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文耀 |
释义 | 革命烈士谢文耀,1913年生,湖北汉川人。1936年他与武汉大学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武大青年救国团”,并成为负责人之一,还秘密创办了油印刊物《武汉学联》。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武汉大学支部负责人。1938年赴洪湖地区从事革命工作,曾任鄂豫边区天汉地委宣传部长职务。1939年任《七七报》总编辑,1946年1月《七七报》改名为《七七日报》,成为中共中原局机关报,谢文耀任副社长。 1947年4月,谢文耀调到太行涉县的新华社临时总社工作,任总编室秘书。8月5日,新华社中原野战分社成立,李普任社长,谢文耀任副社长。 谢文耀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多年,并长期担任基层新闻单位的领导,在工作中始终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据曾与他共过事的同志反映,谢文耀平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心中只有革命工作,从不顾及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的安危。他深深地热爱党的新闻工作,并且以此作为毕生从事的事业。他在1947年3月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搞报纸近十年,从党的事业方面,从个人兴趣和经历方面,都是以新闻文化工作为自己终身事业。”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谢文耀随军采访,采写的通讯、述评,歌颂了刘邓大军“如蛟龙入海”“驰骋江淮河汉之间”的战斗历程。刘邓大军开创大别山根据地后,谢文耀参加了河南汝南县东南部的土改工作。1948年2月,他被穷凶极恶的“还乡团”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统计师1930年2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湘北建设学院。是湘潭市第二商业局正科级协理员,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民俗学会、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湘潭白石诗社社员,政协浏阳市委文史通讯员,山东省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高中尚未毕业就考入湘北建设学院,毕业后分在长沙地委办公室、地委民运部任办事员。1951年1月至1992年3 月先后担任湘潭专署工商科、湘潭市商业局、市二商局调研统计。40多年中,兢兢业业,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长期工作中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完成各项报表,所写统计分析、调查报告多为上级党政所采用;并自编教材举办统训班,培训基层力量。1982年授予统计师职称,是湘潭市最早的三个统计师之一。1984年兼聘为浏阳县人民政府经济顾问,1988年中商部授予"全国商业统计优秀工作者"、国家统计局授予"从事统计工作三十年以上"荣誉证书;并获湘潭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商业厅通报表彰。其所撰本专业论文,如《加强统计监督,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载《湖南商业经济》)、《我国建国以前的统计学著作》、《华蘅芳和〈决疑数学〉》载《中国统计》、《五十年代初期有关统计学原理的一场论争》(载《上海统计》)、《陶孟和:中国社会调查的开拓者》(载《光明日报·博览群书》)等,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有几篇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编入统计论文目录。《浏阳土纸话今昔》(载《湖南农村报》)、《发展商办食品工业的途径》(载《商业经济论坛》、《我市劣次酱油充斥市场,整顿制酱行业势在必行》(载《湘潭日报》内参)、《要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载《湘潭政协工作》)等论文,又从理论联系实际,针砭时弊,或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党政领导决策。自学中医。从1957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读完了《黄帝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等10多部重要医籍。1968年随市党政机关干部1000余人下放攸县,看到农村缺医少药,他想:如果我能诊病处方该多受欢迎! 自此继续研读中医临证典籍,经7年勤学用功,掌握了各科要诀,并向名老中医请教,已义务行医达29年,除治愈一般常见病外,还治愈一些疑难病症。并校正中医古籍刊误100余处,写出了《进补经验谈》(载《湘潭广播电视报》)、《还你一个夜莺般的歌喉》(载湖南《科学晚报》)、《读伤寒论札记》(未刊稿)及临症笔记20余册。其行医事迹《湘潭日报》、《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均有报道。研究族谱文化出成果。1990年以副县级离休。1993~1996年月应聘主编《萍浏醴宜谢氏家乘》,历时三年修成,全书凡62卷(线装30册),洋洋五百万言,被誉为集谢谱之大成,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老先生为之题辞作序。还与台湾省教育厅谢元厚先生合编梅县客家《谢氏家谱》四卷,出版后台中文化界人士奉为楷模,起而仿效,反响热烈。其研究族谱文化的事迹,被载入市政府主编的《1994 湘潭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酷爱读书藏书。谢文耀藏书的历史有40多年,平日生活节俭,工资多用于购书。五十年代初,花旧币500元(相当于现在的5元),买了到湘潭后第一本书《秋女烈士遗稿》,1962年曾以这个孤本校勘中华版《秋瑾集》,撰校记160条,中华书局据以修订再版。到1966年藏书达4800多本,文革初期因整理过一部民间唱本《同窗记》(梁祝姻缘故事),被打成"小邓拓",定为"现行反革命",受过残酷迫害。所藏图书被抄家没收,平反后仅归还二千多册,部分线装珍本被丢失了。他不因此自馁,照样买书;并得其妻杨慧珍女士的赞助,现藏书达11000多册,在后院兴建了两间书屋,题名"雪松斋"。1997年《湘潭日报》记者对其藏书作了采访,发有《青丝华发伴书香》的专稿,并搬上荧屏宣传。主要著作:综计有散文、经济分析、学术论文等500余篇,其中有200 余篇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28家报刊。有十余篇作品获省、地级二、三等奖。有格律诗400多首,代表作五律《望衡亭》(湘潭八景之一)入编首届中华诗词大赛结集《金榜集》,获湘潭市"南飞雁"杯二等奖;《忆往赠内子杨慧珍》入编《白石诗刊》,《文革竹枝词》、《秋声赋》、《秋月赋》等入编《华夏吟友》,音韵铿锵,被该书主编、北京著名诗家王成纲先生誉为"一串珍珠"。此外,参编《浏阳文史》(第11辑),编辑整理《湘赣地方文献》十种。著有《长沙专区土特产概况》、《国营商业统计讲义》、《商办工业统计手册》、《雪松斋诗稿》、《雪松斋文集》等。简历入编《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湖南省名人志》(当代卷)、《中国专家大辞典》(第三卷)、《中华百年人物篇》(现代卷)、《中华人物家教大辞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