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京秋 |
释义 | 谢京秋 1938年生于江西南昌市,祖籍江西宜春市。 16岁获江二届美展二等奖,作品见于报刊。 2l岁为辽宁美术出版社创作连环画至60岁,累计为各出版社创作连环画,年画作品约50余套件。作品有《真理报》、《新队员》、《谢荣策》、《于文翠》、《枯木逢春》、《雷雨》、《八一枪声》、《铁匠的儿子》等。 作品4次入选全国美术展览,一次获省三等奖,一次获全国一等奖(套书、合作)。并获全国连环画工作荣誉奖、全国优秀编辑奖等。 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从事中国画创作,题材多为牧童水牛、古代仕女,历史人物。作品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展出并为众多人士购藏。 《国画家》、《中国花鸟》、《中国书画报》、《辽宁画报》、《美术大观》、《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香港《收藏家》杂志、《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作过专题介绍与报导。 出版有《谢京秋国画集》、《水墨牛技法》等著作。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名誉理事、辽宁铁岭昌图画院名誉院长、历任辽宁美术出版社创作员、编辑、副编审。 谢京秋是辽宁美术出版社的著名画家。他不但艺术造诣高。而且为人诚挚忠厚。品德高尚。早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所创作的连环画《于文翠》、《枯木逢》。就受到出版界内外普遍的好评。那时人们就发现《于文翠》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得极为美丽、清秀,在当时,不是一般同辈画家所能企及的。 如果欣赏老谢所画的仕女,就会发觉画中一股秀丽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画中的少女,或沉思或眺望,或弹筝或奏琴,或甩袖或舞帕,或洗发或梳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散发出青春的新鲜气息。我们东北画家评论他,认为这和老谢是南方人有关。江南的山清水秀培育了他的形象思维交织成形象的世界。这个评论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想来,也不尽于此。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更主要的是画家对仕女形象的“美”实质认识如何。过去画仕女的画家林林总总,他们画的仕女形象,既有他所处社会共同的审美观念,也包括他本人的“理想之美”。晚清时的仕女画,几乎全部是闹肺病的林黛玉形象,大头小细脖,乍肩佝偻背。那个时期社会公认的美人就是林黛玉。我们认为,轻盈不是纤弱,清秀不是病态。大跃进时期,画中妇女形象粗膊细腿,赛过李逵。我们也认为,清秀不是妖冶,健康也不是粗俗。如果画家有清醒的认识,就不会随波随流。现在老谢创作的仕女形象,既健康又清新,所以群众喜欢老谢的仕女画,正反映了时代对仕女形象的认可。 老谢对国画的钻研要早于辽美社其他画家,所以其功力颇深。他擅长水墨画水牛。我们知道,在其前已有大画家画过水牛。凡是前人经过的创定的形象,从造型的框定、用墨的技巧,到色彩的着落,基本成为典型。例如李可染的水牛,已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所以步大师之后尘,既要有继承,又要不落前人的窠臼,确是相当大难度的。而老谢以生活为师,既师承造化,又有所创新。由于他少年时期,生活于南方农村,对水牛相当熟悉;但为了使形象更丰满,他仍然坚持写生。所以在他写下肥硕的水牛,活泼的牧童,形态各异,跃然纸上。他的水牛形象,笔简、形具、意周、神全。中国画评论作品的传统,将画品分为四种:形象生动,不失规矩,称为“能格”;笔墨精妙,曲尽玄微,称为“妙格”;思与神合,创意立体,称为“神格”;一般说,神格是最高的。但与神格相通而不拘常法、笔简意周者,称为“逸格”。老谢的作品,就在神逸之间。这种神逸,不只是技巧的运用,主要有作者的思想。从思想意识立意于“清逸”,所求的意境,无不从“清逸”出发。“见画如见人”,画品即作者的人品之体现,从其宁静、天趣盎然的画面中,可体会到老谢对故乡——南方农村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觉察到老谢的理想和追求,在于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中国传统画家的最高理想境界。他以画的清逸之境,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也把我们引入了一片和平的大自然仙境。老谢数十年的经验,加以总结,写出《中国墨水牛技法》一书,其中毫不保留地将他多年绘画的心得全部向后学倾述。但其中我们难以与他相比似的,是他的生活经历。儿时耳濡目染中的南方风物人情,要比我们北方人多得多。这是他胜于我们之处。 老谢的书法专工章草,挥洒自然,遒劲有力,与他的水墨画相映生辉。他的写意作品,为首都专家们所称道,故其作品不仅为国内人士所欢迎,也为海外人士竞相收藏。 “文革”前,由于极左思想影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老谢受到极不公评的待遇。