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安公主 |
释义 | 1 东晋简文帝之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东晋人,晋简文帝的女儿。公主本来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桓济欲篡兵权失败被贬,新安公主就与桓济离婚,央求皇帝将自己改嫁给王献之。后有一女王神爱,为晋安帝司马德宗皇后。历史上也有与其同名的公主,如梁武帝妹新安公主,唐昭宗女新安公主等。 ◎ 王献之介绍不过,当时王献之已经和郗道茂结婚了,夫妻感情甚好。 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最小的儿子。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从小到大,都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然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笔被他抓得很牢——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很多人都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起来。 东晋的丞相和皇帝都十分喜欢他。有一次,王献之和哥哥们去拜会丞相谢安。王家兄弟走后,别人问谢安:都说王家兄弟出色,你觉得哪个最好?谢安说:“最小的那个最好(小者佳)。”问原因,他说:“小的那个说话少(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王献之为人沉静,并没有说多少话,就被看出是最有料的。 新安公主的哥哥晋孝武帝也把王献之当着选婿的标准。他叮嘱替皇家物色女婿的人说:“王敦、桓温算什么东西?一旦得势,就要干预皇家的事。你替我选女婿,就拿刘真长(也是驸马)、王子敬(王献之)做标准就最好不过了(王敦、桓温,磊砢之流,既不复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须。正如真长、子敬比,最佳)。” 不过,这位理想丈夫王献之,早年已经与表姐郗道茂成亲。郗家也是名门望族,郗道茂本是王献之母亲的外甥女,比王献之大一岁。长得美丽贞静,和王献之从小就很熟。到了婚嫁年龄,王献之赶紧央求父亲去求婚。王羲之就写了一封求亲的书信,客气地说:“你家女孩有没有中意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和我家小郎结婚,那是再好不过了。希望你考虑一下(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 ◎ 新安公主暗恋王献之对仕途不很热衷,加上父亲置办了大量的山林田产庄园,生活颇为富足,他便潜心研究书法,和表姐情投意合,清净度日。 他并不知道,新安公主已经暗恋他很久了。新安公主早年不得不嫁给兵家子弟桓济,但她早就听说了王献之:又有风度,又有名节,又有才华。当年想嫁却没有机会。如今她从婚姻里解脱了,而且还很年轻。而郗家女,虽然已明媒正娶,但是目前没有儿子(只生了个女儿叫玉润,不过夭折了)。妇女无子,就可以当做黜妻的理由——此时对新安公主,正是下脚的机会。于是,她反复向皇太后央求,又去求皇帝下诏。 皇帝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再娶。 这对郗家女来说,是晴天霹雳。她与王献之结婚后不到一年,父亲郗昙就去世了。这时要把她赶出王家,让她往哪里去呢? 王献之也不肯另娶新安公主,不想从此加入到皇家的是非圈去。他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抗旨,只有自残,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自称行动不便,不能娶公主——这个方法显然不奏效,公主声称不在乎,即使他瘸了,也要嫁。 ◎ 王献之娶新安公主可怜的郗家女,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小包裹,离开了王家。她表示终身守节, 誓不再嫁。此时她的娘家已散,只能投奔她的叔父。王献之看到自己的前妻离开,想到她没了父亲,没了女儿 ,现在又没了丈夫,孤身一人,寄人篱下……王献之被伤心愧疚追踪了一辈子,到死也没有原谅自己。 新安公主婚后的生活怎样,史无记载。但根据皇家对王献之始终很满意这一点来看,王献之对公主还是不错的——毕竟他是本性良善的人。 他心里还是牵挂着前妻。因为是表亲,所以还有礼节上的亲戚往来。但已不能见面,只能偶尔通过信函传达问候,王献之曾给离婚后的表姐写过一封情书,述说自己被思念弄得快要发疯,这封信无头无尾,没有落款,收在“王献之文集”的杂帖中。 信曰:“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大意就是说:我和表姐生活多久都不会厌的。即使是年复一年地相对,也可以当作是一日之欢。那种额头触着额头的欢畅,只是遗憾不能再尽兴一点、更尽兴一点。