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元鲁 |
释义 | 一、简介 谢元鲁教授,男,汉族,1949年2月生,于1982年获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1987年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师大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成都巿科技顾问团顾问等职务。1993年至2003年任成都巿政协委员,2003年起被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2008年连任,并担任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长期从事政治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和旅游经济研究与教学,目前共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5年获得首届“建设成都贡献奖”,2006年获中共中央统战部与八个民主党派中央联合颁发的“全国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贡献奖”;分别在1997年和2001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一项;2007年获得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二、 个人履历 谢元鲁教授在学术方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与社会史,以及旅游文化的研究,目前已共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近五年来出版专著2部,其中《天宝十四载》(2004年)一书,则从唐代人文与社会的广阔背景上,从人性与政治关系角度解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故事,获得历史学界好评。《旅游文化学》(2007年)一书,则总结归纳了旅游文化研究与实践中许多前沿性的、跨学科的问题,并结合城乡旅游策划与规划的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北大出版社采用为高校本科教材。近五年来在中国经济史、唐宋史及旅游文化研究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权威期刊及CSSCI期刊9篇。其中的代表作《论中国古代的虚拟血缘关系》,通过教育部主办的《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英文历史学类国际期刊,向海外介绍。担任许多学术职务,如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成都巿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等。 从1995年起,谢元鲁教授开始对旅游学的研究,尤其在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较多成就。2002--2004年,在成都市实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主持三圣花乡红砂村、幸福梅林乡村旅游景区的策划,并参与景区建设,许多建议为锦江区委、区政府采纳和实施,取得良好的社会与旅游经济效益。在2005年获得首届“建设成都贡献奖”,是获奖的成员中的高校教师代表。在2006年获中共中央统战部与八个民主党派中央联合颁发的“全国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贡献奖”。 在教学方面,谢元鲁教授长期从事高校历史、旅游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最近又被授予“四川师范大学2005-2006年度优秀课堂教学奖”。对教学改革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教育及旅游管理教学方面更为突出,其参与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改革两项教学改革成果,分别在l997年和200l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一项。因对本科教学及研究生培养的成绩,以及把高校教学科研与为社会的需求和进步服务的贡献,2007年获得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三、主要学术成果 1、著作:共8部,主要包括 (1)《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独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 (2)《岁华纪丽谱等九种校释》(独著)巴蜀书社,1988年; (3)《中国政治制度史》(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4)《唐德宗唐顺宗》(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5)《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独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6)《中国通史·隋唐卷》(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天宝十四载》(独著),济南出版社,2002年; (8)《旅游文化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论文:共5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 (1)《宋代成都经济特点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2期; (2)《论扬一益二》《唐史论丛》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机构与活动》《文献》1988年4期; (4)《唐代御前决策会议初探》,《中国史研究》1988年4期; (5)《历史的机遇与命运-对两千年来四川经济文化发展的几点反思》《城市改革与发展》1989年第2、3期连载; ((6)《秦汉至隋唐四川盆地经济区的能量与信息交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7)《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唐代政治》,《学术研究》1992年4期; (8)《隋唐五代的特殊贵族二王三恪》,《中国史研究》1994年2期; (9)《长江流域经济与交通的变迁与预测》,《经济学家》1996年4期; (10)《汉唐掖庭制度与宫廷政治》,《天府新论》1999年3期; (11)《试论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变迁的特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2期; (12)《北宋中后期四川铁钱币值与流通地区的变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3)《加入WTO以后中国西部旅游企业应对策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期; (14)《论巿域旅游的中心-边缘结构及旅游要素配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5)《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的转移与约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期; (16)《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第1期 (17)《罗家坝巴人遗址与川东北旅游形象的再造》,《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期 (18)《论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19)《成都-浪漫文雅之府》,《中共成都巿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20)《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文史哲》2005年第1期; (21)《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2)《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3)《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4)《成都环都市乡村旅游带的升级更新》,《成都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5)《江渎祠与长江之神祭拜考》,《蜀学》第一辑,巴蜀书社,2006年9月 (26)《城市公共空间与和和谐社会》,《社科论坛》2007年第1期 (27)《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关系》,《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 (28)《成都唐宋城市公共空间的变迁》,《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29)《灾后需要重塑成都城市形象和品牌》,《社科论坛》2008年第2期 (30)《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及成都旅游业的重建》,《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1)《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业的重建对策》,《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32)《新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旅游的未来战略选择》,《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2期 (33) 《文化多元与文化空间变迁:节假日调整中看不见的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四、承担课题: 1、培育弘扬成都市城市精神,市级课题,2003年9月-2004年9月; 2、成都城市特色塑造及研究,市级课题,2004年7月-2005年4月; 3、成都市旅游科技发展研究,市级课题,2004年10月-2004年12月; 4、长江上游历史时期交通与经济发展研究,省级课题,1999年-2001年; 5、成都市成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横向课题,2005-2006年 6、四川省岳池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横向课题,2008.10-2009.6 五、成就及荣誉: 1、《中国通史.隋唐卷》获2002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2000年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上海市l999年优秀图书一等奖; 2、《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获199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宋代成都经济特点试探》获198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四等奖; 4、《唐德宗唐顺宗》获199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科研成果奖; 5、《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获l997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6、《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改革》,获200l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7、2007年4月获四川师范大学“2005-2006学年度优秀课堂教学奖”; 8、2001年3月获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颁发统战系统“跨世纪作贡献”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2005年5月获中共成都市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政协成都市委员会颁发的“建设成都贡献奖”。 10、2006年9月获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会、全国工商联共同颁发的“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奖”。 11、2007年9月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此外,还有8篇论著分别获得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钱币学会等学会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