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屯镇 |
释义 | 辛屯镇位于鹤庆县北大门,南与草海镇相连,北与丽江古城区七河乡接壤,东与丽江古城区金江乡毗邻,西邻丽江玉龙县太安乡。交通便利,大丽公路横贯境内,距鹤庆县城12公里,距丽江机场2公里,漾弓江由北至南顺流而下。 简介辛屯镇位于鹤庆县北大门,南与草海镇相连,北与丽江古城区七河乡接壤,东与丽江古城区金江乡毗邻,西邻丽江玉龙县太安乡。交通便利,大丽公路横贯境内,距鹤庆县城12公里,距丽江机场2公里,漾弓江由北至南顺流而下。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 ,53个自然村,122个村民小组。其中11个村委会位于三面环山、宽敞平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的鹤庆坝子,另有1个村委会——大福地村委会属山区行政村,辖区内5个自然村分布在石宝山北部,立体气候明显,是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地。辛屯镇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了全县商品粮、生猪、蚕桑生产基地。全镇年末总户数8910户,人口36694人,其中农业人口35686人,非农业人口1158人;境内民族众多,以白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7.41%,汉族7355人,占总人口的20.04%,彝族839人,纳西族64人,藏族21人,其它少数民族9人。 辛屯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总面积为10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6468亩。农作物以水稻、大麦、包谷、蚕豆为主,全年粮食产量21370吨,人均占有粮食582.38公斤。 辛屯独特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气候,非常适宜蚕桑产业的发展。辛屯镇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机遇,把蚕桑培植为农业支柱产业。 人文地理辛屯镇地理位置独特,素有“龙潭之乡”的美称,大小龙潭星罗棋布。在众多的龙潭中,大龙潭因其集山、水、林、洞为一体而享誉县内外。辛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蒋宗汉、李宗黄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甸北田埂调、洞经古乐等传统文化在民间传唱不衰;天子洞及石刻石雕被列为县级文物得到完好保存;传统民族工艺品加工技艺、传统青瓦烧制技艺、传统鹤庆白绵纸加工技艺沿用至今。 甸北调 鹤庆县的白族民歌甸北调,因萌生于甸北片民间而得名。 甸北调子最动听,出自心窝情意深。好比清水锅中煮青菜,不放油盐味也真…… 甸北调的格律形式独特。每段唱词多为七、九句式,每两句 词为一组。每组唱词前面加个歌头“阿妹(哥)吔!”两句唱词中间,加“腰花”衬词,如: 阿妹吔!潭有源头水常清,(爱玩爱笑哥的妹),潭水相融不离分。阿哥吔!相交要学潭中水,(爱你爱在心尖上),龙潭烧干心连心…… 甸北调的唱词,也像所有民歌一样,讲究生动、形象、亲切。并借助民歌创作惯用的比兴手法和夸张、隐喻、反衬、白描等修辞技巧,朗朗上口,易唱易懂。 弦子弹起唱乡音,土腔土调情意真。沙淘千遍出金子,歌唱三遍情更深。 甸北调很讲究音韵。除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意外,还借助和谐、优美的声调传情。一般情况下,唱词的起句、落句的尾字要押韵。调子前面的歌头和句段间的“腰花”,不但起召唤作用,促使对方的比、兴灵感,而且还“担负”着语句间的传承和感情沟通的使命。 因演唱时空的不同,甸北调的唱法,又衍生出若干不同的曲式和调式,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歌体”。其中,田埂调、山歌、对口调、大调等曲调,是甸北调中的主要“歌体”。 田埂调因多在田间和野外演唱而得名。她洋溢着田野的风韵,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所表现的内容,多为情歌。演唱时,男子弹小三弦 、女子吹笛子或树叶伴唱。旋律轻盈、节奏明快、唱词生动、质朴。白天演唱,歌词较为含蓄,多借歌颂劳动、追求美好生活来表达相互间的情爱。夜晚唱《田埂调》,又别有一番韵味。唱调人有夜幕“遮羞”,唱词也变得炽烈、豪放。三弦轻拨,短笛低诉,你唱我答。 田埂调中还派生出一种用乐器伴奏的《混声调》,按表现的内容又分作表情调和助兴调。表情调,是青年男女的幽会“连心曲”。每当繁星缀满夜空之时,村寨外会传来叮叮咚咚或唔噜唔噜的三弦、竹笛声。那是心上人催请约会的“催军鼓”。