正想着要和表姐成双成对,白头偕老,哪知道命运如此不顺,分离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伤心惆怅啊,什么时候才能白天晚上都见到表姐呢?我只能仰首低头悲叹呜咽,实在没有办法啊,要跟表姐见面,只能等到我断气罢了(或者说,我气得差点断气?)! 这种毫无回天之力的男人表白,其实是比较自私的。似乎表达了一个好男人的深情和安慰,但主要用处还是让这个“好男人”自我良心谴责减轻一点。通常情况下,古代收到这类信的女子,只有更绝望一步,常常会死得更快些。 ◎ 二人生活《世说新语·简傲》里记载王献之和郗家交恶:郗家的重要人物郗嘉宾死了,王献之和哥哥们去吊丧,他们衣着宽大随便,穿着高底拖鞋,样子漫不经心。郗家请他们坐,他们说:“我们忙着呢,没时间坐。”等他们走后,郗家人气得大骂,说要是郗嘉宾还活着,准得教训他们。 郗嘉宾死时,王献之应该是三十三岁左右,推断这次交恶,应该是离婚之后。自从王献之娶了公主,官就一直升。而郗家的权势人物不在了,难免怨恨王献之攀附公主,对往日的亲家态度轻慢。 其实郗家是有点多心了,王家兄弟要是这样的人,也不会集体去吊丧了。王家兄弟那样,也许另有原因,他们都是奉仙学道的,经常磕药,服寒食散,为了发散皮肤的热燥。不得不常年穿着宽大的旧衣服和拖鞋,也常常神色涣散。特别是王献之,到郗家去,肯定是很惶恐的,因为这种家祭的场合,很容易遇到表姐——他要怎样去面对表姐呢?于是不敢久坐,赶紧提议离开郗家了。 总之,王献之今后与郗家的来往更稀少更困难了。 由于他常年磕药,再加上当年为避国婚烧坏了脚留下后遗症(可能是反复感染吧),他不到四十岁就受病痛折磨,在死前一两年的往来书信里,他总要提到“我的脚啊我的脚”——那个令他痛苦了整个后半生的脚: “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 “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 “仆(自称‘我’)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髀。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 他已经预料到这病是凶多吉少了。 他病危的时候,家人为他请来道士。按道家的规矩,应该向天神报告自己生前的得失,类似基督教里的临终忏悔。 问:“你此番来(天国)有什么要忏悔的(来有何异同得失)?” 王献之说:“我一生做事都凭良心,没有什么要忏悔的。只有一件事情,让我一直不安,就是和郗家女离婚的事(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女儿神爱后来做了皇后。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儿子。王献之死时四十三岁。 ◎ 相关史料《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晋书列传第二》 时徐贵人生新安公主,以德美见宠。 2 南朝梁武帝之妹◎ 简介新安穆公主(?—?)萧氏,南齐人,父萧顺之,母不详。萧氏下嫁王茂璋,生子王冲。因其兄梁武帝萧衍登基称帝的缘故,萧氏死后被追封为新安公主。 ◎ 相关史料《陈书 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也。祖僧衍(王僧衍),齐侍中。父茂璋,梁给事黄门侍郎。冲母,梁武帝妹新安穆公主,卒于齐世,武帝以冲偏孤,深所钟爱。 ...... 枢博闻强识,明悉旧章。初,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先适陈留太守钱蒇,生子岊,主及岊并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将葬,尚书主客请详议,欲加蒇驸马都尉,并赠岊官。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汉氏初兴,列侯尚主,自斯以后,降嫔素族。驸马都尉置由汉武,或以假诸功臣,或以加于戚属,是以魏曹植表驸马、奉车趣为一号。《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瞻准。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合卺而酳,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今公主早薨,伉俪已绝,既无礼数致疑,何须驸马之授?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梁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王氏无追拜之事。远近二例,足以据明。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礼,无劳此授,今宜追赠亭侯。”时以枢议为长。 3 唐昭宗之女新安公主(?—?),唐昭宗李晔女,母不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