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默斯·希尼 |
释义 |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最近希尼把古英语史诗狈尔武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 中文名:谢默斯·希尼 外文名:Seamus Heaney 国籍:爱尔兰 民族:爱尔兰 出生地: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 出生日期:1939年 职业:文学 诗人 毕业院校: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主要成就: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 简介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 作品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1972年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迫于政治压力, 1972年,希尼携妻移居都柏林。此后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作业》(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1987)、《幻觉》(1991)及《诗选》(1980)等。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他虽有学院派的背景,却绝无学院派的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 成就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的客座教授,1992至1994年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先后发表诗学散文集《专心致志》(1980)、《写作的场所》(1989)、《舌头的管辖》(1988)、《诗歌的纠正》(1995)等。 1995年,由于他的诗“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希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他于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希尼属于在北爱尔兰人中居少数的天主教派,但他又是贝尔法斯特的一所新教大学——女皇大学的一个优秀学生。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爱尔兰人,但他又有非常好的英国文学修养,并对欧洲和俄国文学,如契柯夫和曼德尔斯坦姆(Mandelstan)的作品有广泛兴趣。 生平1972年他从英属北爱尔兰移居到南方的爱尔兰共和国,以教书为主,同时写诗和诗评,希望成为专业作家。 1974年到美国伯克莱大学做访问学者,是他诗歌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 80年代起,他开始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荣誉教授。 诗集希尼一共出版过十本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Death of a Naturalist,1966)、《进入黑暗之门》(Door into the Dark,1969)、《在外过冬》(Winterins Out,1972)、《北方》(North,1975)、《野外工作》(Field Work,1979)、斯威尼的重构》(Sweeney Astray,1983)、《斯特森岛》(Station Island,1984)、《山楂灯笼》(The Haw lantern,1987)、《幻视》(Seeing Things,1991)、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本诗集《酒精水准仪》(The Spirit Level,1996),和最新选集《开垦的土地:1966—1996诗选》(Opening Ground:Poems 1966—1996,1998)。他出版过四本评论集:《先人之见:1968—1978论文选》(Preoccupations:Selected prose 1968—1978,1980)、《舌头的管辖》(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1988)、《写作的位置》(The Place of Writing,1989)和《诗的疗效》(The Redress of Poetry,1995)。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最近希尼把古英语史诗狈尔武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 获奖理由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 /李维译: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教育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 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1972年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迫于政治压力, 1972年,希尼携妻移居都柏林。此后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作业》(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1987)、《幻觉》(1991)及《诗选》(1980)等。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他虽有学院派的背景,却绝无学院派的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的客座教授,1992至1994年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先后发表诗学散文集《专心致志》(1980)、《写作的场所》(1989)、《舌头的管辖》(1988)、《诗歌的纠正》(1995)等。 个人经历希尼属于在北爱尔兰人中居少数的天主教派,但他又是贝尔法斯特的一所新教大学——女皇大学的一个优秀学生。