,说到底,无非起因于将人们从各种“公字化”的利他主义金枷锁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渴望;而且始终不过是对我国社会现实的巨大热情所磨研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最动我心的,会是那“为己利他”。我曾一直为找不到适当伦理学术语来称谓“成名成家”、“个人奋斗”等等通过造福社会和他人而求得自我利益的行为而苦恼。1987年在张家界开会,望着突兀的山脊、幽幽的白云,我又陷入新道德的沉思。突然,眼前奇峰异景化为四个字:“为己利他”!找到了!我终于为这个多少年来一直在我心中呼嚎着的“魔鬼”找到了名字!本书之初衷、它一以贯之的现实感,便是为这个忍辱负重、功勋无比的“魔鬼”正名!

本书洋洋百余万言,所言无非“优良道德”而已矣!道德是可以随意制定的,因而有优劣之分:这就是伦理学诞生的真正原因。伦理学的意义全在于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制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因为制定道德并不需要伦理学,伦理学迟至公元前500~前300年,亦即在孔子、老子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时代,才诞生的;而在伦理学诞生之前,道德早就存在了:有社会,斯有道德焉。只有制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才需要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

人们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是否优良,说到底,取决于是否符合行为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根本不同:它不是人制定或约定的。其实,一切价值——不论道德价值还是非道德价值——显然都不是人制定或约定的。试想,玉米、鸡蛋、猪肉的营养价值怎么能是人制定或约定出来的呢?猪肉的营养价值不是人制定的,人只能制定如何吃猪肉的行为规范。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所制定如何吃猪肉的行为规范既可能与猪肉的价值相符,也可能不相符:相符者就是优良的规范,不相符者就是恶劣的规范。同样,人们所制定或约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的道德价值也可能相符或不相符:与道德价值相符的道德规范,就是优良的、正确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不符的道德规范,就是恶劣的、错误的道德规范。因此,制定优良道德的关键,在于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可是,究竟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乃是著名的“休谟难题”:“价值”、“应该”、“行为之应该如何”能否从“事实”、“是”、“行为之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来?这个难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我在研究这个难题时发现:

行为之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说到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道德最终目的——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和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相符抑或违背之效用,因而是通过道德最终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从行为事实如何中产生和推导出来的:符合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应该的、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违背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不应该的、具有负道德价值的行为。这就是“是与应该”的关系之真谛,这就是休谟难题之答案,这就是优良道德的推导和制定之方法,这就是可以推演出伦理学的全部内容、全部对象的伦理学公理。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

前提1:道德最终目的(道德价值主体)

前提2:行为事实如何 (道德价值实体)

结论1: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

结论2:与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优良道德规范)

伦理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所表明的伦理学公理推导出来的。上卷《元伦理学》就是确证伦理学公理的科学,它主要通过研究“是与应该”的关系而确证制定优良道德之方法: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方法的伦理学。中卷《规范伦理学》则是具体推演构成伦理学公理的四个命题的科学:首先,推演前提1,亦即道德概念、道德最终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其次,推演前提2,亦即行为事实如何之十六种、六类型、四规律;最后,推演结论,亦即运用道德终极标准衡量行为事实如何之善恶,从而推导出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的道德总原则“善”和优良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异化”以及善待自我道德原则“幸福”,并从这七大道德原则推导出“诚实”、“贵生”、“自尊”、“谦虚”、“节制”、“勇敢”、“智慧”、“中庸”等八大优良道德规则。所以,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过程的伦理学。下卷《美德伦理学》则是研究如何实现规范伦理学所确立的这些优良道德规范的科学,因而研究“良心”、“名誉”和“品德”:良心与名誉是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美德则是优良道德之实现。所以,美德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的伦理学。于是,伦理学便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其全部对象、结构、顺序可以归结如下:

伦理学

上卷 元伦理学: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

中卷 规范伦理学:优良道德之制定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道德价值实体:伦理行为之事实如何

·道德价值和优良道德规范:伦理行为之应该如何

下卷 美德伦理学:优良道德之实现

这就是本书所构建的科学的、新的伦理学。它是科学的伦理学,因为一种体系之所以是科学的,一方面,必须能够容纳该门科学的所有知识:以往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否则,只要有一点点知识在该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该体系就不配享有科学的美名。另一方面,科学的体系容纳的所有知识,相互间必须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而绝非任意的、偶然的、外在的排列;否则,岂不成了一种大杂烩而谈何科学?本书所构建的伦理学是科学的,因为,一方面,它的所有知识和判断皆从四个命题推演出来,因而是一种公理化体系;而公理化体系,如所周知,乃是最精密的科学体系:它所包容的全部知识相互间都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它所包容的每一论点都具有几何学式的严密论证。另一方面,本书构建的这种伦理学的公理化体系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它实际上虽然不可能包容所有伦理学知识,却具有包容所有伦理学知识的抽象可能性。试问,谁能够列举哪怕一句伦理学判断在这个公理化体系中找不到位置?确实,人类以往、现在和将来的任何伦理学——亦即道德哲学——知识,怎么可能逃离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从而逃离这种推演出三者的公理化体系?

本书所构建的伦理学同时又是一种新伦理学。因为它试图将人类以往伦理学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必须解决众多不同乃至相反的流派所争论的一系列伦理学难题;否则,对人类以往伦理学——特别是一直相互否定排斥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综合便注定是一个互相矛盾的大杂烩了。而要解决引发如此众多流派的不胜枚举的伦理学难题,就必须一一对这些难题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论证,从而才能把围绕这些难题所形成的各种不同乃至矛盾的学说统一起来。这些新的观点或新的论证的成立,又必须有伦理学的全部概念和全部问题的相应更新;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切有机体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对于每个问题的解析几乎都既是独创的同时又无不依据中外以往伦理思想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专心致志整整写了22年的缘故。

专心致志22年磨一剑的原动力,乃是我所深切感受到的伟大祖国之崛起对于新道德的呼唤。22年前我之所以决心撰写《新伦理学》,就是因为我深信,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既非西方道德,更非传统道德,而是那只能为科学的伦理学所确立的优良道德。那么,《新伦理学》所确证的优良道德究竟是怎样的?

