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会鱼灯 |
释义 | 新会鱼灯,准确地说起来,应该是一种鲤鱼灯。“鱼”“余”谐音,鱼灯便寓意年年有余,而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新会鱼灯所属地区:广东—江门—新会区 遗产级别: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日期:2008年 所在地区新会,古称冈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新会地处中国大陆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扼粤西南之咽喉,据珠三角之要冲,濒临南海,毗邻港澳,陆地面积1387平方公里,人口77.43万,新会是全国著名侨乡, 新会,同时拥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曲艺之乡两块金字招牌,1700年来,这块热土代代传承着深厚的千年古城文化。新会鱼灯正是在这一片文化古城土生土长的。 概述鲤鱼灯,是一种纸扎的民间工艺。制作时,先用竹片扎成圆圈,再用竹片将大大小小的圆圈连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交接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扎住。骨架扎成后,就在外面粘上红纸,最后是在鱼身上印鱼鳞。鱼脊上开一小口,用来点火和放置蜡烛。过去,每逢过年,特别是元宵节晚上,新会的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鱼灯,街头的小摊档,也能买到大小不一的鲤鱼灯。 新会鱼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极具观赏性,是烘托节日气氛、营造社会和谐景象的吉祥用品。新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人们做鱼灯、买鱼灯就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新会鱼灯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新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 制作做鱼灯有季节上的讲究,每年的2—3月就开始扎鱼架,6月是做鱼皮的季节,夏天干燥,鱼皮粘上金粉不容易掉。糊鱼皮的浆糊要自制,用醋和糯米粉熬成,鱼灯才不会被虫蛀。现在到了9月底,开始要准备大量的鱼灯等着春节期间上市。鱼灯的制作工序较为繁琐,需要花很多工夫。制作鱼灯前,首先要削篾备料,然后用竹篾按鱼身大小比例扎几个圈,圈要均匀平滑,交接口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住,再用竹篾将大大小小的圆圈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随后,就是印鱼鳞。印鱼鳞的木制模板是他们请人雕刻而成的。印鱼鳞时,最好是用熬过的骨胶,骨胶粘合力强,成本低廉,不过较费时间,金粉则是从市面上买来的金色箔粉。金粉要从广州甚至是深圳、香港买。鱼灯可分为纸做的和布做的。纸要用浆糊(最好用骨胶)蘸,布的就要用白乳胶蘸好,再用针线缝好。 历史与发展新会鱼灯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作为民间工艺和民俗风情,鱼灯已基本在新会消失,但由于著名画家、新会女婿黄永玉的一幅《新会鱼灯》,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再度引起了新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年来,新会区政府在春节期间找来了几位民间老艺人,专门制作了数百盏鱼灯在人民会堂门口展示,使葵乡这一传统风情得以重放异彩。 黄永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透明的灯放出红色的光,足有两三里路长,使人们犹如置身水里,多么美好的情景啊,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其实,这段话,也就是上世纪40年代末新会街头的真实写照。 新会鱼灯的真正消失,并不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应该是在把一切艺术视为“封资修”的时代。我们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曾生活在有鱼灯的日子里,当然,那时已经看不到黄永玉大师所描写的盛况了。小时候,我家住在高第街,离黄永玉描述的那条两旁挂满鱼灯的西隅街并不远。到了新年,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拎着鱼灯在巷子里追逐、嬉戏。晚上,大人们在舞蕉树龙(用蕉树杆制作龙的躯干,用点燃的线香装饰龙纹),小孩子们便提着点了蜡烛的通红透亮的小鱼灯,在蕉树龙的周围来往穿梭。灯火闪烁,鱼戏游龙,一派喜庆欢乐的气氛,充满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仿佛春节的到来是专门为了提鱼灯,没有鱼灯的春节就有点不大像春节,小巷里就会缺少生气和动感。 那时候,一般人家都很穷,鱼灯又不像风车、风筝那样可以随便自己动手制作,于是,我们得把利是钱积赚起来,等到元宵节那天到地摊上去买鱼灯。隔邻的二叔婆有时也会多买几盏鱼灯回来,分给我们这些穷孩子玩,鱼灯成了欢乐的象征、乡情的象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