躲在隐蔽处观看,你只看见人、听到笛声,却难发现谁是吹笛者,仔细辨认,吹笛人原来是那个低头不语的姑娘。她将短笛挂在胸前的内、外衣间,双手从褂口处伸进按笛孔,低头从衣领处吹奏。这种短竖笛,是一种五寸长、拇指粗的金竹所制,音色清脆,又是姑娘们的“专利”品,人们称之“姑娘笛”。伴合它的音律唱出的歌,委婉缠绵,产生一种离情难舍的吸引力,难怪人们称她是“锁心锁”。 助兴调,是在栽秧季节,由乐队和歌手在田间弹奏三弦、唢呐和演唱民歌为劳动者助兴的一种混声曲调。这种混声调唱腔豪放,旋律炽烈,唱词抒情,情感真挚,营造出一种恢宏的氛围。 山歌,曲调质朴,旋律豪放,唱起来如松风涌浪,瀑布跌宕,颇有气势。这种调子山野味浓,一般在山间砍柴、伐木和放牧时演唱,充满了劳动者的激情和自豪。 对口调,是一种男女间你问我和盘歌式的对唱山歌。这种调子旋律轻快活泼,唱词诙谐风趣,节奏热情开朗。 大调是甸北调中的叙事歌。这种歌体,多用于演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传说故事。遇庙会或民族传统节日,由老歌手为人们演唱。唱词浑厚、豪放、音乐粗犷、流畅,是传承民族历史和地方掌故的载体。 蒋宗汉与金龙桥 蒋宗汉(1836-1898年),云南鹤庆人,清末参与镇压杜文秀起义,官至参将,腾越厅总兵,贵州提督。 关于金龙桥的历史,差不多云南所有的史志上均有记载。明万历年《云南通志》上载:“上江桥,在州治西150里。”(疑光绪当前为藤篾桥)《永北直隶厅志》说:金龙桥"在郡治西150里子里汛,西跨金沙江,为永郡通鹤庆、丽江要冲,计长28丈,宽9尺,系铁索18股,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现授贵州提督鹤阳蒋宗汉炳堂捐资创修"。各个时期文人墨客关于金龙桥的文章诗赋更是多不胜数。《丽江文史资料》引唐代《笮桥赞》一诗来说明过梓里渡的险峻:"笮桥横空,相引一绳。人缀其上,如猱之缚。转贴如渊,如鸢之落。寻樟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成,陨无底壑。"因此,梓里渡又曾一度称篾缆渡。关于建桥的历史,更有一传奇的记载。《新篡云南通志》引国史馆传中有 一记载,颇为传奇:"宗汉始居亲丧时,回酋马全保数过其家,强加以秩,宗汉阳许诺,夜间盗走官军营,及金沙江,追口四合,宗汉穷急,无以渡,指江水誓曰:苟天相吾,幸存活宗汉身,他日必灭此贼。忽一浮搓随流至,因得渡脱去,其臣贵仕,及出资造梓里桥江上,利便行旅,人至今称德云"。 蒋宗汉修建金龙桥,是光绪二年(1876年)。贵州提督鹤阳蒋宗汉,为鹤庆辛屯乡人。当年,蒋宗汉投资十万,修建金龙桥。蒋宗汉修建金龙桥的动机,史籍上的记载颇为传奇,想必属于民间流传。我们现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蒋宗汉修桥的动机,肯定与当时人们过渡金沙江的艰难,两岸物质交流的困难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蒋宗汉修建金龙桥的时间为清光绪年间,当时朝廷腐败动乱,而蒋宗汉修桥属私人出资,工程巨大,共历时五年,死工人48人,这不能不说明蒋氏建桥的决心。 蒋宗汉建桥之时,交通十分困难。大桥所用链环,只能在丽江城内加工,然后用牲口驮到江边,再加工成铁链。桥共有链18根,每根链500个环,重约一吨。根据当时的条件,重一吨的铁链,如何一根根拉在江上,并使之平衡,实属奇迹。之后,金龙桥建成后七十年间,仍然是金沙江上游唯一的大桥,更堪称奇。根据史料记载,蒋宗汉修建金龙桥,有一定的偶然性,说蒋宗汉修桥是他曾在江边受阻,发誓而修。但修桥本身,也反映了两岸群众和丽江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金龙桥对两岸的交流带来便利,就自己的恩怨而言,蒋宗汉的决心不会坚持到五年之久。 农村经济辛屯镇地处鹤庆县北端,三面环山,土壤肥沃,雨量充沛,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盛产稻谷、大麦、蚕豆和莲藕、鱼虾等农产品;经济活跃,手工业、商贸、建筑业发达。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282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483万元,林业收入91万元,畜牧业收入3741万元,渔业收入312万元,二、三产业收入14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元。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全镇逐渐形成了粮食、生猪、蚕桑等特色产业。2006年全年共生产粮食2.13万吨,生猪出栏6.4万头,生产鲜茧434.3吨。