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伯逊 |
释义 | 人物简介谢伯逊曾用名谢益,1891年10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县南乡(今衡南县京山乡)人。其祖父行医于乡里,其父博学,教书为业,家道清贫。家中弟妹五人,其为长子。 学业经历1899年入学启蒙,1908年毕业于乡办旧制京山小学,毕业后在本乡任教。辛亥革命时期,其对孙中山倡导的革命理念崇拜有加,亦想加入革命阵营,于是两次投考陆军小学。 一次是到长沙,一次是远赴桂林,但都因错过考试日期而未能成功。1912年,其考入衡阳实科中学,入学仅两月,因学资不济而被迫辍学。 主要功绩1914年,因家中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谢伯逊谢于万般无奈中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先在川、贵、黔等地行商,业不能成,反遭抢劫,血本无归。后于1917年,经人介绍到湖南芷江县署任科员、科长等职。1920年,因县知事卸任而被辞退。 1921年,谢伯逊前往广州谋生,时值广州革命风气甚浓,对其思想影响很大。次年,即赴韶关参加革命党人组织的游击队武装,任司令部书记官。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宣布改组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的主张,谢伯逊极力拥护,于是年冬加入国民党,并在翌年出任大本营建国湘军总司令部最高党团文书干事。1926年建国湘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其任特别党部书记长,第二年随军开始北伐。宁汉分裂时期派赴军事委员会经理处被服厂任总务课长。 1927年冬,蒋介石部队攻入武汉,谢伯逊被迫离职,于1929年回到长沙。是年冬,受湖南漕运局委派赴湘西沅、芷一带调查盐务,并创设芷江漕运分局,担任分局局长。1931后担任扬州淮南盐运副使署第二课课长、江西九江钨矿局秘书等职。1934年赴山东,经山东反省院院长介绍担任该院总务课助理员。该院是收容被捕判刑一至二年的中共党员场所,其间对中共党员灌输国民党的思想理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其与院长等开会商议,决定释放收容的全部共产党员,并下文通知各县司法机关,将所有关押的共产党员送至该院,亦全部给予了释放。山东省收容院后因日寇攻陷济南随即解散。 1939年,谢伯逊受友人之邀赴桂林,担任财政部桂林造币厂秘书处课员。1942年回湖南,任靖县采金厂总务、新化县税务办事处职员等职。1947年回乡闲居,直至解放。 1950年6月,谢伯逊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翌年受命担任衡阳生产教养院院长,1953年因病辞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