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爱尔兰人,但他又有非常好的英国文学修养,并对欧洲和俄国文学,如契柯夫和曼德尔斯坦姆(Mandelstan)的作品有广泛兴趣。 1972年他从英属北爱尔兰移居到南方的爱尔兰共和国,以教书为主,同时写诗和诗评,希望成为专业作家。 1974年到美国伯克莱大学做访问学者,是他诗歌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 80年代起,他开始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荣誉教授。 个人作品1、 《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 (Death of a Naturalist,1966) 2、 《进入黑暗之门》 (Door into the Dark,1969) 3、 《在外过冬》 (Winterins Out,1972) 4、 《北方》 (North,1975) 5、 《野外工作》 (Field Work,1979)、斯威尼的重构》(Sweeney Astray,1983) 6、 《斯特森岛》 (Station Island,1984) 7、 《山楂灯笼》 (The Haw lantern,1987) 8、 《幻视》 (Seeing Things,1991) 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本诗集《酒精水准仪》(The Spirit Level,1996),和最新选集《开垦的土地:1966—1996诗选》(Opening Ground:Poems 1966—1996,1998)。 四本评论集 1、 《先人之见》 1968—1978论文选(Preoccupations:Selected prose 1968—1978,1980) 2、《舌头的管辖》 (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1988) 3、 《写作的位置》 (The Place of Writing,1989) 4、 《诗的疗效》 (The Redress of Poetry,1995) 所获奖项一、奖项: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艾略特奖 爱尔兰诗歌又一次得到了殊荣。诗歌界最重量级的艾略特奖公布结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凭着去年新出的诗集《District and Circle》获得了2006年度的艾略特奖。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是当代爱尔兰著名的诗人,他创作文学近40年,于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前居住在都柏林,同时为美国哈佛大学的驻校诗人。其作品充满了对爱尔兰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致的情感,被评论界认为是继叶慈(Yeats)后最重要的爱尔兰诗人。 但希尼的获奖并非一路畅通。另外一个强劲的对手同样是爱尔兰诗人,牛津大学的诗歌教授保罗·马尔登(Paul Muldoon),不过最终,希尼还是获得了这份1万英镑的奖项,T·S·艾略特的妻子瓦勒里·艾略特亲自前来颁奖。 评论界普遍认为,新出版的《District and Circle》尽管围绕着伦敦地铁线里的日常生活,但却充满了黑暗、预言和危险,他的诗歌里,描绘了一个冲突不可避免,战争无处不在的世界。艾略特奖的评审主席西恩·欧布莱恩(Sean O‘Brien)高度评价了希尼的作品,称之为“令人欣喜的作品”。 希尼本人并没有参加颁奖,但他在得到获奖消息后表示自己感到十分荣幸,不仅因为T·S·艾略特的名字,也因为对前几届获奖得主和今年其他候选人的尊敬。自1993年设立以来,艾略特奖成为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界重要的议程。此前的获奖者包括奥斯瓦德(Alice Oswald)、特德·休斯(Ted Hughes),莱斯·穆雷(Les Murray)等。 希尼的获奖在国内并未出乎诗界的意外。诗人王家新说当年希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就借希尼的诗歌表示“像土豆熟了从地里挖出来一样”水到渠成。他表示,希尼不仅是国际上公认的大诗人,也是国内诗坛普遍认可、尊重和关注的诗人。据他介绍,希尼就出生在叶慈去世的同一天,也被公认是继叶慈后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他是农家子弟,作品一直关注对生活经历的挖掘。 作品欣赏一、 《诗四首》 八月底,滂沱大雨加上烈日炎炎 只需一个星期,黑莓子就成熟了。 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枚,闪着晶莹剔透的紫色 夹杂在,红花绿叶之间,硬硬的小疙瘩。 品尝第一粒,那种鲜美的滋味 仿佛沉淀下来的美酒,把夏日的醇美尽收。 唇齿间仍回味着余香,油然而生了欲望 采吧。这无穷的回味加欲望 引着众人持了各色的瓶瓶罐罐 任凭荆棘与露水侵袭着双足。 踏遍了田野、麦地,还有沟沟坎坎 不辞辛劳跋涉采撷,直到满载而归, 直到罐子上沾满了 翠绿的青草,颗颗莓子的深浓 如闪烁着的眸子。双手也扎满了 尖刺,血红的掌心好似凶神恶煞一般。 新鲜的莓子就贮藏在院子里 可是盆儿装满后却哪儿来的一层, 灰蒙蒙的东西,爬满了辛劳而获的收成。 飘散出一股臭味。一旦离了枝头 果子就变了,香甜浓郁成了酸涩无味。 每每令人欲哭无泪。真真岂有此理! 一罐罐鲜美宜人只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年年都期盼莓儿香味持久,也知晓这美梦再难成真。 二、 《耕耘》 食指与拇指之间静静地 躺着短粗的钢笔;像握着一把雅致的枪。 窗外,传来一声脆响 当铲子插入沙土时: 我的老父,在耕耘。我一路望去 直落在那家族遗传的臀部,在花坛间浮现 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恍如二十年前 在马铃薯地里有节奏地俯下身子 那是他在耕耘。 粗糙的靴子把铲子踩进土里,铲子柄 贴着膝盖有力地举起。 将泥土深深地翻动,再把表层土深埋 好将新收的马铃薯播种, 它们握在手中清凉坚硬的感觉真好。 感谢上帝,老家伙还能使一把铲子。如同他的老父。 我爷爷一天里掀起的草皮 可是陶拉湿地里无人能比。 曾经我捎给他一瓶奶 插了个纸做的瓶塞。他直起身子 喝完奶,立刻弯下腰 继续仔细地挖掘,掀起草皮 往身后一扔,再深深地挖下去 为了翻出片好地。耕耘。 闻着地里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听着噼噼啪啪 拍打黏土,磕碰出的脆响 唤醒了深埋于心底的血脉。 只是我没有握把铲子紧跟他们的脚步。 在我的食指与拇指之间 静静地躺着短粗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