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 |
释义 | 农十二师驻乌鲁木齐市。师部设在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12号,下属7个团场和10余个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西郊和南郊。管理区域东至吐鲁番市,西郊,与昌吉市隔河相望。南入和静县、托克逊县境内,北与乌鲁木齐县安宁渠乡、种苗场相连。与乌鲁木齐市属单位交织在一起。 起源农十二师的前身是1963 年7月自治区党委为了推动自治区国营农场的发展,规划设计建立的乌鲁木齐西郊农场管理处。1976年2月14日根据乌鲁木齐市委的决定,撤销西郊农场管理处成立了乌鲁木齐市农垦局。 1981年兵团建制恢复,1982年乌鲁木齐市农垦局改为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副师级建制。2000年11月27日,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2003年末全师总人口 5.4万人,其中汉族4.2万人,少数民族2万人。土地总面积37.38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20.69万公顷,可耕地总面积3.8万公顷,由于受水利条件的限制,年实际播种面积1.7万公顷。水资源主要来自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红星干渠从天山南坡大河沿沟引水穿过兰新铁路到达221团。十二师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旅游资源有风景优美的白杨沟、菊花台、巴布盖旅游区、东山狩猎场、滑雪场、风景独特的火山后观光旅游区、优静美丽的休闲度假庄园,还有幸福1、2、3号水库,后沟水库和王家沟大型红岩水库等旅游区。 发展农十二师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 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生产,富裕职工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几代人拼搏努力,尤其是农十二师成立以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认真贯彻,兵团“1+3”文件精神和师党委提出的工作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水利设施完备,农牧产品品种多,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高。竞争力强的优势已成为乌鲁木齐市的重要蔬菜瓜果、牛奶蛋禽肉食、水产品三大副食品以及瓜菜制种、啤酒花生产基地。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兵团“1+8”文件精神,加快工业改制步伐,实施“龙头带动”、“强强联合”等措施。使农十二师工业区域化、产业化经济已初现端倪。芳婷针织品、佳丽乳品、天山文具、八一酱醋等一批新老工业品牌已享誉全疆,部分产品出口周边国家及东南亚地区。建筑业在乌鲁木齐建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道路畅通,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建成垦区干线公路90千米,通县公路50千米,县(团)际公路126千米,扶贫公路23千米,连队道路180千米,已实现道路硬质化。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形成发达的商贸流通业,批发、零售和饮服网点设施遍布全疆和部分内地省市,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盘活土地资源,大力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农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利用城郊农业资源,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农家乐”、“民族风情园”等特色农业旅游业。 成就2003年农十二师实现生产总值6.2亿元,实现利润2000万元,年末实有林地面积7.75千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 3.07千公顷,果品产量 2.7万吨;牲畜年末存栏 18.11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79万头,羊 13.88万只; 肉类总产 0.75万吨,牛奶总产量刁.84万吨,蔬菜产量47万吨;原煤34.7万吨,产棉纱8000吨,坯 800吨,针织品1000万件,塑料制品4500吨,液体乳、奶制品42个品种1.2万吨,红砖8500万块。 稿件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