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发现的植物激素
释义

该书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物激素研究室周燮教授主编,以生物学、农学、园艺学、林学等的教学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本科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为重点;联系植物生产和生活实际;取材新颖,收编直到2010年10月的国内外文献,反映前沿、共约46万字,彩图8页。

版权信息

主编周燮

出版发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 210009)

版次2010年月第1版

印次2010年月第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 9787534500000/G·0000

作者简介

周燮,男,1933年生,江苏宜兴人,归侨(新加坡)。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荣誉会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1960年和1987年分别担任植物生理学讲师和教授。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教学与科普工委会主任、《植物生理学报》编委、中国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学科副组长、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复审专家和评委。发表学术论文196篇,专著6部,植物生理学系列片(63学时)于中央电视台播放(1990-1994);获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专利一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培养了30名硕士和13名博士。曾应邀到美、日、加、韩等国10所大学演讲。

陈金桂,男,1968年生,江苏盐城人。1997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英国皇家奖学金的资助,在Horticul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主攻生长素结合蛋白的晶体结构。随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从事生长素结合蛋白的功能和植物异三聚体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研究。2004年起,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担任助理教授,继续从事植物激素生理生化和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现为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夏凯,男,1965年生,安徽东至人。1994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讲“现代植物生理学”和“植物激素及其研究方法”。作为第一副主编协助李合生教授撰写《现代植物生理学》。现任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李国婧,女,1972年生,内蒙赤峰人,200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是“水杨酸、其他植物激素和过氧化氢在黄瓜苗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2001~2004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丹福斯植物科学中心做博士后。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内蒙古科协常委。致力于植物激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2007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宋平,男,1968年生,江苏靖江人。2000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alth Sciences Center助理教授,从事血管生物学和内皮细胞胰岛素抗性研究之余,仍持续关注植物的激素与发育生理学,特别是油菜素甾醇类激素。

曾晓春,男,1964生,江西永丰人,2000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宜春学院副院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1997年首次发现茉莉酸可诱导水稻颖花开放。很熟悉茉莉酸类激素研究领域。

王树才,男,1967年生,山东诸城人。2002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从事植物激素的免疫检测技术研究多年,制备了专一识别水杨酸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相应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植物体内水杨酸含量的检测。曾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从事生长素响应因子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研究3年。目前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从事转录因子与植物生长发育及信号转导的研究。

陈以峰,男,1965年生,江苏射阳人。1996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武汉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常春藤盟校Dartmouth College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构从事植物激素及生物能源研究。在名古屋大学期间较系统地探查PSK对多种细胞增殖的效应,熟悉植物肽激素研究领域。

杨军,男,1973年生,四川宣汉人。2002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攻读硕士期间在南京农业大学从事植物激素生理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豆科植物花型发育以及植物激素在豆科复叶和根瘤等侧生器官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唐玉林,女,1968年生,广西桂林人。1993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甘立军,女,1974年生,河北南宫人。200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茉莉酸甲酯与水杨酸在诱导禾本科(黑麦草)颖花开放中的拮抗效应(Proceeding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2000,4245)。在国内首次获得抗JA的单克隆抗体,建立JAELISA,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从事植物激素生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沈文飚,男,1969年生,江苏无锡人。2008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的信号转导研究。

尹昌喜,男,1978年生,江西玉山人,2007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专长于水稻激素调控生理。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缩颈穗”及花粉败育与穗源生长素和倒一节间赤霉素亏缺的关系(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7,58: 24412449)。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油菜素甾醇类

第三章茉莉酸类

第四章水杨酸类

第五章多胺类

第六章植物肽激素

第七章独脚金内酯类

第九章成花素

第十章壳梭孢素类

第十一章总结与展望

书摘

上世纪末,美国科学院院士Hans Kende和 JanZeevaart将早期发现的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和乙烯统称为五大类“经典”植物激素(“Classical” Plant Hormones)。1998年,在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学会(IPGSA)第16届大会上,油菜素甾醇类、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被加入植物激素名单。随后, 多胺类和一部分肽类也被接纳为植物激素。最近独脚金内酯和一氧化氮亦被提名为植物激素。这些继“经典”植物激素之后发现的被统称为非“经典”植物激素(non-classical planthormones)。可是,迄今国内学术界尚未对后面七类激素进行过全面而系统的介绍。该书不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还概述了两类候选的植物激素¾¾成花素(florigen)和壳梭孢素类(fusicoccins, FCs)。

