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垒头村 |
释义 | 新垒头村简介新垒头村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307国道与安新线交叉路口,是辛集市的北大门,全村现有1330户,4840口人,8153亩耕地,全村经济总收入4.73亿元,人均5100元。几年来,新垒头村党总支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群众,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连续多年来被辛集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4、2005年被石家庄市评为“百强村”,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2006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4—2006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 新垒头村发展村两委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把发展经济作第一要务来抓,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对集体企业实行转制扩建和改造,在原有11栋冷库的基础上,投资420万元,新建了一座库容量2000吨的水果保鲜库,既方便了周边村镇果农的卖果,又增加了集体收入,成为辛集市果品购销的龙头企业。二是对全村所有集体企业进行了转制,确保了集体收入的稳定增加。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原有旧果园品种老化投入大,收入低,没有经济效益的情况大胆进行品种改造,现全村2000亩果园已改造品种1500亩,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四是加大了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不断更新改造农机具,几年来更换农机具20台件,投资60万元将原有旧农机站改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机服务公司,现全村农机具投入达到了400万元。五是节约用水、缩小开支、增加农业收入,将全村所有防渗管道全部进行了更换(由过去水泥管道改换成了塑料管道),修防渗管道66400米,安装压力罐84个,水口2400个,总投资150万元。六是大力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在经营场地上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去年投资250万元,沿迎宾路西侧盖了60间二至三层的商住楼,入住经营户30多家。同时对迎宾路两侧的旧房进行了翻新改造,改造成了高标准的二层经营门店,共22户,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近两年,全村个体经营企业和各类专业户增加到500多家。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收入,新垒头村在政策、环境上为企业提供服务,近两年先后有澳森钢铁公司、河北佳隆食品公司、周氏皮草服饰有限公司等在新垒头村投资建厂。七是通过与北京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投资260万元,年利润60万元的利生素饲料添加剂项目在我村建厂投产。八是投资350万元,打地热井一眼,供热面积7万平方米,年产值90万元,利润40万元。九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占地600亩,沿307国道道南建了一个工业开发区,现已进驻经营户10余家,建设投资1.3亿元。十是以土地入股方式与佳隆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土地650亩,在国外引进蔬菜种子,建蔬菜基地一个。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新垒头村还积极搞好公益事业建设。一是投资140万元建起了2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并配备藏书1 0000余册的图书室和33台电脑,投资60万元建起了村幼儿 园。 二是投资110万元建起了村卫生院,并配备了化验、放射、B超、心电图等常规医疗设备,使村民的常规化验和一般医疗不出村。三是投资150万元,新建高标准村民浴池一座为村民免费洗澡,2006年年底已投入使用。 四是投资55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一座,设有大小会议室、党员和村民代表活动室等,做到了“两委”办公正常化,村务管理规范化。 自然资源该村有耕地总面积45.亩,人均耕地1.67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16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9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亩,荒山荒地139亩,其他面积4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1900户饮用井水。有190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90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900户。该村到镇道路为公路;进村道路为高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2辆。全村建有小水窖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9 亩。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3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的29.55%;畜牧业收入7.02万元,占总收入的32.9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5头,肉牛15头,肉羊50头);林业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29.08%;工资性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4.69%。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占劳动力的34.48%),在省内务工4人,到省外务工2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粮食、烤烟、核桃、茶叶,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8.14%。该村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计划发展花椒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9户,乡村人口29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4人。其中农业人口29人,劳动力15人。该村农户全部为彝族。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5人,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该村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8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9户。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中山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公郎中学、南涧二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6公里,距离中学2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人,其中小学生2人,中学生2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有固定资产0.8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有党员总数1人,为男性党员,有团员1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