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实施了农民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惠民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特色产业辛屯独特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气候,非常适宜蚕桑产业的发展。辛屯镇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机遇,把蚕桑培植为经济支柱产业。2006年全镇桑园面积达15508亩,年产鲜茧434.3吨,蚕桑产值869万元。 区位上的优势,使辛屯的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以生猪养殖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猪交易市场,使之成为滇西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形成生猪养殖,运销一条龙服务的发展格局。2006年全镇出栏生猪6.4万头,生猪产值7360万元。 基础设施辛屯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交通、水利、集镇、卫生、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06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15万元,其中农田水利投入104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750亩,新建水利工程120件,全镇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7%;农村电网改造建设投入800万元,改造户表4500户,全镇农户通电率达100%;教育投入118万元,完成中小学排危改造、新建校舍2220平方米,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42万元,完成了镇卫生院综合楼和妙登村卫生室建设;投资54万元完成妙登、新登、双龙、南河4个村委会办公楼新建项目,农村基层组织办公场所进一步优化;弹石路面建设投入15万元,全镇12个村委会实现“村村通”,53个自然村通路52个村,通达率98%,逢密、大赤铺、如意北、如意南、鹿鸣村、北河南、东营、南营、西营、北营等自然村村内主干道基本实现硬化,群众出行进一步方便、快捷;年内完成了9个村委会“万村书库”建设,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口卫生辛屯镇2006年末人口为36694人,按性别分男18373人,女18321人;按职业分,农业35686人,非农业1158人;按民族分:白族28406人,汉族7355人,彝族839人,纳西族64人,藏族21人,其它民族9人。 文化教育辛屯镇的文化教育事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镇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镇12个村都建立了文化室,有9个村建立了“万村书库”图书室。大力实施“环境育人”工程,仅2006年,完成了辛屯小学教学楼、辛屯中学学生宿舍楼,三合、南河小学教学楼等工程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镇广播覆盖率97%,有线电视用户8810户,每百人拥有电话31部。 (2)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各村都设有业余文艺演出队,有近50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常年活跃在各村和一年一度的“天子庙会”。《甸北田埂调》被列入了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保护项目。2006年辛屯镇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辛屯镇目前有2所初级中学,共有25个教学班,在校生1204人;13所村完小,9个教学点,在校生4157人;教职工总数251人,其中:公办教师225人,工勤8人,代课18人。近几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法》;扎实抓好“两基”、“两全”;我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2005——2006学年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99.8%;高中入学139人,高中入学率27.04%,职中招生134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