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国安 |
释义 | 谢国安(1887—1966),现代藏学家。四川省甘孜县人。藏名多吉卓巴,英文名(教名)保罗·夏热甫,以汉名谢国安见称于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0岁时逃离家乡,前往拉萨,入哲蚌寺学经半年,随商邦经春丕前往锡金甘托克。结识美国传教士,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一年半后,前往印度大吉岭,进教会学校学习藏文、英文和梵文,历时3年。并于此时在大吉岭的教会受洗,取教名为“保罗”(Paul),改信基督教。后应孟加拉亚洲学会之请,到加尔各答校订《藏文大藏经·甘珠尔》。 人物生平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驻藏川军哗变,后经谈判,川军缴械,由藏方发给路费,由印度返川。民国元年(1912),随取道印度的川军返回内地。15年(1926),与英国驻打箭炉领事孔贝(C.A.Combe)合作(谢国安口述,孔贝笔录),在伦敦出版英文专著《藏人论藏》(A Tibetan on Tibet)一书,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最详实可信之作”。 30年代任教于打箭炉的国立师范学校和康定师范学校,教授藏文。28年(1939)西康省成立,被省政府聘为顾问。40年代致力于藏学研究,33年(1944)受聘担任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后,主要从事藏文的翻译与教学工作。并加以翻译、阐释,供其他研究者参考。李安宅所写几篇关于藏传佛教教派的论文即得到其在资料方面的大力帮助。法国的大卫·尼尔夫人、美国的雷兴教授等人的研究工作得其帮助和指导尤多。法国学者石泰安(R.A.Stein)来边疆研究所研究藏族文化,其主要研究课题,就是在谢国安的指导下翻译藏文《格萨尔王传》,后来石泰安即以《格萨尔吟唱诗人研究》论文获博士学位。这期间,他发表了《西藏四大圣湖》、《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西藏之闷域》等文。35年(1946),与任乃强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康藏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康藏研究社”。任乃强被推选为理事长,谢国安任研究部主任,出版《康藏研究月刊》。发表《冈底斯山世异》、《再谈羌塘风俗》、《尼泊尔——闷域之一》、《闷域之二哲孟雄》、《闷域之三不丹》、《闷域风俗之一般》、《释阿里三围》、《闷域的起点拉达克》、《闷域的终点咱日》等文。 个人贡献1950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顾年迈,参加人民解放军,投身西藏和平解放的事业,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研究室顾问,后调西藏军区干部学校任藏文教授。1954年离职疗养。1966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谢国安对藏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他是我国最早研究《格萨尔王传》的学者之一。他甘为人梯,培养了一代藏学家,对藏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