但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意志,克服了许多摆在他前进路上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与艰辛。他不但在上山下乡时为工农兵画了大量的作品,而且还培养和影响了周围的一群青年,例如现在受到海内外好评的辽宁铁岭工笔画派与乡土山水画的创作队伍,很大一部分人是受他的启蒙而入道的。可以说,老谢桃李满园,浓郁芬芳。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人吹过“国画走上绝路”的冷风,而老谢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国画创作与研究,所以现在老谢的作品走在辽宁国画界之前列是自然的。天道酬勤,信然! 读谢京秋先生画,顿感清气袭面。 [font class=b1] 清气何来?这清气分明来自生活和磨炼。谢京秋先生自言自己是个“两栖类”,画了二十年画,亦当了二十年编辑。因此养成了读书作画的习惯,在广涉博取中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因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注重对笔墨的磨砺,力求传情达意,进而追求精练、精到。传统型写意中国画学者需要对某一物象的表达反复千百次的探索,以求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因而作品才会有百读不厌的品格。[/font] [font class=b1] 清气何来?这清气自然来自笔墨和意境。画面的品格高下,只需要把握两点即可。一是笔墨。笔墨是一种形式语言。画家的面目多是靠笔墨勾画出的。一个画家的传统功夫、个性特点、艺术修养如何,笔墨就是一面镜子。一幅画作的优劣高下,形式美感占到了一半,而形式美感靠的是笔墨。二是意境。意境是内容的核心。画家的学识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水平,从画的意境中可以清晰窥见。如果是一幅笔墨新颖独到、意境优美深邃的画作,那么肯定就是一幅难得的佳作。反之,如果笔墨软弱、张狂无度、陈旧老套,意境浅薄、粗俗、不堪入目、了无新意,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值得一提。[/font] [font class=b1]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画家王冕脍炙人口的题画诗句。显然,末一句的“清”字,便是此诗的诗眼。何者为清?清是一种气格,亦即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从心性修养说,应为“理正气清”;从艺术风格上看,则是雅洁不俗。笔者似乎能从谢京秋清气袭面的作品中和谢京秋人品、艺品的追求中,依稀感受到历史传统和文化名人的姿影。[/font] [font class=b1] “清新亮丽,墨韵天成”,透过谢京秋先生的绘画题材,能明显见出他对“美女”和“水牛”情有独钟。谢先生笔下的“美女”,或沉思或眺望,或弹筝或奏琴,或甩袖或舞帕,或洗发或梳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散发出青春的新鲜气息。画仕女的画家林林总总,而谢先生的美女画却有独到之美,理想之美。谢先生笔下的“水牛”更耐品味,“笔简、形具、意周、神全”,温情脉脉,善态可掬。历代的牛画多为工细严谨的风格,讲究笔情墨趣的牛画创作是近现代的事情,从清末任伯年的作品中初见端倪,及齐白石则发展成“似牛非牛”,李可染先生则高度提炼概括成以写神写趣为主的形象。谢京秋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以牛为师,以生活为师,以创新探索为师,既有鲜明的继承,又不落前人窠臼,形成了牛画的自我面目,其格在“神逸之间”,实在是难能可贵。[/font] [font class=b1]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谢先生很年轻的时候即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绘画才能,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且获得了江西省第二届美术展览二等奖。50年代后期,由于他在连环画、年画领域中的突出成就,被辽宁美术出版社聘为专业画家,创作出《小英雄谢荣荣》、《枯木逢春》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他的连环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与他人合作的《西游记》荣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评选一等奖。多年以前,谢先生被推选为中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为我国连环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font] [font class=b1] 谢京秋先生丁亥夏日曾过往古城徐州,我与先生曾匆忙一见,但留给我非常难忘的印象:谢先生肯定是那种怀珠握玉、不事张扬的人,观其画亦如其人,清气之下有着非常朴实厚重的内蕴,这样的人正是艺术界的真君子、伟丈夫。[/font] <!-- /enpcontent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