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厝街村 |
释义 | 概况谢厝街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一个行政村,辖谢厝街、东村、内厝三个自然村,位于晋江东南沿海,东与英林镇港塔村、金井丙洲村相隔,西与旧西湖相望,南与三欧村、伍堡村相接,北与后头村、玉坂村衔接,处于金井至东石公路中部北侧,龙湖至下伍堡公路南端东侧。所跨行政区域英林镇。 地名含义谢厝街,原名登卿。于宋季由谢姓宋尚书字御临,讳韬公。自泉州金鱼巷分来肇基,“登”即登上,“卿”即皇帝对大臣之称,相传南宋赵氏皇室南逃,皇帝御驾亲临其府,赐谢韬之字“御临”,因而得名登卿。至明季隆庆年间,私商海上贸易兴隆,我里东有一古巷(与港塔交界)通海,商船靠岸设码头,遂建一条古街路,经商贸易繁荣,即改称谢厝街(今街已废改建民宅),但仍有“街下路”角落之称。 历史沿革宋属安仁乡仁和里,元朝改乡及里为都,隶属泉州府晋江县南门处十一都,明、清沿元制,民国属金井乡港垵保。建国后属晋江县12区金井镇,1956年属金井区,1958年改金井乡,1958年10月设人民公社,隶属金井人民公社,1961年晋江由13个公社增至20个公社,增设英林人民公社,后头、谢厝街、东村、内厝四个自然村合并一个后头大队,属英林公社,1984年改英林乡后头村委会,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镇建制,改为英林镇后头村委会谢厝街自然村,1994年从后头村拆出,成立英林镇谢厝街村委会,辖谢厝街、东村、内厝三个自然村。 村居与居民谢厝街村位于金井至东石公路中部北侧,龙湖至下伍堡公路南端东侧,区域面积1500亩,住宅区面积650亩,属一个行政村,辖三个自然村(谢厝街、东村、内厝),7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常住人口1520人,350户左右,长期外出定居(海内外)约500人,谢厝街村以谢姓村民为主,还有李氏,黄姓村民,谢厝街谢姓535人,李姓250人,黄姓70人,东村谢氏495人,内厝李姓170人,可耕地面积700亩。 历史人文谢厝街自宋季由谢姓宋尚书御临讳韬公肇基以来,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其子孙有分往深沪镇畲下村、该镇东村、东石白沙村、埕边村及泉州西边巷。有徙居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各承其祖,宗友藩衍。明季海上贸易经商于此,有李氏迁入,清代有黄氏入迁,三姓和睦共处。 七百余年的村史、文人、名仕、名宦辈出。清乾隆进士解元谢淑元,官翰林院侍讲。清宣武将军谢世侯,任安溪守备。现代有老干部谢肇炮、谢景德等,有共产党优秀干部谢水龙(副厅)、谢文章(副处)等等,有大学教授、军中副师级干部、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未能一一详记。 村容村貌全村有通往镇区水泥路及通往金井、东石水泥路,新建古建筑《谢氏家庙》、村委会办公楼、老友会会址大楼、公共戏台于里中,民宅大部分二层楼以上,单层石厝及古厝平屋不足三分之一。 教育事业、保健医疗非常薄弱,有待改善,只有一个幼儿班假借于村委会,小学生分别往后头凤山小学及三欧达德就读,无卫生所。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2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农为主,种植地瓜、花生、蔬菜等农作物。中小型企业约60家,以家庭式为主,主要产业服装。 交通运输截止2008年,全村基本完成水泥路,只有东村至内厝一段约三、四百米尚未铺水泥,全村各种汽车约120辆,摩托车家家有,家家电话手机,户户有线电视,交通、通讯非常方便。 名胜古迹古建史迹,有新重建仿古《谢氏家庙》,清进士翰林院侍讲谢淑元故居,称《解元府》,有登卿谢氏长房《开东公祖宇》,二房《开石公祖宇》,三房《开轩公祖宇》二座、分上、下轩。《街路下祖宇》、《登卿李氏祖宇》、登卿谢氏六房东村《刚毅公祖宇》,有“上帝公宫”,“普庵公宫”(东村)、十一都共有的《米祠》、《大佛寺》,米祠,大佛寺均在内厝,今废存址待建。 有谢姓肇基始祖宋尚书御临讳韬谢公墓,清进士谢淑元为其祖立墓道碑一座,解元公返里为邻里调解械斗民事,其邻里乡亲为报答其恩而开一“解元池”为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