按照本书的观点,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每个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目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手段(压抑、限制每个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因此,道德最终目的不是自律的,而是他律的:不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而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之外的利益、幸福;不是为了道义,而是为了功利——为了保障社会存在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准此观之,增加还是减少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便是评价一切行为善恶和一切道德优劣的道德终极标准:哪种道德对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少、促进经济和科教发展速度最快、增进每个人利益最多、给予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大,哪种道德便最优良;反之,则最恶劣。

从此出发,本书一方面揭示人类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十六种、六类型及其所遵循的四大规律;另一方面则运用道德终极标准来衡量这些行为事实如何之善恶,从而推导出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的道德总原则“善”和优良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异化”以及优良的善待自我道德原则“幸福”,并从这七大道德原则推导出“诚实”、“贵生”、“自尊”、“谦虚”、“节制”、“勇敢”、“智慧”、“中庸”八大优良道德规则:这就是本书所确立的优良道德规范体系。不过,这些道德规范在优良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同的:道德规范体系优劣的基本且核心的特征,全在于倡导何种道德终极标准、道德总原则和社会治理道德原则,而与倡导何种道德规则和何种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无关。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道德体系所确立和奉行的道德都是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的,因而必定既有一些是科学的、优良的和正确的,又有一些是恶劣的、不科学和错误的,而不可能全部优良正确或全部恶劣错误。所以,评价一种道德规范体系之优劣对错,只能是就其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的——亦即具有决定意义——的道德来说的:如果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的道德是优良的,该道德规范体系就是优良的;反之,如果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的道德是恶劣的,该道德规范体系就是恶劣的。不言而喻,在任何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的当然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而不可能是推导于普遍道德原则的特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普遍道德原则无非四类:一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亦即道德终极标准;二是最核心的道德原则,亦即一切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总原则,说到底,亦即所谓“善”;三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亦即善待他人的道德原则,主要是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公正”与“人道”;四是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亦即“幸福”。那么,在一种道德规范体系中,这些普遍道德原则是否都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呢?否。道德原本是一种社会契约,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显然并不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无疑是道德终极标准和道德总原则以及善待他人或社会治理道德原则,因为三者分别是最根本、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普遍道德原则。于是,判断一种道德体系的道德是否优良,说到底,全在于该体系的道德终极标准和道德总原则以及善待他人或社会治理道德原则是否优良。本书的研究表明:

新功利主义道德终极标准(包括适用于任何条件的道德终极总标准“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和适用于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分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以及适用于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分标准“不损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和己他两利主义道德总原则(无私利他是最高且偶尔善原则、为己利他是基本且恒久善原则、单纯利己是最低且偶尔善原则)最为优良。因为,一方面,这种道德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它们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因而只有在利益冲突时才要求无私利他、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因为它不但提倡无私利他,激励人们在利益冲突时无私利他而不致损人利己,从而增进了社会利益总量,而且倡导为己利他,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合而言之,这种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大的道德,因而也就是最为优良的道德。

反之,义务论道德终极标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和利他主义道德总原则(只有无私利他才是道德的,而只要目的利己便都是不道德的)最为恶劣。因为这种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而以无私利他规范一切行为。这样,一方面,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的侵犯便最为严重: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合而言之,这种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

如果说新功利主义是最为优良的道德终极标准和己他两利主义是最为优良的道德总原则,那么,社会治理的优良道德原则是什么?无疑是人道与公正:人道——主要是自由的法治原则、自由的平等原则、自由的限度原则以及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思想自由六大人道原则——诸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完美的道德原则;公正——特别是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以及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五大公正原则——诸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治理道德原则就是科学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道德原则。科学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一方面,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的侵犯无疑最为轻微——它们甚至倡导每个人的自由应该广泛到社会的存在所能容许的最大限度——另一方面,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必定最为迅速,因为平等与公正以及自由与人道无疑是实现每个人创造潜能、调动每个人劳动积极性和保障社会繁荣进步的根本条件。于是,合而言之,科学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道德原则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大的道德,因而是最为优良的社会治理道德。

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共同的对立面,是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就是一种为不公正和不人道——特别是不平等和不自由——辩护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的整体的综合的理论。专制主义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无疑极其恶劣:一方面,它维护一个人独掌国家最高权力,而违背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原则,从而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各种平等权利,使所有人生活于一个极端不平等、不公正和无人权的等级社会;另一方面,它维护一个人独掌国家最高权力,而违背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思想自由原则,剥夺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使所有人都生活于一个遭受全面的奴役、异化和不自由的社会,完全丧失个性而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因而必定极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造成社会停滞不前。合而言之,专制主义道德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的压抑、限制和侵犯最大,而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却最少:它是给予每个人的害与利的比值最大的道德,因而是最为恶劣的社会治理道德。

总而言之,如果一种道德体系倡导义务论和利他主义以及专制主义道德,那么,该道德体系,就其基础或核心来说,便是最恶劣的,因而不论其余道德如何,这种道德体系都是最恶劣的;反之,如果一种道德体系倡导新功利主义和己他两利主义以及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道德,那么,该道德体系,就其基础或核心来说,便是最优良的,因而不论其余道德如何,这种道德体系都是最优良的。一言以蔽之,新功利主义道德终极标准、己他两利主义道德总原则和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以及以其为基础和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就是本书所确证的优良道德,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道德,就是我国之崛起所需要的道德。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