一、油菜素甾醇类

此类激素具有四个环的5-α-胆甾烷的基本结构,是植物体内一类与昆虫的蜕皮激素以及哺乳动物中的甾体类激素结构相似的植物生长调节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L)。油菜素甾醇类激素促进细胞的伸长和分裂,但与其它激素不同的是,它在很低浓度(1×10 mol/L)就可表现出很强的生物活性。油菜素甾醇类激素参与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而且在植物的抗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一个富含亮氨酸重复片断(Leucine-rich repeat, LRR)的丝氨酸/苏氨酸型受体激酶¾¾BRI1已被鉴定为油菜素内酯的受体。

二、茉莉酸类

茉莉酸及其挥发性衍生物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和氨基酸衍生物统称为茉莉酸类物质。JAs属于氧化的脂肪酸衍生物,是由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代谢产生的。JAs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一个环戊烷酮。JAs可调节植物根的生长、块茎形成、果实成熟、卷须的缠绕、生殖器官的发育和衰老等。JAs也是植物对环境胁迫和生物胁迫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其最典型的功能是在抗草食动物的防御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一种F-BOX蛋白¾¾COI1已被鉴定为JA的受体。

三、水杨酸类

水杨酸的化学名称为邻-羟基苯甲酸,是一种含苯环的小分子化合物。水杨酸及其衍生物统称为水杨酸类;其最具代表性的作用是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及生物胁迫的抗性,并在诱导植物的系统获得性抗性的产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杨酸还能诱导某些植物开花以及天南星科植物产热。目前,植物中感受水杨酸信号的受体蛋白还未被鉴定出来。

四、多胺类

多胺是一类低分子量、多阳离子脂肪含氮碱。与其他植物激素相比,多胺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要高出很多, 一般可达毫摩尔水平。多胺具有调控茎的伸长、调节植物的生殖生长、果实发育、胚胎发生及参与抗逆反应等多种功能。

五、肽类

植物肽激素包括植物体内一组天然的微量多肽或小肽分子,它们通过前体蛋白质的降解和修饰而产生,并被分泌到细胞外,被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从而引发特定的生理响应。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肽激素CLV3(CLAVATA3)的信号途径和转录因子WUS(WUSCHEL)组成了一个反馈环, 在植物茎端分生组织的干细胞的维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独脚金内酯类

独脚金醇内酯是一类由一个三环的内酯通过一个烯醇醚骨架与一个甲基丁烯羟酸内酯环连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独脚金醇内酯最为代表性的作用是抑制植物分枝,刺激寄生杂草种子的萌发,以及促进丛枝真菌菌丝的分枝和养分的吸收。迄今,植物中感受独脚金内酯信号的受体蛋白还未被鉴定出来。

七、 一氧化氮

在近期发表的两篇重要综述中(Santner andEstelle, 2009; Leitner et al., 2009),NO都被提名为植物激素。其化学结构很简单, 分子量仅次于乙烯,而且也以气态形式存在。它在植物生长发育、防御病原菌入侵与应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信号角色。八、候选的植物激素A¾¾成花素(florigen) 花的发生是植物一生中的大事,也是发人深思的一个难解之谜。成花素的研究虽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近几年,才知道FT蛋白可能是成花素(Zeevaart, 2008)。此外,FT mRNA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

九、候选的植物激素B¾¾壳梭孢素类 (fusicoccins, FCs)

壳梭孢素类是一类碳三环双萜糖甙,主要由真菌扁桃壳梭孢菌(Fusicoccumamygdali Del.)产生,但也存在于多种植物体中并发挥作用。FCs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是激活质膜H+-ATPase;它几乎能诱导所有植物组织的质膜超极化及质子外排。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植物激素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香山会议也确认植物激素是未来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领域(许智宏,李家洋,2006)。回顾历史,我国已有两部五十万字左右的植物激素专著于1963年和1996年先后问世。一部是罗士韦主编的《植物激素》(479千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另一部是李宗霆和周燮著的《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540千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它们为我国的植物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两部专著已不能反映植物激素研究的现状。2008年 9月,美国Davies主编的《植物激素:合成、信号转导和作用》[Plant Hormones: Biosynthesis,Signal Transduction, Action]的中文版问世(段留生主译),使我国广大读者可方便地了解到国际植物激素研究的近期进展。然而,该书主要介绍的是“经典”的植物激素,而且,其参考文献限于2004年之前的,对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得也偏少。因此,那些新发现的、非“经典”植物激素就成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9: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