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绍曾 |
释义 |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著名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我国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著名声乐教授。 简介谢绍曾(1914-2002),男,1914年11月生,江苏省东海县人,中共党员,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著名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我国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著名声乐教授。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处处长、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 求学时代先后就读于江苏省连云市东海县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受祖父及父亲的影响,谢绍曾从小就喜欢听京剧、拉京胡,二胡,还喜欢唱教堂的赞美诗,欣赏西洋音乐。1929年,谢绍曾进江苏省东海县师范高中读书,由于他学习刻苦,很快就成为全校艺术才能最出色的学生,1932年冬毕业。随即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继续主修音乐、美术。从王济远、刘海粟先生学习素描、油画,师从吴梦非先生学和声,师从张舍之先生学小提琴。翌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选科,师从介楚斯基学小提琴。1935年10月转考入师范科,主科师从周淑安、苏石林学声乐,副科师从毕力比可娃学钢琴。学习期间因成绩优良,曾多次获得甲等奖学金。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谢绍曾遂弃学赴抗战后方,经武汉、长沙等地,于1938年到达湖南湘乡,在湘乡民众教育馆搞文艺辅导、教唱歌曲,组织并指挥歌咏队,画宣传画。同年受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班主任、原国立音专教授吴伯超先生之聘,前往桂林该训练班教声乐。1939年桂林快沦陷时,谢绍曾到重庆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教声乐,同时在国立歌剧学校和重庆师范教声乐。经常参加各种社会音乐活动。在怒吼合唱团教歌并担任指挥。为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谢绍曾教授作为筹办人之一,与重庆音乐界、戏剧界人士一起,于1941年共同组织了“中国实验歌剧团”。1942年初与1943年初在重庆两次演出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反战的歌剧《秋子》,谢先生为导演团成员之一,并兼任声乐指导。自1943年2月起,谢绍曾先生先后任教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分院、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声乐、音乐欣赏、音乐史等课。期间经常与进步学生联系,支持学生运动。曾在苏州地区掩护我地下党工作人员,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援助。曾在学校鼓励部分学生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在全国解放前夕,积极参加迎接解放的护校运动。 解放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任,谢绍曾担任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即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教务主任,并被光荣地聘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批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全力协助贺绿汀、向隅、丁善德等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文艺必须遵循的“双百”、“两为”方针,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指定实施教学计划,日益规范教务管理,着力狠抓教材建设,适时推进教学改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为振兴上音,使学校能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稳步跻身世界同类学校前列蜚声海内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主持、创办成人教育成绩突出,谢绍曾曾受到国务院文化部的表扬。 1979年8月,谢绍曾教授在担任教务处处长的同时,还兼任了院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等职,为团结凝聚全院教职员工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为图书馆乃至整个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人才方面谢绍曾教授在65年音乐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治学十分严谨,授课一丝不苟,并能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有的已成为著名歌唱家:如郑兴丽、魏鸣泉、金有功、朱国易、晁浩建、吴培文等,其中葛毅、钱护壮、陈小群等曾先后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奖;有的成长为国内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的领导干部:如原中央乐团副团长谢明、原东方歌舞团团长高志平、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叶素、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肖黎声等。 1987年6月,巴西第13届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中陈小群获“最美嗓音奖”,指导教师:谢绍曾教授。 男高音歌唱家葛毅,师从谢绍曾教授。 坚定中国共产党信念谢绍曾同志1958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政治迫害。