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厝寮 |
释义 | 简介辛厝寮位于汕头市的东部城区,东至新津河西岸,北与龙祥街道周厝塭接壤,西至泰山北路,南临珠池街道充公,属龙湖区新津街道,常住人口7000多左右。辛厝寮包括金港又称老辛厝寮(今金港居委)、吴潭(今泽湖居委)、高埕(今高埕居委)、陇下、公婆爷(今合并为东龙居委)、南畔寮(今珠津居委)合仔墘(今金津居委) 、公合(今金龙居委)、苦栋寮(今金凤居委)、书斋脚(今金泰居委)等10个自然村。辛厝寮最初创乡于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乾隆年间因澄海县人口不断增长,于是澄海周边与邻乡官埭、鸥汀等地的村民便逐渐向南迁移居住,因辛厝寮这片热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可开垦菜园、水田耕种蔬菜、水稻,又因地处新津河畔有着天然良港,对发展渔业和养殖提供有利的条件,于是在此定居创乡。现在辛厝寮主要以纪姓人家为主,有辛姓、吴姓、邱姓、陈姓等人家。 辛厝寮命乡名说法根据“辛厝寮” 命名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邻近村民为迁此建村,建村初村址处新津河口,为天然良港,故名金港,1953年新南乡人民政府驻此,改称为辛厝寮。 第二种说法是,1956年新中国澄海县为清除“氏族宗派”观念。1958年由原辛厝寮、高埕、公合、苦栋寮等自然村组成大队,为防止大姓霸族欺负小姓人家,名村中人口较少的辛姓为村名(既辛厝寮大队)。现外砂镇林厝村、李厝村都有此当年小姓命乡名形象。 第三种说法是,因辛姓族人先至此创乡,所以故名辛厝寮,但辛姓在此繁衍人口不旺,现在主要以纪姓为主。所以辛厝寮是以辛姓命乡名,以纪姓定为主姓(外乡人也称之为“辛厝寮纪”)。但此说法有误,因历代地方史志并无记载辛厝寮有过乡级行政,而历代自然村也只属下蓬乡或官埭乡管辖(乡、镇、街道同一级别)。 历代沿革辛厝寮早在1400 年潮汕海陆“唐初滨线”大变迁中就已形成沙洲。北宋末年宣和三年(1121)前,属潮州府海阳县延德乡蓬洲都。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属揭阳县蓬洲都。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蓬洲都改属澄海县辖。 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辛厝寮属澄海县蓬州都。1921年,辛厝寮属澄海县下蓬区。1932年辛厝寮属澄海县第八区(下蓬区)。1937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鮀浦合并)。1946年辛厝寮属官埭乡(俗称官埭十八乡)。1948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合并)。 1949年10月解放后,辛厝寮属澄海县第六区(下蓬区)。1956年3月属澄海县官埭乡(镇级乡)。1957年12月属澄海县下蓬乡(镇级乡)。1958年9月属汕头市红光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队(由辛厝寮、高埕、公合、苦栋寮等自然村组成大队)。1961年3月辛厝寮属汕头市官埭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队。1965年6月辛厝寮属澄海县官埭公社辛厝寮大队。1970年2月16日属澄海县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两公社合并)。1976年属汕头市郊五.七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队。 1984年头市郊珠池区公所。1986年属汕头市龙湖行政管理局珠池街道辛厝寮管理区(既辛厝寮村委会)。1992年辛厝寮属龙湖区新津街道。1994年属龙湖区新津街道,经龙湖区人民政府批准,辛厝寮撤村建立金港、泽湖、高埕、东龙、珠津、金津、金泰九个居委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