但他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始终不动摇,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并时时处处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终于在1984年3月年届70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而不休1986年10月,谢绍曾教授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不顾年老体弱、跋涉劳累之辛苦,先后应邀赴新疆、山东、福建、云南、河南、江西以及香港等地讲学,推动了当地音乐事业的发展,受到高度赞誉。 1997年,学校创办音乐教育系,谢绍曾教授因学校特别聘请,担任顾问并亲自任教,为音乐教育系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心血。 主要论著谢绍曾教授在繁忙的教学行政管理与声乐教学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从事科研,主要论著有:《中小学歌唱教学课挂图》、《声乐》、《声乐教学法》、《歌唱与教学》等。 获得的荣誉鉴于谢绍曾教授毕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成绩卓著,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11月,获“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2002年5月,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和“终身荣誉勋章”。 评价谢绍曾教授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忠诚于党的音乐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我国音乐教育园地里的辛勤耕耘,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了培养祖国一代又一代的声乐新人,他问心无愧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人热情、正直,有教无类、乐于助人,胸怀宽广、坦荡无私,勇于坚持真理、从不隐瞒自己的学术观点,一切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名利地位。临终时,还向学校提出教改建议。 恩师谢绍曾教授谢先生去世已两年多了!但与他在上海握别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深印脑海,他亲切而深情的叮嘱,至今仍在我的耳边回响,他对我的影响是一生难忘的!失去这样的一位老师使我感到无限的悲痛! 谢先生是1944年我进入四川重庆青木关松木岗音乐分院第一位声乐老师,也是我学习声乐的最后一位老师。也就是说师生情谊已超越半个世纪之久!虽然我们并不同住一个城市,但只要我到上海,我一定去看他,见面的时候,他总是从业务教导以及生活多方面的关心我,除了给我上课,还特别为我组织多种声部学生的课,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譬如说问我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都教些什么声部的学生?要清楚些什么问题?听完课必让我饱餐一顿,有时还为我赶录我所需要的资料。 谢先生远在青木关时代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同学们都说谢老师修养好,思想开明。学校当时的设备十分简陋,在没有图书馆,唱片室的情况下,谢先生居然没有间断的给我们开设音乐欣赏课。在那孤陋寡闻,可说是与世隔绝的山区,我们连乐谱有时都靠手抄才有得用,那音像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音乐欣赏课是很受大家欢迎的课,很解渴呢! 青木关松林岗第一学期声乐期末考正碰上天空飘雪,对我这个生长在南方的人真是感到十分新鲜与兴奋。我急不可待的,没等到考完主科我便跑到操场去堆雪人,打雪战。考完主科,谢先生便把我们这一群穷学生请去“打牙祭”。这真是雪中送炭!给大家饱餐一顿,增加一些营养。但倒霉的我,因为在户外受寒而病倒在宿舍里,这时正值春节寒假,同学都相继离去,没想到宿舍里只有无家可归而又缺药断粮的我。晚上漆黑一片,没有灯光,就连一口水也喝不上,眼下不是“病死”就要“饿死”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死了也没人知晓的可怕处境,我只有跑下山找谢先生,帮我找便车,到沙坪坝找朋友渡过难关。谢先生总算帮我捡回这条命,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救命之恩是我一生难忘的! 欢乐的叙会 难忘的嘱咐 本世纪初,当大家知道谢绍曾先生荣获“终生成就的金钟奖”时,青木关时代的老同学有:北京中央乐团的张利娟,从美国回到上海的原上海歌剧院的孙栗,原上海师范大学的徐淑虹,上海音乐学院的郑兴丽,我们共同去祝贺谢先生,久别重逢的“老人辈”的同学们,看健壮得奖的老师,个个高兴得像孩子那样兴奋。大家都抢着搀着老师的手与他合影。那次照例让我们听谢先生跟几个不同声部的学生上课,可到了宾馆吃大餐处还特别为我们购买了淮海路著名点心店的绿豆糕点给我们享用,当时谢先生还亲自把我们送到路口,特别为我们打了“的士”,还预付车费。更使我们感动的就是那发自肺腑的叮嘱:“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面对,你要好好的,快快活活地过好每一天。”对的!我和他那时都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都在差不多时间,患的都是乳腺癌。病魔夺去我们心爱的女儿,而之前不久,我的丈夫也走了!所以他怕我受不了这些打击,因此鼓励我!我知道他希望我勇敢面对现实,因此,我下决心努力工作,决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谢先生为人精明能干。当时他除了校内学生,还要应付各地慕名而来求教于他的学生,同时还要肩负学院教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担。在政治上,他已经是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业务上他是埋头苦干,精益求精不断为国家培养声乐人才,他积极锻炼身体,年纪那么大,还骑了单车奔忙于学院与宿舍间,在上课时是非常认真严格,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亲自为学生弹伴奏,不断的范唱,这种精神足够我们学习了!我们羡慕他,敬佩他,为他骄傲!特别是他爱护学生,把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那种无私的奉献,永远是我们的典范,我经常提起他在闲聊时对我讲的两段话: 有些人不了解:“为什么老师对学生比自己的子女还亲?” 他又说:“老师是石子,他为学生铺路,让你们骑在我们的身上前进。” 他呕心沥血去栽培学生,所以对学生有着那份深厚的感情,有时不是自己的骨肉可以相比的,他为学生,甘当铺路的石子,让学生骑在自己的背上前进,这种自我牺牲,崇高奉献精神,如果我们再不努力,怎对得起老师呢!我一定要身体力行,把老师的伟大的奉献精神传下去!为发展中国的声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